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春刀》中万贵妃剧照
由于懒怠考据,看某些古装剧的时候总有一种“大家来找茬”的无力吐槽感。就拿女性的发饰来说,打着复古的名号,却做着莫名其妙的改造。甚至明说自己是“架空”,让人无言以对。
要知道在古代,女性的发饰有“头面”之称,既然称为“头面”,代表的就是脸面,它不仅代表了财富、审美还有身份地位。这样重要的东西怎么可以只顾着自己开心,顺便乱戴。
《女医·明妃传》剧照 这部发型还是比较尊重史实的
本着惩前毖后,正我汉风的决心,时隔许久为大家带来超级干货——明代女性头面的识别指南。
为什么选择明代呢?是因为明代女性的头面首饰已经从寻常头饰发展为具有一定插戴规则的组合,每一款都有特定的造型、名称以及佩戴位置。所以以明代为例再合适不过。
图片来自撷芳主人《大明衣冠》
西子嵯峨高髻拥
在明代,对于家境殷实、衣着讲究的人来说,一副完整的头面一般由十二三件首饰组成,有的甚至多到二十几件。
纵使古人将长发盘成高髻,“可供发挥空间”也实在有限,所以在正式佩戴头面之前,需要先戴上䯼(dí)髻(不严谨的说法就是假发髻)。
《吴氏先组容像》中戴䯼髻的妇女
䯼髻并非为明代所创,它大约出现于元代,起初就是指发髻本身,但在宋元女子戴冠和包髻的影响下,䯼髻上开始裹织物,䯼髻的定义就逐渐由指发髻本身,变成指罩在发髻之外的包裹物了。
它一般用金银丝或马尾、头发等材料编成,外覆皂色纱,呈中空的网状圆锥体,使用时将其扣在头顶,罩住由真发结成的发髻。
黑绉纱银丝䯼髻与金头面 明武进王洛家族墓出土
只有已婚妇女才能佩戴䯼髻。由于身份、家境的差异,妇女佩戴的鬏髻材质也各不相同,就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以金银丝编结的䯼髻是当时的主流时尚。
除了䯼髻,在明代墓葬中还出土了一些呈扁矮的椭圆形状的冠,它的用途大致与䯼髻相同,但一说这是官宦人家的正室夫人才能享受的特权配饰。
江西南城县明益庄王墓万妃棺出土小金冠 (图片由江西省博提供)
此处敲黑板说重点:虽然䯼髻一般都与头面首饰一起佩戴,不过䯼髻并不属于头面,有时候也可以单独佩戴。
宝髻花簇鸣珰
既然䯼髻已经戴好,那么我们就可以进行下一步——插上各式簪钗了。但这可不是艺术创作,可以自由发挥,明代头面的各色簪钗根据种类的不同要佩戴在相应的位置,并且各有名称。
图片来自网络,已修改
虽然目前学术界对各部分的命名还存在一定争议,不过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挑心
挑心是明代妇女头面的重头戏,插在整个发髻上最中心、最引人注目的位置,因此总是制作的玲珑奇巧、夺人眼球。
图片来自撷芳主人《大明衣冠》
鬏髻的造型其实相当单调,女性的发髻不能做成复杂的式样,只能像男子那样简单地盘于头顶,靠各种华丽的首饰来装饰。
以现代审美眼光来看,这样的造型与唐宋以来女子妩媚多姿的发髻造型相比肯定是稍加逊色的,或许这也是䯼髻很少出现在影视作品中的原因吧。
镶宝石王母驾鸾金挑心 江西省南城县明益宣王墓孙妃棺出土(图片由江西省博提供)
挑心簪脚多为扁平,自下向上倒插入发内。最常见的是佛像挑心,还有宝塔、梵文、凤凰、王母等祥瑞图案。
金镶宝石摩利支天挑心 明都昌王朱载塎夫妇墓出土
分心
分心也是头面中重要的一件饰物,从名字来看应该与挑心有关联,但是为何这样叫,已经无从知晓,而且目前争议性也较大,本文在比较之后,采用扬之水先生的说法进行解释。
分心是明代妇女插戴在䯼髻前或后的一种式样特殊的簪,《金瓶梅》第二十回说李瓶儿吩咐银匠将一件金丝䯼髻改作一件金镶玉观音满池娇分心,并特别说明是要“正面戴”,可知分心前后应该略有差别,从实物来看,前分心比起后分心更加扁阔,有时佩戴方式也略有不同。
镶宝石凤纹金分心 江苏南京沐斌侧室夫人梅氏墓出土
分心的形状为十几厘米的一道弯弧,背面作出几个扁管以安簪脚,正面上缘一般高于两端。
由于面积较大,工匠也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所以除了神仙道人各位主角以外,又常配以亭台楼阁、龟鹿仙鹤,或是雕栏下一池开得茂盛的莲花(即“满地娇”),极尽工巧。
满冠
《云间据目钞》在列举头饰时称:“后用满冠倒插。”由此可知满冠是一种插在髻后的发饰。
但就目前出土实物来看,满冠和后分心尚无本质区别,所以孙机先生认为“满冠”就是“后分心”,它们由宋代女子在髻后插梳的习俗演变而来。不过这个说法也存在很多争议,待日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