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把件
选料:红山文化用河磨玉做成的玉器,体积一般不大,造型也受到制约,而且遗有大量皮壳部分。但红山人善于将劣势转变为优势,如对待玉石的皮壳,凡红山文化玉器中选用河磨玉料的玉器,其主要部分为本色,皮壳总是尽量被安排在器的边缘或末端,形成绿色为主、红色陪衬的布局。有的甚至可能已是俏色的做法。
磨光:观察发现,红山文化时期玉料的加工已普遍使用片切割成材技术,经切割后的玉材,棱角锐利,形状趋于规正,但是红山人并不直接利用这一成形的有利条件,而总是要再加以磨光使这些棱边圆而光滑。同样,红山人已掌握了管钻法钻孔技术,钻孔后孔缘的锐棱也都要再加磨光,使孔缘不失规正,突出了圆润的效果。再就是用料较大体积也较大的斜口筒形玉器,以线切割掏大而甚长的孔,掏孔后的壁面面积大而甚薄,不过仍要对内、外壁都细加磨制。红山文化玉璧为内圆外方、璧面鼓而内外边缘薄似刃。对这些费时又费工的现象的合理解释是,设计制作者是要有意以磨光来突出玉的质地,从而表达某种特定的观念。
饰纹:在玉器上饰纹虽然比在陶器上饰纹难度大得多,不过从已发现有纹饰的玉器来看,红山人已掌握了在玉器上刻划复杂花纹的技术。但他们对在玉器上刻划装饰却极为慎重,一般除对动物的头部和鸟类的羽翅等进行必要的刻划以外,所见装饰主要是采用减地阳纹式的技法。这又可以分几种情况,一是用减地法表现动物头部五官,如玉龟和玉鸟,各部位皆不甚显露,仅触之有感,却很准确。二是在平面上显示立体感。如牛河梁出土的一件大型玉凤,是在平板上以直线为主成纹,由于采用减地手法,既甚为简洁,又克服了平面直线的呆滞,最大限度地体现出羽翅和尾羽的层次。三是在勾云形玉佩或有弯度的玉件如玉臂饰等薄板状玉器的表面上,以减地阳纹做出有似瓦沟状的凹槽,可称瓦沟纹,其中目前所发现的红山文化玉器中尺寸最长的一件勾云形玉器,长而甚薄,要从两面通体磨沟,沟纹槽必然很浅,然所起的脊棱线条,清晰而流畅,都十分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