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曾、韩美林、黄永玉很可能不是当代最好的书画家,但范曾、韩美林、黄永玉绝对是当代最成功的书画家。很多人都不知道范曾、韩美林、黄永玉成功的真正原因。范曾、韩美林、黄永玉之所以成为名符其实的当代三大书画巨匠,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作品数量非常之巨大。
韩美林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过,他一天不画个80幅,心里就不舒服。这么算下来,韩美林每年要画2万多幅。韩美林之所以用刷子画,就是为了追求创作速度快。
黄永玉就更加夸张,用扫把来回扫几下,一幅大荷花就出来了。黄永玉成名,就是用漫画的手法来画国画,这也是为了创作速度快,效率高,一天几十幅很轻松。
范曾的流水线作业更是一招横扫天下,流水线作业的优势是创作速度快而且作品质量高。范曾说,他市面上伪作有500万幅。正是这500万幅伪作成就了范曾作品的广泛民众认知基础。
范曾、韩美林、黄永玉能够在艺术市场上火爆几十年,成为艺术市场上的长盛不衰的不倒翁,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作品数量非常之巨大。吻合了艺术市场的第一真理:“物以多为贵”。
▲ 黄永玉
艺术家成功的唯一真理,就是先卖10000幅画。国内书画家大约100万人,能成功的有多少人呢?
某大学的师生经过1年多时间的统计和调查:国内在世书画家中只有100多位的作品具备流通价值,国内其他100多万个在世书画家的作品都不具备流通价值。不具备流通价值的画家,拍卖行一般都会拒收其作品,因为上拍没人买。
那么如何才能具备流通价值呢?就是你的作品的市场流通量要在几千幅以上。作品挂家里不叫流通,作品在画廊、电商销售,或者在拍卖行拍卖才叫流通。也就是说,你的作品要卖出10000幅以上,市场流通量才能达到几千幅。
如果你作品一开始定价高,一年可以卖个10幅那样的,那么你就要卖个1000年以上,你的作品才会具备流通价值。但1000年后,你就只剩下一点灰了。现实情况是,卖得少的书画家,10年后就销声匿迹了,已经被艺术市场遗忘和淘汰了。
要想你的作品要具备流通价值,你最好的办法就是每年卖掉1000幅以上的作品,而且还要连续畅销10年以上。艺术市场上能成为艺术大师的,都基本符合这个市场规律,艺术大师都是有几千幅、几万幅作品进入艺术市场,并且连续畅销几十年。
艺术市场的“物以稀为贵”是一种害死人的理念。艺术市场的第一真理是“物以多为贵”。“物以稀为贵”或许对文物古董是有效的,但文物古董的贵并不是因为“稀”,而是因为历史和文物研究价值,才所以贵。“物以稀为贵”是一种小农主义的封建余毒思想,抱着这种封建余毒思想的在世书画家则是死路一条,必死无疑,少有成功案例。
▲ 范曾
中国书画为什么暴涨,因为“物以多为贵”。
艺术作品也是一样,如果只有几个人认可它的价值,它很快就会被社会遗忘和淘汰,当几十万、几百万的人认可它的价值的时候,它就有可能被普遍认可成为一种货币。一种艺术品,要被广泛的大众所认可,它的存量就一定要足够大。否则,它很快就被社会所遗忘,成为一种被社会所淘汰的物质垃圾。
那种类型艺术家适合“物以多为贵”呢?你必须是综合性艺术家,具备多种艺术才能,这样你才能创作海量的高质量艺术品。如果你只是才能单一的艺术家,那你的创作就艰难了。
艺术大师大多是卖出来的,你卖的越多,你作品的价格就会越高。
“物以多为贵”对艺术家的才能要求是非常高的,艺术质量和创作速度没有必然关系。你能做到比其他艺术家的创作速度快100倍,质量比其他艺术家高100倍,同时你的初始售价低于其他艺术家100倍,那你成为艺术大师的数学概率就是其他艺术家的100万倍。
中国现当代书画价格能炒起来,也是因为“物以多为贵”的原因,参与玩中国现当代书画的收藏家太多,在经历价格波动之后,会逐步成为社会共识,最终中国现当代书画合理的价值会得到普遍的认可和接受。
从中国的张大千、齐白石,到国外的毕加索、达利,都是靠海量的作品来占领市场并获得成功。毕加索、达利等大师,成名后生产大量廉价版画、陶瓷等来丰富产品线,并占领低端市场。
从张大千和齐白石的市场来说,他们艺术市场上的几十万幅伪作成为了他们在广大民众中的海量传播基础,正是因为有几十万幅伪作,才造就了他们真品的可贵和价格虚高。
▲ 韩美林
在信息缺乏的年代,海量伪作起着广告传播的效应,海量伪作成就了大师的广大民众知名度。没有伪作的画家,其作品难以存世,早就已经被世人遗忘。
以前上海有个油画家比陈逸飞还出名,90年代就卖出上千幅油画,其市场热捧程度也不亚于陈逸飞。后来上海证大集团收购其几百幅油画作品,封存仓库,他在艺术市场上一下子就缺乏了流通性,其艺术市场就此崩盘。一个陈逸飞一样的油画大师就此夭折,原因就此缺乏市场流通。
当今中国书画界,谁能成为第2个齐白石?最有可能的就是当代书画三大巨匠:范曾、韩美林、黄永玉,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数量大,市场流通量足够庞大。范曾、韩美林、黄永玉中,究竟最终谁能够胜出,成为第2个齐白石,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