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宋克章草书进学解卷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宋克章草书进学解卷 |
时代 | |
门类 | 书法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046439)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宋克章草书进学解卷❖图片
宋克章草书进学解卷❖简介
《进学解》卷,明,宋克书,纸本,手卷,纵31.3厘米,横467厘米,草书,108行,760字。
《进学解》卷释文
此卷曾经陈渭泉、罗振玉等鉴藏,本幅钤诸家印记11方。
《进学解》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所作,内容讲的是国子先生进入大学,劝勉诸生德业双修,被质问本身近德修业如此成就,而竟有如此际遇,最后先生再予解答,所以名为"进学解"。韩愈借《进学解》抒发自己有才难展、有志难伸的心中愤懑。
宋克书写此卷的时候在元至正己丑(1349年),时年23岁。此时他的章草笔法稍显生硬,还不成熟,但筋骨拗强,体式开张,富于动荡之势。于今草中夹杂着少许章草结体和用笔,点划变化丰富多姿,表现出宋克师古出新的艺术创造力。
相关知识科普
宋克
宋克(1327—1387年),字仲温,长洲(今苏州市)人,家南宫里。少任侠,学剑走马,结客饮博。壮年学兵法,欲追随豪杰之士有所作为。时张士诚据吴,宋克度其必无所成,故虽罗致而不就。杜门谢客,专意翰墨,日费十纸,遂以善书名天下。洪武初,征为侍书,出为凤翔府同知。擅长真、草书,师法钟繇、王羲之,尤工章草,沿袭赵孟頫、邓文原余绪,风格古雅劲健,自成面目。时与宋璲、宋广并称“三宋”。
手卷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形式之一种,有严格而规范的装裱工艺手法。手卷自右向左横向展示,便于案头观赏。
《进学解》卷释文
國子先生晨入太學,招諸生立館下,誨之曰:“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方今聖賢相逢,治具畢張,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爬羅剔抉,刮垢磨光。蓋有幸而獲選,孰云多而不揚?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於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茲有年矣。先生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鈎其玄;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先生之業,可謂勤矣。排異端,攘斥佛老,補苴罅漏,張皇幽眇;尋墜緒之茫茫,獨旁搜而遠紹;障百川而東之,迴狂瀾於既倒。先生之於儒,可謂勞矣。沉浸醲郁,含英咀華,作爲文章,其書滿家。上規姚姒,渾渾無涯;周誥殷盤,佶屈聱牙;《春秋》謹嚴,左氏浮誇,《易》奇而法,《詩》正葩,下逮《莊》、《騷》,太史所錄,子雲相如,同工異曲。先生之於文,可謂閎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學,勇於敢爲;長通于方,左右其宜。先生之於爲人,可謂成矣。然而公不見信於人,私不見信于友。跋前致後,動輒得咎。暫爲御史,遂竄南夷。三爲博士,冗不見治。命與仇謀,取敗幾時。冬暖而兒號寒,年豐而妻啼饑。頭童齒豁,竟死何裨?不知慮此,而反教人爲?” 先生曰:“吁!子來前。夫大木爲杗,細木爲桷,欂櫨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以成室屋者,匠氏之功也。玉札丹砂,赤簡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並蓄,待用無遺者,醫之良也。登明選公,雜進巧拙,紆餘爲妍,卓犖爲傑,較短量長,惟器是適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軻好辯,孔道以明,轍環天下,卒老於行。荀卿守正,大論以興,逃讒于楚,廢死蘭陵。是二儒者,吐辭爲經,舉足爲法,絕類離倫,優入聖域,其遇於世何如也!今先生學雖勤而不繇其統,言雖多而不要其中,文雖奇而不濟於用,行雖修而不顯於衆,猶且月費俸錢,歲靡廩粟;子不知耕,婦不知織,乘馬從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促,窺陳編以盜竊,然而聖主不加誅,宰相不見斥,茲非幸歟?動而得謗,名亦隨之,投閒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財賄之有無,計班資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稱,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謂詰匠氏之不以杙爲楹,而訾醫師以昌陽引年,欲進其豨苓。”"時至正己丑七月廿八日,東吳宋克書于南宮里。
韩愈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鄧州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因其郡望为昌黎,世称韩昌黎。25岁登进士第。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又称韩文公。唐代中期的文学家,继承儒家道统思想,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后来的宋明理学有重要影响。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列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其代表作有《原道》、《师说》、《马说》、《送李愿归盘古序》、《进学解》等,均收入《昌黎先生集》。
章草
唐张怀瓘曰“章草即隶书之捷”,也即隶书减省便捷的写法,是介于隶书与今草之间的一种书体。其特点,宋黄伯思曰:“凡草书分波磔者名章草。”清段玉裁曰:“其各字不连绵者曰章草。”“章草”一名的由来,解释不一,如:史游作《急就章》有此体,故名;因汉章帝所创,故名;汉章帝喜爱杜度草书,诏使其用于章奏,因而得名;因此体损减隶体,存字梗概,结构彰明,故名,等等。历代章草大家有杜度、史游、崔瑗、皇象、索靖、王羲之、王献之、赵孟頫、邓文原、宋克等。
今草
草书始于东汉,是一种改变隶体草书而成的字体。初创时个个字独立,不作连绵之状,后人称之为“古草”(亦有称章草者)。汉末西晋间,渐脱隶体用之简牍,称为“草藁书”。至东晋,经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进一步改造,形成一、二字连接以至结构也不同于古草的今草,流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