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所见的战国玉龙佩,大致有单体龙佩和多体复合龙佩两大类。其中,单体龙佩数量众多,仅考古发掘出土者就超出四百件,是战国玉龙佩的主流形制。多体复合龙佩,则包括双龙同体、多龙重叠交缠等多种形态,形式上多讲究左右对称。总体而言,战国玉龙佩呈现为龙身由短肥微曲向瘦长蜷曲发展、头部由大变小、头尾部渐趋均衡对称、足部由不明显到明显的形体演化轨迹。
战国早期,玉龙佩承继春秋晚期的原初形态,造型简单,大多头大尾细,身躯短肥,多作S形或双S(W)形波浪式微曲。不过,也有诸如曾侯乙墓所出者,龙头变小,龙身拉长,整体曲颈、拱腹、卷尾,呈双S(W)形峰谷式蜷曲。此期玉龙佩的纹饰,跟其他玉器一致,最常见以S形、蝌蚪形、如意头形、逗点形等抽象纹样组成的各式解体龙纹。
战国中期,玉龙佩龙身瘦长蜷曲如蛇,龙头上下颚间距离加大,头尾两端趋于对称。纹饰除进一步分解的解体龙纹(呈现为卷云纹与谷纹相杂)外,开始出现排列有序、分布均匀的谷纹,但谷纹颗粒大小不一。此期,圆雕与镂空透雕玉龙佩的数量增多,双龙、多龙和龙凤合体的龙形玉佩,均已出现。
战国晚期,玉龙佩的形态更加婀娜多姿。安徽长丰县杨公八号墓出土的一对玉龙佩,主体呈双S(W)形,为一回首曲身、身躯蜿蜒幅度很大的龙形,尾部化为凤首。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其艺术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辽宁阜新查海遗址的砾石堆塑龙,距今约八千年。距今五千多年前,红山文化雕琢了中华最早的玉龙。商周时期,龙是玉器造型与纹饰的重要母题。不过,兽头蛇身、长角有足、蜷曲飞腾的龙,却是战国时期才开始出现的。之后,龙的形象虽然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基本形象代代相承,只是略有所损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