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红色经典”是指创作于1949年至1979年之间,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反映中国革命历史和新中国建设历史的作品,也被称作“新中国美术经典”。
一、“红色经典”艺术品值不值得收藏呢?
历史上, 收藏家 们喜爱收藏那些反映各个朝代时代风格和艺术家个人艺术特点的艺术品,他们会比较少的考虑政治因素,即便当朝的收藏会多多少少受到政治的牵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政治的影响常常会很快被淡化掉。何况,对政治的看法随着时间也会改变。因此,收藏家们所考虑的是收藏过去时代独有的历史、文化与艺术。
“红色经典”艺术品带有那个时代特殊的历史烙印和社会意义,具有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历史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在那些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的岁月里,艺术家们在有限的题材和形式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艺术创造力,为后代留下了许多精彩的作品。那时的“主题式”、“命题式”的创作模式与现在“自由式”创作氛围相比显得尤为特殊,这有点像欧洲早期经典绘画与印象派的差别。当时的许多作品甚至成为了一些年轻艺术家的成名作及代表作,其中众多作品参加过全国美展,在当时引起过广泛的社会效应。当过去的“红色”时光不再会重新出现时,这便成为了时代的“孤品”;当那些“红色经典”艺术品均有着与前后时代不同的特殊风格时,它们便有了收藏的意义;当“红色经典”艺术品存世量有限的情况下,便出现了投资的机会!
因为那时的作品多是为政府创作的,“红色经典”中的多数精品因而早已被收藏在国家的博物馆或美术馆中。只有少量作品因为种种原因而流到了民间。可以说,“红色经典”艺术品最大的收藏家是国家。书画收藏家 朱绍良先生当年请教鉴定家启功先生应该去收藏什么艺术品时,启老的回答非常清楚:国家的博物馆、美术馆都在收藏什么,你就要收藏什么!
二、拍卖场上的“红色经典”艺术品
“红色经典”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形成和“红色经典”一词的出现几乎同时。业内一般认为,“红色经典”概念的出现源自于1995年10月,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秋拍上拍卖刘春华1967年的作品《毛主席去安源》。《毛主席去安源》在文革期间曾被印刷了9亿张之多的印刷品,其知名度家喻户晓。这幅作品最终以605万元拍出。
此后的1996年、1997年,嘉德在秋拍中专门推出“1949-1979新中国美术作品”专场,由此,“红色经典”艺术品便成为了中国艺术市场中备受关注的独特版块。
从投资角度上看,“红色经典”艺术品在短短不长的时间,为投资者带来了高额的回报。
1996年,嘉德秋季“1949-1979新中国美术作品”专场上, 吴作人 1949年作《解放南京号外》以46.75万元成交,而在2007年12月的华辰油雕专场上,以1232万元成交,11年间增长了25倍。
徐悲鸿 1951年作《九州无事乐耕耘》1996年嘉德秋拍以192.5万元创当年新中国美术作品最高纪录,此后两度出现,一次是在2004年12月北京荣宝以1705万元易主,而在2011年12月的北京保利拍卖会上则是以2.668亿元再度拍出,11年间,该作品涨幅达130倍!
如今,“红色经典”作品在十几年间涨幅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这样的例子已并不鲜见。作品的稀缺性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造成这种市场现象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出现在拍卖场上的知名“红色经典”作品还包括:
2007年,中国嘉德以4032万元拍卖的陈逸飞《黄河颂》;
2009年, 北京翰海春拍靳之林的作品《南泥湾》以1344万元成交;
2009年秋拍,中国嘉德靳尚谊的《毛主席视察上钢三厂》以2022万元成交;
同一年,广州嘉德夏拍中, 靳尚谊重要代表作《毛主席全身像》以2016万元拍出;
2011年,北京翰海秋拍何孔德作品《祖国来信》以1840万元成交;同场拍卖会上, 傅抱石 的《毛主席诗意册》以2.3亿元成交,刷新了傅抱石书画作品的拍卖纪录;
2012年,北京保利春拍李可染《万山红遍》亮相,最终以2.9325亿元成交,再创“红色经典”绘画的新高;
同一年,李可染的《韶山》拍出了1.24亿的价格;
2013年,中国嘉德春拍上,吴作人的油画《战地黄花分外香》以8050万的高价成交。
“红色经典”艺术品似乎成为了艺术品收藏市场的绩优股。
再说刚刚过去的2017年各场拍卖会上,有几幅著名现当代画家的作品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 中国嘉德 一幅李可染的作品《雄关漫道》拍出了8797万元, 广东崇正拍卖行将一幅黄胄的《日夜想念毛主席》拍到了5750万元, 上海嘉禾将陆俨少的一幅毛主席诗意井冈山《大井新貌》拍出了3461.5万元。这几件作品都具有一个相似的特点,它们都属于我们常说的“红色经典”作品。
红色经典到底有没有收藏价值?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