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玉挂坠-兔
“德”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周王朝提出“德”的标准是:“施实德于民”。用现在通俗的语言可理解成“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
“玉德”的观点源自春秋时期。先圣孔子,处在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下,为顺应统治者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的需要,运用抽象思维和比附方法,最早将玉所具有的温润、缜密、锐廉、坚刚、清扬等质地美的自然属性,进行演绎发挥并将其人格化。认为和田玉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德。孔子提出“君子比德于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比德”的思想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感悟。而“温”则体现了儒家“恪守中道”的哲学观,是对人的品质的最基本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处世的温良恭俭让,对人的宽宥,处理事情的适度和符合礼的规矩。从此“玉德”便成了君子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的最高准则。
我们研究“玉德”,对玉石扬弃并赋予新释义,颇有现实意义。荀子曰:“吾观玉之美德,犹如镜鉴,可以照人。然世事纷乱,人欲横流,想独善其身难矣,以玉比德者甚少。小人物的义行善举,展示了人间的真情大爱,筑起了中华民族的道德高地,激发了几多国人对心中道德法则的敬畏和共鸣,我们呼唤“玉德”的回归,期盼“玉德”在新的历史进程与时俱进,更加发扬广大,不断完善升华,从而成为社会和谐有序、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