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 故宫陶瓷器藏品

11-01 投稿人 : loveart 围观 : 评论
中文名 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外文名
创作者
别名 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时代
门类 陶瓷
出土
备注 文物号(新00156157)
文保级别
馆藏地点 故宫博物院

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图片

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 故宫陶瓷器藏品

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 故宫陶瓷器藏品

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腹部四季园景

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 故宫陶瓷器藏品

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腹部四季园景

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 故宫陶瓷器藏品

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腹部四季园景

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 故宫陶瓷器藏品

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腹部四季园景

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 故宫陶瓷器藏品

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盖顶坐狮钮

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简介

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元,通高41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18.5厘米。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附狮纽伞形盖。胎体上薄下厚,胎质细腻。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通体花釉里红纹饰。罐盖绘青花、、回纹各一周。罐身近口沿处绘青花缠枝花纹、卷草纹各一周。肩部绘下垂如意云头纹,云头纹内绘青花水波纹托白莲,云头纹之间绘折枝牡丹纹。腹部四面堆塑双菱形串珠,开光内镂雕山石、牡丹、菊花等四季园景,以釉里红绘山石、花卉,青花绘花叶,纹饰有效果。腹下部饰青花折枝莲花,与肩部云头纹相对应。近底处绘卷草纹及变形莲瓣纹,莲瓣纹内绘倒垂纹。

此罐1965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参见河北省博物馆:《保定市发现一批元代瓷器》,《文物》1965年第2期)。造型丰满浑厚,纹饰层次鲜明,综合了绘、镂、塑、贴等多种技法,特别是镂花装饰在元代瓷器上较少见。青花、釉里红在作品中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整体形成一种气度雍容而又花团锦簇的艺术效果。

青花釉里红瓷器创烧于元代。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呈色稳定;釉里红的呈色剂是氧化铜,极易挥发,因此对窑室的烧成气氛要求十分严格。元代景德镇工匠创造性地将二者珠联璧合地施于同一器物上。这一新的釉下彩品种的出现,是元代瓷器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


相关知识科普


青花

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青花釉里红

釉下彩瓷器的一个品种。以青花钴料和铜红料在素胎瓷器上描绘纹饰,然后上一层透明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其特点是彩在釉下,永不褪色。始烧于元代,雍正时期最为成熟。

花釉

文献上称“花瓷”,主要指唐代北方瓷窑生产的一种瓷器,其中以鲁山花瓷为代表。一般在黑釉、黄釉、黄褐釉或天蓝釉上施以天蓝或月白色斑点,或作有规律的排列,或任意挥洒,彩斑或形似树叶,或似云霞,或呈岩浆状分布器身,再经高温焙烧,釉彩熔融流动,呈现出绚烂斑斓的艺术效果。

釉里红

釉下彩品种之一,系以氧化铜为呈色剂在胎上彩绘,然后施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因其在釉下彩绘,故称釉里红。釉里红的白地红花,色彩鲜艳,给人以热烈喜庆的感受,自元代创烧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由于铜对窑室内的气氛要求严格,高温下易挥发,因此烧成难度大。元与明初的制品有些呈色不稳定。明、清时烧制的釉里红色彩稳定,且更加艳丽,尤其是清雍正朝的釉里红,不仅色泽鲜红,而且成品率高。

镂雕

1.雕塑的表现手法之一,即在浮雕的基础上,为了生动地表现物象,局部圆雕,使其脱离背景,形成镂空。 2.瓷器装饰技法之一,也称“镂花”、“镂空”或“透雕”。将装饰花纹雕空,形成内外通透的图案。此技法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后在瓷器纹饰上广泛使用。

盖罐

罐上加盖,俗称盖罐。瓷质盖罐始见于东汉,历代都有烧造,造型丰富。

莲瓣纹

莲花俗称“佛花”,莲瓣纹是佛教文化影响下流行的纹饰。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盛行,瓷器上常用莲瓣纹做装饰。隋初瓷器装饰也受此风影响。

