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提起古董珠宝就是欧洲大牌,其实,故宫珍宝馆的诸多后妃首饰,是相当让人震撼的。
1.头饰篇
钗簪是在发髻上点缀的首饰,其实也有多种多样的工艺和讲究。比如剧中高贵妃头顶中间戴的,就是点翠。点翠是中国首饰的一种特殊工艺,是用翠鸟的羽毛贴在金银器的表面,形成独一无二的蓝色,民国时候逐渐衰弱。我偶尔翻到一些清宫首饰的水彩图样,上面把点翠又称之为“翠花”。
18K金镶清代点翠吊坠胸针发梳三用款
除了比较热门的点翠以外,还有一种华丽繁复的首饰,工艺名为“累丝”,这算是现代花丝工艺的源头了。清代大量后妃首饰都用到了这个工艺,极为精致。比如,富察皇后和娴妃佩戴的凤簪,现在的故宫博物院也留有大量的实物。
中国的玉文化也是源远流长,金镶玉更是传统首饰的一种,清代宫廷也用了大量白玉镶嵌的簪子。而且随着清代翡翠的开采,它也被大量运用在首饰上,剧里也有相当多的镜头。故宫馆藏里有类似的翡翠簪子,很薄的满绿翡翠片,一般是广东那里的打磨工艺,在清代被称之为“广片”。宫廷里面大部分首饰都是极尽华丽的,也是最高工艺的集合呈现,大多都是点翠、累丝和镶宝的结合。
还有一个小小的细节,该剧造型处理可圈可点,很多老簪子上会有一些弹簧的触须,走路的时候,会增添摇曳生姿的动感,被称之为“步摇”。当时清代还有种流行的簪子——耳挖簪子,又被称为“一丈青”,造型其实头部就是一个耳挖。
高贵妃戴的头饰一般要么是华丽的点翠,要么是满头金灿灿,基本上都是一副艳压群芳的样子。而富察皇后,常服的大部分时候,戴的都是绒花。可以看到,她虽然生性节俭,不戴珠翠以正奢靡之风,但是头饰一样明艳光鲜。
据说剧组找了南京绒花的老手艺人,完全按照故宫图样复原的,也算是非常用心了。绒花真的是极好的装饰,也利于保存。比如故宫馆藏的绒花发饰,至今都是颜色鲜亮、栩栩如生。前几年我就知道这个工艺,只是一直听说不受重视,快失传了,这次《延禧攻略》这么火,也带火了一波传统非遗工艺,也算是为保护传统文化做贡献了。
其实除了“两把头”,清代最典型的贵族常服头饰是钿子。“盘发”的钿胎,上面装饰珠翠,然后直接戴上头就是了,大家可以理解成,用黑色丝线编制的,装饰满首饰的小帽子,所以它又被称为“妃帽”。钿子也是分等级的,九凤钿的等级是相当高了。钿子的实物也是美轮美奂,一直也是我念念不忘想收藏的。去年英国有次拍卖一顶九凤钿,当时直接拍到了接近一百万。
朝冠一般配朝服,基本上只出现在对外的正式场合,在后宫日常生活中,是不会使用的。正式朝服画像里,头上的就是朝冠。从娴妃成为继后之后的朝服剧照看来,基本上还是神还原的。另外,故宫馆藏的朝冠实物,细节都非常清晰,清代朝冠上面的珍珠一般都是东珠。
2.耳饰、颈饰篇
说到耳饰,清宫最典型的耳饰就是“一耳三钳”,这个剧里基本上都是标配,第一集选秀就特地借纳兰淳雪的嘴,给大家科普了一下知识。满族风俗里,女子一出生就会打三个耳洞,戴三个耳坠,这就是它的由来。璎珞一开始进宫的时候,品级很低,只有一个耳坠,另两个耳洞是有个圈的。所有馆藏资料的“一耳三衔”,基本都是纯东珠的。清宫耳饰还是有不少其他造型和图案的。故宫馆藏的耳环也是美美哒,每对放到现在戴,也都是一道风景线。
在剧里,每次重大场合,基本上后妃都是穿着石青团花吉服,脖子上戴着项圈一样的东西,这就是领约。它的形制为镂金的圆环形状,有开合式的活口。环上镶嵌宝石,活口处垂下两条绦。该剧在局部上确实是制作精良,神还原。比如高贵妃的背影,后面的两条绦和上面的背云都算复原得正好。另外,领约也是等级极高,然而传世很少,去年欧洲拍卖出过一个。
