中文名 | 药师如来像页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药师如来像页 |
时代 | |
门类 | 绘画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31516)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药师如来像页❖图片
药师如来像页❖简介
药师如来像页,五代,纸本,设色,纵34厘米,横30厘米。敦煌遗画。
本幅所绘为药师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内着绿地红色团花 僧祇支,外披红色田相袈裟。左手持药钵,右手执两股六环杖头锡杖。背后有身光、头光。背景图案中的团花用淡红、紫红、黑色、绿色等色彩层层晕染勾勒。
药师佛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据佛经所示,他是东方琉璃国土上的教主。相传他在成佛时曾发下十二誓愿,愿除一切众生病苦,治无名痼疾,令一切众生身心安乐。由于药师佛能医治百病,解除各种顽疾苦痛,消灾延寿,因此历史上社会各阶层对药师如来的信仰很盛。药师如来的图像一般是结跏趺坐,左手持一药钵,右手举锡杖或执药丸或结定印,安坐或立于莲台上。
敦煌藏经洞遗画中保留了不少药师如来像。此图与英国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藏ch.XXI.0015号藏品《药师如来像》、《五代水月 观音像》的画法十分相似,应为同时期作品。
此画由国家文物局调拨给故宫博物院,曾赴苏联展览。1959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历代艺术馆,此件作为历代艺术珍品在基本陈列中展出。《中国美术全集·隋唐五代卷》、《故宫博物院历代艺术馆陈列图目》二书收录。
相关知识科普
结跏趺坐
又称全跏坐,正跏坐,是各种佛像中最常见的一种坐法。结砌趺坐的姿式是以左右两脚的脚背置于左右两股上,足心朝天。佛教认为这种坐法最安稳,不容易疲劳,且身端心正。相传释迎牟尼在菩提树下进入禅思,修悟正道,采用的就是这种坐姿。
宝座
传统家具中一种体型宽大的坐具,亦称“御座”。明以后,随着皇权制度的强化,宝座成为帝王御用坐具的代名词,象征着帝王的权威。《明史》载,明神宗时,宦官冯保窃权,“帝御殿,保辄侍侧”。当时的吏部都给事中雒遵进言:“保一侍从之仆,乃敢立天子宝座,文武群工拜天子耶,抑拜见中官耶?”将宦官立于宝座之侧视为亵渎皇权的大不敬行为。 宝座大多摆放在宫廷正殿明间的中心或显要位置,单独陈设,极少成对。在宝座的背后还要放置一个较大的座屏,两边放置甪端、香筒、仙鹤、蜡钎等器物,格外尊贵、庄严。皇帝端坐在宝座之上,俯视群臣,“君临天下”,充分体现出帝王的权威,以达到“明制度,示等威”的目的。
团花
中国传统纹饰之一。凡呈圆形的图案谓团花,常见的有团龙、团鹤、团螭、团花蝶等。
僧祇支
僧人的覆肩衣、衬衣。佛、僧常穿于袈裟之内。《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云:“僧却崎(僧祇支),唐言掩腋。覆左肩,掩两腋、左开右合,长裁过腰。”
田相袈裟
袈裟之一种。袈裟横竖裁剪而不缝缀,似田畔名“田相”;也有在袈裟上贴似田畔者。《释氏要览·法衣》说方形田相:“象征田畦贮水,生长嘉苗,以养形命,法衣之田,润以四利之水,增其三善之苗,以养法身慧命也。”
锡杖
也称“声杖”、“鸣杖”。杖高齐眉,上有环,最初可能为僧侣行路、乞食之用,后来演变成为佛教法器。
琉璃
一种带釉的陶制品。釉以铅作助溶剂,以含铁、铜、钴、锰的矿物作着色剂,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宫殿、宗教庙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水月
又作水中月。大乘十喻之一,十缘生句之一。水中之月乃月之影现,并无实体,以比喻诸法无自性,凡夫妄执心水中所现我我所之相,而著于诸法。实则诸法了无实体。《犬智度论》卷六:“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化。”
观音
梵文 (Avalokitesvara)的意译,观世音的略称。其与大势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称为“西方三圣”。又是我国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佛典称观音为发大慈悲,即普救世人的大慈大悲菩萨。又作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窥音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