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峦叠嶂的岛峰坐落在粼粼波光之上,岛上茂密生长的粗壮植物巍然不动“眺望”远方……一块粗朴的龙蛋石在经历玉石雕艺术大师麻双鸣的设计、打坯、雕琢、封蜡等一系列工序后,竟蜕变成一座栩栩如生的春之海岛,令人拍案叫绝。
“这件《钓鱼岛之春》,是我满怀着爱国激情所创作的,前后花了7个月时间,尝试了5、6种不同石材,可以说是倾尽心力。”11月15日下午,刚刚捧回2016中国首饰玉器“百花奖”金奖并获“国家级玉石雕艺术大师”称号的麻双鸣欣然接受了海南日报记者的专访,“别叫我大师,我是个匠人。若要说与其他工匠有何不同,那便是——我的石头有温度。”
是匠人得先是“犟人”
有心人会留意到,麻双鸣的左手上细密地留着十多道刀疤,其中小拇指上那一刀更是直接刺穿手指,伤及筋骨。这些伤痕,记录着玉石雕艺术给他带来的重重考验。
“因为雕刻时要左手扶着石头,右手持刀用力,划破手是家常便饭。”多年咬牙坚持,是因为麻双鸣打小痴迷于玉石雕艺术——1987年,在玉石雕艺术颇受推崇的家乡浙江省青田县,年仅十岁的麻双鸣就主动找到“上过电视”的堂叔麻成昌要求学艺,“他本来是不同意的,后来我磨了一年多,才让他认了:拗不过你这个‘犟人’!”
后来,极高的天赋加上苦练,麻双鸣年仅13岁就获得了“石雕神童”的名号,很快拜别师傅、自立门户,并决定独自到县城之外“闯世界、搏一搏”。去哪好呢?麻双鸣想到香港——那个到处是七彩霓虹,“皮鞋越走越干净”的繁华都市,就像是另一个充满魅力的世界一般,该有多少机会在等着我呀!
初到香港,麻双鸣的日子并不好过,当时他和4个徒弟还有哥哥、姐姐住在一起,“光要喂饱这几张嘴就很不容易了,只能不停地想方设法卖作品。”但是他明白,要想作品卖得好,就得在技法上有创新、有突破。
“当时很多人急于求成,就拿人物雕刻作品来说,他们雕出来的人物,身体各个部分的颜色混在一起,很是粗糙。而我每次下刀前,都会先摸透每块石头的‘性格’,知道哪里是什么形状、哪里有什么颜色,如何根据它的‘性格’使其完成蜕变。”麻双鸣展示其人物雕刻作品,果真身体不同部位的颜色各有变化,就像是雕好石头再用染料着笔晕染的一样。
之后多年,麻双鸣凭借着自己的创新和一股子犟劲不断向前,先是在青田县县级及浙江省省级比赛中夺魁,后又以嵩山少林寺的300尊佛像订单挣得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接着又用小推车装着展品,在香港“推”出了首次面向世界华人的玉石雕展览……
玉不琢不成器。麻双鸣用一步一个脚印,诠释着这句箴言。
力排众议挑战“不可能”
谈及获奖作品《钓鱼岛之春》,麻双鸣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今年4月,他被海南省政府办公厅、省工信厅、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推荐参评2016中国首饰玉器“百花奖”评选暨第二届中国玉石雕艺术大师、第四届中国青年玉石雕艺术家评选。可当他提前几个月宣布要以钓鱼岛为主题进行创作时,竟收获了一片质疑之声。
“他们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我不曾登岛采风,钓鱼岛又地形复杂、植被多变,怎么可能用一块原石完整地呈现出来呢?”麻双鸣没有反驳。他开始专注于收集钓鱼岛的图片和资料,直到对岛屿的形状、植被、气候等有了详细的了解,才开始着手进行造型设计。
与此同时,他走访了多个玉石产地,可结果都不尽如人意:“花了很高的价格买回的石头却裂纹、杂纹丛生,在打造钓鱼岛植被特别是四周的海水时,总是达不到我想要的澄澈的效果。”苦寻无果,麻双鸣决定先放一放,约上朋友回家乡爬山散心。没想到,这世上还真就有“踏破铁鞋无觅处”的事——山下的集市里,静静卧在脚边的那块青田龙蛋石层次分明、纹路清晰,在麻双鸣眼里已隐隐能够看出山水之色!
奔着打造精品的目标进发,用这块龙蛋石打完石坯后,麻双鸣并不着急着手雕刻,而是耐心地将几位分别在山水、花鸟、人物等方面极富造诣的业界高手——倪东方、张爱廷等人请来,与他一同为这件作品出谋划策,在作品的设计和细节方面展开深入研讨,群策群力以求精益求精。
令麻双鸣印象最深的,是有次他从外地出差归来,就发现石坯中的部分山峰被徒弟们全部推平了。“钓鱼岛的山形是一峰高过一峰,造型十分复杂又相互衬托,这次推平可能意味着功亏一篑!”不甘心的他,当机立断将石头的底座削薄,往下打深“海岸线”,重新把山峰一座一座勾勒出形,打磨层次,才把《钓鱼岛之春》从失败的边缘上重新“救”了回来。
对于这次“事故”,麻双鸣没有责怪任何人:“我一直主张师兄弟和徒弟们都要参与到创作中来,并鼓励每个人大胆创新、不怕失败。”在他看来,只有每位匠人都放手去创作,玉石雕技艺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用汗水赋予石头梦想的温度
采访期间,麻双鸣的妻子一直在旁静静聆听,直到说到丈夫艺术创作时,才忍不住插了一句嘴:“这个人工作起来真是‘走火入魔’一样,可以不吃不睡,直勾勾盯着一块石头,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可是,若非麻双鸣对作品的追求达到极致,这件用尽“洪荒之力”打造的《钓鱼岛之春》怎会呈现出如此震撼的效果——黄绿色的密林似在随风摇曳,奔腾的海水也仿佛一浪接着一浪,深深浅浅地漫过浅滩和礁石,整座石雕焕发着春日里的勃勃生机。
近年已经定居三亚的麻双鸣坦言,海南的温暖气候和迤逦的自然风光,给他带来了灵感,也让他觉得安定,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钓鱼岛之春》等一系列优秀作品。记者了解到,扎根三亚发展13年来,麻双鸣先后组织举办本岛巡回展数十次,应邀两次参加博鳌亚洲论坛,还通过举行作品慈善拍卖会捐助了本土的1500名贫困学生。
“我从未忘记回馈我的‘第二故乡’——在海南传播玉石雕艺术,下大力气培养相关人才,尽己之力推动海南的玉石雕产业发展。”他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他培养了数十名海南徒弟,成立了获评省、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艺术馆,积极筹备建设麻双鸣基地、中国非遗三亚艺术中心等,还在海南成立了艺术品加工重点实验室,深入研究海南石材的雕刻技艺。”
短短一个小时的对话,说不尽麻双鸣对玉石雕艺术的热爱。望向“百花奖”金奖奖杯,他百感交集:正是匠人们一次又一次的凿击、一滴又一滴的汗水,赋予了一块又一块粗糙的顽石——梦想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