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玉龙凤纹柄形器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玉龙凤纹柄形器 |
时代 | |
门类 | 玉石器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077220)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玉龙凤纹柄形器❖图片
玉龙凤纹柄形器❖简介
玉龙凤纹柄形器,西周,长17.1厘米,宽3.7厘米,厚0.7厘米。
器玉质地,绿色,半透明,局部有少量的土沁斑,器体为长片状。两面雕刻,纹饰相同。上部由两凤纹对称构图,尾下垂,回卷成勾状,在相对的两喙及身尾之间镂空大小两个桃型孔,一上一下,可穿系。中部是一昂首挺立的高冠长尾凤,圆眼,尖勾喙,单足利爪踏在下部一夔龙头顶之上,夔龙身曲屈,臣字眼,眼角线拉长且有勾,下端出一短榫,作扦插用。
玉制柄型器始见于二里头文化,商到西周继续沿用,惟西周的纹饰最为精美,雕工手法多样,刀法有力,线条圆润,纹饰清晰。其下端一般都有宽榫,可作器之柄或安接它器,确切用途尚需进一步考证。
相关知识科普
沁斑
玉器长埋地下,受周围酸、碱等物质的浸蚀,日积月累,形成蚀斑,称为浸色或沁斑。
镂空
镂空是瓷器的装饰技法之一,也被称作“镂花”或“透雕”。它是将器物胎体上的纹样镂通,形成内外通透的图案。
夔龙
夔,古代传说中一种奇异的动物,似龙,一足。《庄子·春秋》中记载:“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夔纹即这种独脚龙的侧面图案。玉器上的夔纹,最早见于商、西周时期,多见于彝器上。夔纹在玉器上出现的时间很长,自商、周至今,一直在玉雕工艺纹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战国和汉代尤为兴盛。玉器上的夔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柔和,阴刻线除单线外,也有双刻线。
臣字眼
始见于商周玉雕中。这时期的许多玉器仿照青铜器上的纹饰,如玉虎、玉龙、玉人等眼部雕饰成近似“臣”字之形。周代玉雕中“臣”字眼的眼角线拉长,有的还成勾形。
雕工
雕镂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