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在全面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苏蕴表示,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已出台了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相关政策文件,整体发展态势已经形成。
2017年11月,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名单,包括30个城市和195家企业,产业类型涵盖设计、生产、施工、装备制造、运行维护、科技研发等全产业链。
传统技术已非改不可
所谓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部品部件(例如将柱、梁、墙、板、屋盖甚至是整体卫生间、整体厨房等建筑构配件、部件实现工厂化预制生产)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住建部统计数据显示,相对于传统现浇建筑,装配式建筑可缩短施工周期25%~30%,节水约50%,节约木材约80%,减少建筑垃圾70%以上,并显著降低施工粉尘和噪声污染。
在中国建筑业协会会长、住建部原总工程师王铁宏看来,我国现有的建筑技术过去对城乡建设贡献很大,但弊端亦十分突出:一是粗放式模式造成钢材、水泥浪费严重;二是用水量过大;三是工地脏、乱、差,往往是城市可吸入颗粒物的重要污染源;四是质量通病严重,开裂渗漏问题突出;五是劳动力成本飙升,招工难、管理难、质量控制难。“这表明传统技术已非改不可了,加上节能减排的要求,必须加快转型,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
北京市出台的相关政策,明确提出了装配式建筑的具体发展目标,2018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20%以上,2020年这一目标为30%。郭宁认为,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其中北京市装配式建筑发展走在前列,现有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条,不仅服务于北京,也服务于全国,部分企业已经走向国际市场。
“不过,比起是否完成装配式建筑指标,我们更关注如何提高装配式建筑品质。希望企业利用好政策激励,减少工期与成本影响,建高品质装配式建筑。”郭宁表示。
通过EPC工程总承包消解增量成本
在传统的建筑管理模式下,业主(建设单位)需要先委托设计方进行从方案图直至施工图的设计,自行采购主要的设备、材料,在此基础上,通过招标把拟建工程项目通过合同的形式,全包或分包委托给施工单位。在这种模式下,建设单位往往需要组建一个庞大的项目班子,从而造成设计与施工分离,工程管理各环节组织协调工作量大,工程项目的投资和进度控制难度大。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显然已不适应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要求。
叶明认为,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制是适应装配式建筑发展需要的项目组织实施管理方式。传统项目处在一种碎片化的状态,设计、施工、部品均是分离的,追求的都是各自的效益,在土建的施工总包上是无法消解的,必然带来增量。而从建筑业的转型升级来说,必须要解决设计、生产、施工脱节的问题。通过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可以有效消解装配式建筑的增量成本,实现工程项目整体效益最大化。
叶明表示,目前EPC工程总承包的核心能力不足,缺乏承担总承包的龙头企业。有些地方的EPC总承包其实就是几家企业拼在一起搞工程;有些集团公司搞总承包,但是各个部门单独核算,各自为政,难以在总体的组织框架下开展业务。
“在装配式建筑社会化程度不高、专业化分工尚未形成的条件下,只有通过培育龙头企业才能使技术体系和管理模式逐步成熟,发挥各种大型专业企业的领军作用,才能带动全行业的发展。” 隆基泰和集团装配式建筑负责人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