卷草纹

瓷器纹饰,又称卷叶纹或卷枝纹,宜于作各种器物的辅助纹饰。

卷草

17、18世纪传入中国的一种装饰花纹。俗称西蕃莲,如果没有花朵,则称为卷草。

回纹

家具上常用的纹饰之一,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寓意吉利深长,苏州民间称之为“富贵不断头”。在家具上,回纹主要作为边饰,用于边框、牙条、足端或束腰等处。家具上大量采用回纹见于清代。

缠枝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叶相互缠绕,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统一中寓变化。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折枝

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果实等。

开光

我国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即为使器物上的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勾勒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蕉叶形、菱形、心形、桃形、圆形等)的空间,其内饰以图纹。

花卉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浮雕

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宝相花

我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 又称“宝仙花”、“宝莲花”。一般以某种花卉(如牡丹、莲花)为主体,中间镶嵌形状不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它花叶,尤其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圆珠作规则排列,似闪闪发光的宝珠,富丽华美,故名宝相花。盛行于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的器物上亦多以之为装饰题材。

景德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原名新平,因地处昌江东南,故又名昌南镇,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改称景德镇,以皇帝年号名。景德镇地处群山环抱之中,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历史上曾以瓷、茶而闻名中外。瓷、茶并茂,工商辐辏,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曾与湖北的汉口镇、广东的佛山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名镇。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始于汉代,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瓷窑遗址为五代时期。明、清以来,随着历朝皇帝在景德镇设御器(窑)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带动了民营瓷业的发展和繁荣,于是,天下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景德镇也因此博得“瓷都”之美誉。

相关文章

  • 白釉黑彩瓷侍吏俑 - 河南博物院瓷器
    白釉黑彩瓷侍吏俑 - 河南博物院瓷器

    隋代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高72厘米1959年河南省安阳县张盛墓出土 束发戴冠,双手按剑立于覆莲座上。通体施白釉绘黑彩。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白釉黑彩瓷器便滥觞于此。...

    678 瓷器 白釉黑彩瓷侍吏俑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黄釉舞乐扁壶 - 河南博物院陶器
    黄釉舞乐扁壶 - 河南博物院陶器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        1971年河南省安阳县范粹墓出土        高20厘米 宽16.5厘米 口径6厘米          白色胎质,通体施褐黄色釉。体扁圆,形如皮囊。壶身两面似为同模...

    723 陶器 黄釉舞乐扁壶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 - 故宫陶瓷器藏品
    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 - 故宫陶瓷器藏品

    红釉 印花云龙纹 高足碗,明洪武,高14厘米,口径14.6厘米,足径4.8厘米。高足碗撇口,弧腹,瘦底,下承以中空高足。通体内外施高温铜红釉。碗心锥拱一朵折带云纹,内壁模印云龙纹,二龙均为形象一致的五爪龙,作追逐状,以两朵云纹相隔。高足内施青白色釉,无款。过去人们将这件红釉高足碗的年代定为元代,但随着文物考古工作的发展,新的资料不断出土,人们采用类型学的方法...

    811 红釉 印花 龙纹 高足碗 模印 景德镇
  • 宜兴窑紫砂桃式砚滴 - 故宫陶瓷器藏品
    宜兴窑紫砂桃式砚滴 - 故宫陶瓷器藏品

    宜兴窑紫砂桃式砚滴,清雍正,直径7.2厘米,口径1.3厘米。砚滴为连枝带叶桃实式,以黄白砂泥为胎。顶端进水孔有粉红色小桃花覆盖,茎端为出水孔。口与盖作卡口,将盖稍做旋转便会牢牢卡住,即使晃动和倒悬也不致脱落。砚滴表面于黄白之上点染褐红色斑点,周围浸染一片浅粉色,好似熟透了的鲜桃。清雍正时期的御用文玩中不少是宜兴制作的紫砂器,如此精美的紫砂砚滴却并不多见。...

