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饰玉是玉器的第一大类,既有玉梳、玉簪、玉玦、玉佩、玉坠等小型装饰品,也有项链、朝珠、组佩等组合挂饰品,既有各种惟妙惟肖的象生的动物玉雕,也有雕刻精美的玉桃、玉葫芦和玉扁豆等瓜果型玉雕。早在新石器时代,古人就以鸟、鱼、人等外形制成自己喜欢的玉佩饰了。还有形似玉环,但有缺口的玉玦,则是最早的玉耳饰。它们形制简单,但古拙的风格显示了先民的审美特征。
白骑通玉雕作品:和田玉-食神▲
商周时期,佩饰玉大量出现,大多为扁平片状器。西周晚期至战国是玉器发展史中的繁荣时期,佩饰品种繁多,除了有单件的佩饰以外,还非常盛行多种玉件联成的佩饰,俗称“玉组佩”。这种玉组佩没有严格而明确的定制,只是依个人的爱好,讲究玉的色泽和形式的对称与和谐。汉代玉器独具自己的风格,阴线细如游丝、清楚有力;线条简练无崩裂,有“汉八刀”之称。
王方玉雕作品:和田玉-观自在 ▲
唐代的玉器数量不是很多,但独具风格的佩饰尚存,如玉飞天等。宋代以后,玉佩饰极为盛行,有人物、动物、植物等各种形态。尤其明清时期,吉祥寓意的玉佩饰丰富多彩,琢玉工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在此笔者分玉首饰、玉颈饰、玉组佩、玉佩饰、玉带饰、其它饰品几类来分别介绍,就带您细细品味多姿多彩的佩饰玉。
康凯星玉雕作品:钟馗捉鬼 ▲
中国人在骨子里是喜欢玉的,因为佩玉彰显有德,也可养生,据说还有辟邪和长寿功能。所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佩玉就已经蔚然成风,时至今日,尤是更甚。早在春秋时期,君子就“比德以玉”,更有管仲、孔子相应提出“玉有九德”、“玉有十一德”,发展到汉朝最终形成了许慎所说的“玉有五德”。
陈春荣玉雕作品:观音牌 ▲
从古至今,人们都给玉这种最质朴的自然物,赋予坚毅、温良、清丽、儒雅等品性,并以此比喻文人君子的道德与行为,把玉推崇至品德美的极高程度。那么,既然玉被比喻为圣洁、完美之极,佩玉者也就是无比高尚的人,都是翩翩君子,因为他们已获得了如玉一般的道德品质。
洪新华玉雕作品▲
儒家更是将佩玉与道德高尚与否相联系,进一步规定“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种社会道德观的形成千百年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言行举止,所以,佩玉风尚一直流行至今!
林光玉雕作品:释叶菩萨 ▲
佩玉可以养生玉的医疗保健功能早就被医药家和收藏家发现。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记有玉的药效;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也记录了玉的十四种药效:“玉气味甘平无毒,主治除胃中热,喘息、烦懑、止渴,屑如麻豆服之,久服轻身长年。引别录: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面身瘢痕,可用真玉日日磨之,久之则自灭。”并附方剂:“小儿惊啼圣惠方、痃癖鬼气圣惠方,而身瘢痕圣济方。”
裴河川玉雕作品:普渡众生 ▲
古代文献一直都有记载,盘玉有健身功能,盘玉者每每希望把古玉的温润与光泽盘出来,故手指要多运动,有如柔软体操或甩手操一样,是轻柔舒适,而非剧烈。其实,有些人以手摩挲寿山石,其理相通,好处则是舒筋活血,平心静气。根据国家级中医王琦先生研究证实,玉所以可强身健体、治病保健,基本原理有三点。
杨小荣玉雕作品:关公 ▲
一是其常压低温的物理特性。某些玉石具有白天吸光,晚上放光的特性,于是不在复色光的照射下,其温度比人体常温低0.4℃,可以降低头温,稳定脑压。这正符合中国传统保健方法的精辟结论,即“头要凉脚要暖”。
仵朋河玉雕作品:佛光普照 ▲
二是玉石的化学特性。据现代科学研究测试,玉石含有大量的锌、镁、铁、铜、铬、锰、钴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化合物。如佩带玉石可所含微量元素被人体皮肤吸收,产生非凡的“光电效应”聚焦蓄能,形成相当于电子计算机中谐振器似的电磁场,与人体发生谐振,从而使各项生理机能更加协调地运转。
宋建东玉雕作品:马上福将 ▲
如嘴含玉石,借助唾液所含营养成分与溶菌酶的协同作用,能生津止渴,除胃中之热,平烦懑之气,滋心肺,润声喉,养毛发,不失为玉石养生的又一途径。玉在山而草木润,玉在河则河水清,由此可见玉石养生有益无损。
范浩刚玉雕作品:富甲天下发百财 ▲
三是玉石具有按摩功能。玉对脑及面部位神经穴位具有刺激、按摩作用,能刺激经络、疏通脏腑,有明显的治疗保健作用。位于人手腕背侧有“养老穴”,常佩戴玉镯,可以得到长期的良性按摩,不仅能祛除老人视力模糊之疾,且可蓄元气,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