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朱三松竹雕仕女图笔筒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朱三松竹雕仕女图笔筒 |
时代 | |
门类 | 竹木牙角匏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21114)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朱三松竹雕仕女图笔筒❖图片
朱三松竹雕仕女图笔筒
朱三松竹雕仕女图笔筒款识
笔筒上的乾隆御制诗
朱三松竹雕仕女图笔筒❖简介
朱三松竹雕仕女图笔筒,高14.6厘米,口径7.8厘米。
笔筒竹制,棕红色,下承三矮足。筒壁上刻松、岩、兰草及仕女等图案。仕女头戴风帽,手持兰花,依石壁而立,古松穿岩而出,松枝伸展,蟠曲弯转如龙。松下有石台,台上置杯、砚等器。仕女身旁岩壁上以阴文刻隶书乾隆御制诗一首:
不期精细期蒼古,以樸因之曆久存。
生面略殊倚修竹,岩蘭在手默無言。
創爲鄰鶴有來由,善畫而今畫少留。
刻竹依然傳片羽,可思業亦貴箕裘。
乾隆丁酉新旾月御題。
后刻“『0521』”、“隆”印二方。丁酉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笔筒另一侧壁上又有“万历甲寅秋月三松作”款识。甲寅则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
朱稚征雕刻的各种作品中,尤以仕女题材为多。在雕刻技法上,他多以浮雕为主,有时亦兼融毛雕、浅刻、深雕、留青、透雕等技巧。此笔筒利用多种技法将山石、苍松、花草和仕女的衣纹及神态举止刻画得恰到好处,刀法中见笔墨,树石皴法颇富画意。此件名家所制笔筒被收入宫禁,为皇帝所赏识。
相关知识科普
仕女
“仕女”始称“士女”,其原义泛指男女。(“士女”一词最早出现在《管子》卷第十九,“五臭所校,寡疾难老,士女皆好”。其意指男女,并未指向未婚之男女。《楚辞》中亦为男女通称。)至汉刘向《列女传》中《启母涂山》“厘尔士女,从以孙子”之义,此时专指女性。其后,经陆善经补注的南北朝《古今同姓名录》中记有二高云,“一西秦,时僭改元正始。一唐人,画仕女,上品”。其后,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记周昉“画士女为古今冠绝”,称其为神品,同书亦记陈闳、张萱、王定、王 、萧溱、张涉、张容等均画士女,或入妙品、能品,专指以描绘古代贵族妇女为题材的中国画。宋代以后,“士女”与“仕女”并用,而“仕女”一词渐为流行,其义指相貌秀丽的女子。
笔筒
文房用具,插放毛笔之用。流行于明清两代,器形似筒状,另外也有方形、束腰形、竹节形等式样。常见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斗彩等瓷器品种,也有铜胎、竹木牙角等质地的笔筒。
阴文
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凹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白色,因而又称为白文。
朱稚征
明朝竹刻名家,约活跃于天启(1621-1627年)、崇祯(1628-1644年)年间,卒年或已入清。嘉定(今属上海)人,号三松,与其祖朱鹤(号松邻)、父朱缨(号小松)均为嘉定派竹刻开源导流的重要人物,史称“嘉定三朱”。陆扶照《南村随笔》称:“疁城(嘉定)竹刻,自明正嘉间高人朱松邻鹤创为之,继有其子小松缨,至其孙三松稚征而技臻绝妙。”三松为人澹泊,能画山水,尤精画驴。其刻竹态度谨严,刀不苟下,一器之成常经年累月,故三松所制精品甚多。嘉定竹刻至三松时器物品类愈备,刻工愈精,声愈渐隆,学之者亦愈众。清赵昕在《竹笔尊赋·序》中谓:“朱去今未百年,而争相摹拟,资给衣馔,遂与物产并著。”
浮雕
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毛雕
指雕刻中细如发丝般的刻线。
留青
竹雕的一种手法。其作法是利用竹子表面的光亮外皮刻出花纹图案,再把无用的外皮剔除,使表皮形成浅浮雕式图案,谓之留青皮或留青。
透雕
雕刻技法之一。一种是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背景部分,有单面雕、双面雕之分。另一种介于圆雕和浮雕之间,常用于民间床、窗、梁、护板的雕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