    1418 宜兴窑 砚滴
  •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 - 故宫陶瓷器藏品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 - 故宫陶瓷器藏品

    菱花式三足,北宋,高9厘米,口径19厘米,足距8.3厘米。花盆托呈六瓣菱花式。折沿,弧壁,底下承以三个云头形足。通体满釉,内施月白色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口边及外底呈酱色。外底刻有数目字“十”,并留有支烧钉痕。此花盆托为河南禹县八卦洞窑烧制的宋代宫廷陈设用瓷。...

    1736 钧窑 玫瑰紫釉 花盆托 花盆 月白
  • 青釉刻纹镂空瓷簋 - 故宫陶瓷器藏品
    青釉刻纹镂空瓷簋 - 故宫陶瓷器藏品

    刻纹瓷簋,东汉,通高18厘米,口径27.5厘米,足径16.8厘米。簋(guǐ 音轨)圆形,附盖。口沿微外撇,弧腹,高圈足稍外撇。胎色灰白。通体施釉,釉色青中泛褐。盖顶置环形纽,纽上套圆环。盖面叶和三角纹。口沿镂空小圆孔一周并刻划树枝纹。腹部刻菱形纹。此件器物出土于广州东郊三育路羊山。簋为盛食器,功能相当于大碗,以陶质、青铜质或瓷质较为常见。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

    1251 青釉 镂空 刻花 良渚文化 青瓷
  • 霁蓝釉小杯 - 故宫陶瓷器藏品
    霁蓝釉小杯 - 故宫陶瓷器藏品

    霁蓝釉小杯,清雍正,口径7.2厘米,足径2.9厘米,高3.7厘米。杯口外撇,弧壁,圈足。杯内施白釉,外施霁蓝釉。足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霁蓝釉是一种以氧化钴为呈色剂的高温单色釉。常见宫廷祭器,因此又被称为祭蓝釉。此杯胎薄体轻,造型规整,釉色均匀润泽。...

    269 蓝釉 青花
  • 宜兴窑紫砂粉彩四季花鸟图委角笔筒 - 故宫陶瓷器藏品
    宜兴窑紫砂粉彩四季花鸟图委角笔筒 - 故宫陶瓷器藏品

    宜兴窑紫砂粉彩四季花鸟图委角 笔筒,清乾隆,高13.5厘米,口径12×12厘米,足径11×11厘米。笔筒呈方形、委角、直壁、平口。砂泥呈浅黄色。外壁四面以白、粉、黄、绿等色粉彩绘四季花鸟图:飞燕桃花、鹭鸶莲荷、双蜂戏菊、喜鹊登梅。笔筒色调丰富,制作技艺纯熟,所绘花树摇曳生姿,禽鸟等轻盈灵动,顾盼生辉。以紫砂胎施以粉彩的做法在清乾隆时期大量出现。...

    958 宜兴窑 委角 笔筒 粉彩
  • 白釉黑彩鹰逐兔纹瓷枕 - 河南博物院瓷器
    白釉黑彩鹰逐兔纹瓷枕 - 河南博物院瓷器

    白釉黑彩鹰逐兔纹瓷枕宋代(公元960-1279年) 高9.7厘米,纵17厘米,横24.7厘米 1958年河南郑州出土 前低后高,枕面微凹。施白釉,底部露胎,印楷书“张家造”。枕面绘黑彩鹰逐兔纹,四周绘黑彩花叶纹。此枕为磁州窑典型作品,制作精湛,绘画水平甚高,特别是雄鹰逐兔的场面,非常生动写实,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 (以上文字内容源自《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之...

    2000 瓷器 白釉黑彩鹰逐兔纹瓷枕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长沙窑青釉四足盖炉 - 故宫陶瓷器藏品
    长沙窑青釉四足盖炉 - 故宫陶瓷器藏品

    长沙窑 青釉四足盖炉,宋,高8.5厘米,口径8厘米,足距8.3厘米。盖炉造型仿古代青铜器,敛口,直腹,折底,下承四足。盖面隆起呈盔状,上饰宝珠钮,四周各饰一长条形镂空,盖面上部饰褐彩。器身施青釉,釉不及底,釉色青中泛黄,温雅柔和,釉面有细小的开片纹。此种炉又名香熏,为熏香之用。炉盖多作镂雕装饰,将所燃香料置于炉内,袅袅轻烟从镂空处飘出,有如云雾缭绕。瓷香熏始...

