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有虽然已有7000年历史,而且早已久负盛名,但清朝只作为官玉,供宫廷使用;建国后,玉雕工艺虽然有发展,但是玉器买卖并没有出现。和田玉走向市场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而买玉的人真正多起来是80年代下半期了,“那时候买玉的主要是香港人、台湾人,也有一部分英国人和法国人。”新疆玉雕大师马学武回忆说,那时候出的和田玉成品多是一些大件,炉瓶、人物、山水等等,买卖方式一般也都是通过新疆工艺进出口公司送到广交会上去卖。
第一把火:国石评选
和田玉价第一次大幅飙升源自于国石评选。玉石界的专家都认为,是国石评选,扩大了和田玉在国人心目中的知名度。
1999年,国石评选由国家地矿部和中国宝玉石协会联合启动,年复一年的精品展示会,专家讨论会,年复一年的评选,用了近四年的时间才定了一个候选国石名单。
一些候选石地区代表为争夺国石名分,与中宝协工作人员针锋相对、争吵不休,各地地方政府也竭尽全力争取最后评定获胜,因为一旦石种被列为候选国石,对产地的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包括旅游、玉石加工、买卖等方面的相关产业都将得到开发。
让人不曾想到的是,正式结果迟迟不出来,焦灼六年以后,参评的各种石种玉种价格都大幅上扬。等到中国“国石”评选结束的时候,和田玉获得“美玉”称号,被中国宝玉石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国石”,比之1999年价格上涨了近千倍。
和田玉雕工艺美术厂销售经理黎灵回忆说,1998年的时候,她和朋友去买籽料玉,“一窝拉(一大堆)要了4000块钱,朋友说真是太贵了;六年过去,那堆玉石原料里的随便哪一块价值都在4000块以上了。”
据马学武回忆,就是1997年到1999年,国石评选开始,大陆人才开始进入和田玉消费市场,而这种消费对象和消费需求的转变也直接导致了玉雕业的变革。
“之前老艺人都是雕大件,没人会雕小件,我们当学徒时看到鸡蛋大的仔料都是扔在一边的。”但随着和田玉知名度的扩大和和田旅游业的发展,市场对手把件、挂件的需求激增。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河岸上出现了挖掘机,打破了玉龙喀什河7000年来的平静。
政府搭台,玉石唱戏
如果说国石评选引来的是全国对和田玉的关注,那么和田政府在之后所做出的一系列努力,点燃的则是和田地区几乎所有人挖玉、贩玉的热情。
和田地区总人口167万,维吾尔族人口有160万,建国以后,和田地区一直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地区所辖8个县(市)均为国家扶贫重点开发县(市)。一直到2003年的时候,大多数的维吾尔族人还不知道和田玉的价值。
在和田,路边上挨挨挤挤地布满了玉器店,在挖玉的河床上、巴扎上,甚至是宾馆大堂,只要你说要买玉,马上就有人变魔术一样,在手里变出来几块玉石。
农民在农闲的时候都会去挖玉,而城市里有工作的人,绝大多数人也还会像巴图尔、赵堂武一样同时做做玉石生意。在和田到底有多少人靠着玉石吃饭乃至发财无从统计,挖玉的不交税,倒玉的也不交税,开了玉石店的才交税。
在和田区委办公楼对过的古鲁巴格乡,有1000户人家,做玉石生意的就有300家,占了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的人去挖玉。
“我们去买一块玉石,通常都要几个人合伙,有的时候还要向亲戚朋友借钱,所以玉石几乎关系到每家人的生活。”做过司机的当地玉商刘真西说。
刘真西最近和几个朋友一起买了一块5吨重的和田青花山料,是和田最近出产的青花山料里最大的一块,他开价50万,前前后后有20多个人来看过货。
巴图尔和弟弟也去刘真西那里看了货,说“如果真的遇到了像台湾客一样有实力的买家,卖个100万都有可能,让他再等等”。
巴图尔说,与挖玉相比,只做玉石交易的风险很小,几乎没有亏钱的。一块玉石,赚得少的也要加30%才出手,因此,做玉石生意的人越来越多。因为挖玉的人基本都是维吾尔族,所以玉石首先在维吾尔族人手中交易,一般要经过若干手之后,才到了汉族玉贩的手里,再卖到玉器店或者内地。做玉石交易的人越多,转手越多,价格抬得也就越高。玉价飙升,一定程度上也与此有关。
但对于当地人来说,这显然是好事,一个挖玉的雇工一天工资也要35元,月收入1000多,做玉石生意的人赚的钱更多。赚钱的人越来越多,个人获益,政府也高兴。虽然政府没有直接的税收收入,但当地民众收入增多,购买力大大增强,对当地经济发展形成强劲的拉动。和田,再不是往日的贫困县的形象,街上开始出现奔驰、宝马越野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