和朝冠一样,朝珠是最高等级的礼服配饰,算是首饰里的顶配了。它其实是从佛珠演变而来的,共108颗,每27颗间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四颗,称分珠,朝珠两旁共附小珠三串:一边一串,另一边两串,名为“纪念”;另外有一串珠垂于背,称“背云”。男女都可佩戴,只是佩戴方式略有不同,两串在左一串在右为男,两串在右一串在左为女。根据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用珠和绦色都有区别。其中东珠和明黄色绦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才能使用。
3.手饰、挂饰篇
手部其实在剧里“露脸”的机会不太多,本来就是比较细节的部位,马蹄袖又比较长,基本上遮住半个手了。要说手饰,比较抢镜的倒是指甲套。其实倒确实是清代宫廷标配,清朝的后妃们盛行留长指甲,所以指甲套可以保护指甲,慈禧也非常喜欢戴指甲套。又是累丝又是镶宝的指甲套,原来还有点翠,一看就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贵妇们戴的,所以,一般等级都不低,能戴指甲套的人,都是不用干活的人。
各色古物衣襟挂
玳瑁镶宝华丽丽的一直是我大爱。一张馆藏的清代后妃画像里面,镯子跟故宫馆藏的一款倒是挺像。还有两对我自己的藏品,也是这类镶宝点翠镯,非常有宫廷气息。戒指体量实在太小,太不显眼了,剧里只有一点点模糊的影子。依稀可以看到,手上戴的是宝石戒指,其实故宫馆藏的戒指,分两类,金镶宝的,或者玉石圈戒,两类都美。
清代白玉老银片衣襟挂
有一类特殊的装饰,叫手持,清宫里最流行的手持就是18子。比如皇后娘娘一出场,手上就拿了一串18子。它的由来,其实是108子佛珠的简化版,也是一种念珠,其实手持才是它的正经工作。大部分时候拿它做衣襟挂,只是因为拿在手上不是很方便,挂扣子上可以随身带着。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衣襟挂,而且,有挂斜襟上的,也有挂直襟上的,剧里也是给了大量的镜头。皇后的那一大串,明显比18子的数量还要多,那是遗传36子,都是108子佛珠的缩略版,都是念珠性质,只是珠子更多了而已。
剧里还有大量各种美轮美奂的压襟,也就是衣襟挂,有挂正襟的有挂斜襟的,估计是最抢镜的首饰了。其实压襟,倒不是清宫特色,汉族妇女也是流行的,只是,它不仅仅是剧里那样华丽的多宝串,更多的是实用功能的“三事”、“五事”。压襟是极尽奢华的,清代贵妇在这小小的衣襟扣上,也是动足了心思。大部分故宫馆藏的压襟,虽没有那么繁复,但也是工料俱美的了。以前衣襟挂还有实用功能,除了三事五事,迦南香佩,除了装饰,都还有熏香的功能。
4.男人的装饰
男主角出场,腰上都是挂满东西的,乾隆的很明显,打眼的明黄色,不愧是皇上专用啊。乾隆的腰带,算是极好地复原了故宫馆藏。看看嘉庆帝的腰带上,有带板、火镰、牙签筒、鞘刀,外加四个荷包……这么看来,以前的男人,腰上可是挂着一个“梳妆台”的。
而故宫其他腰上的成套配饰,光是绣片活计,就有荷包、褡裢、表套、扳指套、眼镜套、扇套、靴掖、名片夹、槟榔袋——这算是男人腰上的“爱马仕”了吧——所以,宫廷的奢华,八旗的纨绔,在男人的这些腰挂上,就可以体现得淋漓尽致。
5.其他配饰
云肩,还是惊艳到我的,甚至慈禧最爱的珍珠云肩,都在高贵妃身上神还原了。娴妃的云肩,个人觉得,有点这种缀满玉石的云肩的影子。中国人对玉的热爱,实在是“丧心病狂”,这些玉片每个单看都这么美,居然舍得都缝在一个云肩上。明显可以看到,一个云肩上,白玉,玛瑙,蜜蜡,翡翠,点翠,啥都有,再次感叹,太奢侈了。另外,这些用米珠编织的工艺,叫做集珠。
还有一类装饰品是腰饰,只是剧里基本上没出现,咸丰年间的《玫贵妃春贵人行乐图》上,两位妃子腰上都挂有荷包。故宫馆藏也有精品荷包,有一些香囊香盒,应该以前也是腰佩。清代后宫盛行佛教,所以还有一些嘎乌盒,会随身佩戴,也是做得金碧辉煌。还有一个配饰是采帨,剧中有时候会出现一个长长的像手帕一样的东西,就是彩悦。一般朝服的时候,才会佩戴。采帨上面,也是装饰了精致的小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