    1735 长沙窑 青釉 镂空 褐彩 开片 镂雕 划花 模印
  • 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唾盂 - 故宫陶瓷器藏品
    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唾盂 - 故宫陶瓷器藏品

    白釉花卉纹唾盂,宋,高7.4厘米,口径17.8厘米,足径4.6厘米。唾盂上部形状如盘,口内敛,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圆盒底部,浅圈足。通体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无釉。器盘部位刻划卉。此器造型端正,胎细腻坚硬,釉质,细润光滑,是定窑瓷器中的佳品。目前所见唾盂多为宋代品种,当时南北方各窑普遍烧造。此件白釉刻花唾盂,造型精致,釉色纯正,是不可多得的定窑精品。...

    255 定窑 刻花 花卉 唾盂 束腰 折枝 白瓷
  • 吉州窑玳瑁釉罐 - 故宫陶瓷器藏品
    吉州窑玳瑁釉罐 - 故宫陶瓷器藏品

    玳瑁釉罐,宋,高11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3.2厘米。罐唇口,短颈,鼓腹,浅圈足。罐外壁施玳瑁釉,罐内及底部素胎无釉。此器外壁黑色的地釉和姿态各异的黄褐色斑纹,与天然玳瑁极为相似,别具一番情趣。玳瑁釉是一种。其作法是在器物上先施一种氧化铁含量较高的釉料,然后再随意甩洒一种氧化铁含量较低的釉料,烧成时产生交融、流淌,千变万化,惹人喜爱。玳瑁釉是吉州窑瓷器上常...

    480 吉州窑 玳瑁
  • 乾隆款粉彩婴戏图壮罐 - 故宫陶瓷器藏品
    乾隆款粉彩婴戏图壮罐 - 故宫陶瓷器藏品

    乾隆款粉彩婴戏图壮罐,清乾隆,高14.9厘米,口径5.8厘米,足径5.5厘米。罐直口、短颈、筒形腹、圈足。附拱形盖,盖顶置圆珠钮。罐内壁与外底施。外壁以粉彩婴戏社火图为主题装饰,边饰紫地仰覆如意云头纹。图中婴孩在园景中有的举灯、骑马,有的敲鼓、打镲、吹号,有的举狮戏球、燃放爆竹,一派喜气洋洋、热闹非凡的场面。外底署红彩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婴戏图在...

    784 粉彩 松石绿釉 轧道粉彩 狮戏球 长沙窑 磁州窑
  • 青花八仙罐 - 故宫陶瓷器藏品
    青花八仙罐 - 故宫陶瓷器藏品

    青花 八仙罐,明天顺,高37.5厘米,口径20.5厘米,足径21.5厘米。直口,短颈,圆肩,瘦胫,圈足外撇。里白釉泛青,外壁以青花为饰,颈部饰锦纹一周,肩部绘折枝 花卉,腹部绘八仙人物图。八仙人物是明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器皿上常见的装饰图案,八仙人物常常辅以大片的云纹,多为如意形或灵芝形,使人物具有飘逸之感。此罐虽残缺,但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1006 青花 八仙 折枝 花卉 灵芝
  • 原始瓷青釉鐎斗 - 故宫陶瓷器藏品
    原始瓷青釉鐎斗 - 故宫陶瓷器藏品

    原始瓷鐎斗,战国,高10.3厘米,口径16厘米,足距12.5厘米。鐎(jiāo音交)斗仿青铜器造型,腹部置横柄一个,底下承以三足。腹上部饰弦纹2周,器内外施青釉。鐎斗,又称“刁斗”,盛行于汉、晋。常与形状如钵、胎壁较厚、口沿置对称半环形双鼻的火盆共存,说明鐎斗被搁置于火盆上,盆中加放炭火即可用来温食,应是模仿“暖锅”而作。外出途中可作温食用具,军旅多用之。唐...

    1900 青釉 弦纹 原始青瓷 青瓷 印纹硬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