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乌金釉描金山水纹笔筒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乌金釉描金山水纹笔筒 |
时代 | |
门类 | 陶瓷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088345)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乌金釉描金山水纹笔筒❖图片
乌金釉描金山水纹笔筒
乌金釉描金山水纹笔筒底部
乌金釉描金山水纹笔筒❖简介
乌金釉山水纹,清康熙,高15.8厘米,口径18.5厘米,足径18厘米。
笔筒口底相若,直壁,平底。里施白釉,外壁通体施乌金釉,釉面漆黑明亮。釉上以金彩描绘纹饰,金彩虽全部脱落,但迎光侧视,仍可见图案痕迹:一面有委角方形,开光内绘山水人物纹。另一面书《后赋》全文,文末书“己丑岁仲冬月右录赤壁赋”及两枚圆、方款。外底施白釉,中间有一周玉璧形涩圈。无款识。
使用整篇的著名辞赋来装饰笔筒在清代康熙朝达到了极盛,内容可见《四景读书乐》、《前赤壁赋》、、《出师表》、《滕王阁序》等。大多是在笔筒上书写通篇文字,没有纹饰。此件笔筒不仅以金彩书写《后赤壁赋》全文,而且配有相应的山水树石小景,图文并茂,精美难得。落款所署“己丑”干支纪年,系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此时恰逢虞衡司郎中臧应选在督造,这对判断康熙时期乌金釉瓷器制作的具体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关知识科普
描金
瓷器装饰手法之一。其工艺是以毛笔蘸调和好的金粉,在烧好的瓷器上描绘图案花纹,然后入炉经低温烘烧而成。描金创烧于北宋定窑,南宋人周密《志雅堂杂钞》记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绘,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用大蒜汁调和金粉是利用其天然的粘性。明清的景德镇御窑厂亦常用描金装饰颜色釉瓷器,如著名的宣德鲜红釉描金器、弘治黄釉描金器、乾隆窑变釉描金器等。
笔筒
文房用具,插放毛笔之用。流行于明清两代,器形似筒状,另外也有方形、束腰形、竹节形等式样。常见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斗彩等瓷器品种,也有铜胎、竹木牙角等质地的笔筒。
委角
家具中线角术语。一般的桌面、几面、案面均为直角,将四个直角改为小斜边而成八角形的做法,北方木工称为“委角”,江南木工称“劈料做”。
开光
我国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即为使器物上的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勾勒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蕉叶形、菱形、心形、桃形、圆形等)的空间,其内饰以图纹。
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次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熙宁时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对王安石所行新政有异见,上书神宗,遂被贬谪黄州。元祐间复起用,任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绍圣四年(1097年),党争又起,再谪惠州、儋州,后遇赦北返,病殁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诗清新雅健,风格独具。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书法,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家数。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工画竹,学文同,为湖州竹派之一。能作枯木、怪石、佛像,出笔奇古。论画力主“神似”,并提倡“士夫画”,强调诗画一律,为古代文人画先驱。传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传世绘画有《古木怪石图》卷、《枯木竹石图》卷(与文同《墨竹图》卷合装),现藏上海博物馆。著有《东坡七集》、《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等。
赤壁
赤壁,位于湖北省黄冈县城西北江滨,名赤鼻矾,山形截然如壁,而有赤色,故亦名赤壁。赤壁是长江中无数矶崖中的一个,三国时,曹操的水陆大军在这里被东吴周瑜和西蜀诸葛亮打得大败,逃回北方。从此,三国鼎立的形势基本定局,赤壁也因此而闻名天下。
闲章
镌刻诗词成语的印章,一般钤盖在书页上。为区别于公章与名章,故称为闲章。
玉璧
古玉器名。扁圆形,正中有孔。玉璧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礼器,用作礼天或以之显示身份。祭祀时作为祭天、祭星的祭器,稍小的玉璧可作为佩饰,还可放在墓中作辟邪和防尸腐用。玉璧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多光素无纹饰,器型比较简单。到春秋战国时,玉璧则相当规整,并有蚕纹、谷纹、蒲纹、兽面纹等雕饰。汉代继承前代风格,雕工更加精细。汉以后至宋、元时,玉璧不多见,在明、清时则又兴盛起来,并出现大量仿古制品,也有用琉璃制者。
《后赤壁赋》
苏轼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十月中旬重游赤壁后作此文。文中写初冬之夜赤壁寂寥幽深之景。全文如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鸣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工部
即《周礼》中所谓“冬官”、“大司空”,隋唐以后称“工部”并沿用至清。工部的职责是“掌天下造作之政令与其经费”,凡土木兴建工程、水利工程、各项器物制作工程,都由工部管理。
景德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原名新平,因地处昌江东南,故又名昌南镇,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改称景德镇,以皇帝年号名。景德镇地处群山环抱之中,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历史上曾以瓷、茶而闻名中外。瓷、茶并茂,工商辐辏,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曾与湖北的汉口镇、广东的佛山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名镇。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始于汉代,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瓷窑遗址为五代时期。明、清以来,随着历朝皇帝在景德镇设御器(窑)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带动了民营瓷业的发展和繁荣,于是,天下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景德镇也因此博得“瓷都”之美誉。
御窑厂
明清两代的官窑,专门烧造宫廷用瓷,也包括朝廷对内外的赏赐和交换品。景德镇御窑厂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初设时有窑20座,宣德年间增至58座。厂内分工计23作,以封建的超经济强制为前提,采用协作形式进行生产。由于御窑厂集中了优秀的制瓷工匠,并可以不计工本地提高质量和创新品种,客观上促进了制瓷技术的进步和整个瓷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