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载:“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蝉在古人心中一直是备受推崇的昆虫,因此,古人经常把自己对蝉的喜爱及对蝉意的理解表现在各种器物上:直接铸刻在青铜器、玉器之上做装饰,或者是在佛教造像上饰以蝉纹冠,或直接制作成蝉形器物,形态不同,其内在的生命文化内涵也不同,
一、早期蝉纹饰文化——图腾崇拜
据考古研究发现,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玉蝉,比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中都多有发现,直至青铜器时代,商周的器皿上也多饰有蝉纹,蝉纹饰形状各异,栩栩如生,据考古专家考证,这或许带有早期的图腾崇拜的文化内涵。
1、新石器时代的蝉纹饰
新石器时代的石家河文化,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遗址内都发现了形态各异的玉蝉,比如有复合蝉,三蝉玉璧等,其中,最有意思的当属蝉蛹。众所周知,蝉一生比较短暂,其大概经历了蝉卵,若虫,成虫的三个阶段。
先是蝉卵孵化入土,变成若虫,之后若虫在土中蛰伏数年出土,爬上树后成虫。而蝉蛹则象征着生命的孕育与再生,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刻画此形象,是寄托着他们对入土的生命死而复生的愿望。古人历来重视死生之事,由此不难发现,蝉或许是通向死生世界的一种媒介。
在红山文化遗址内,还发现了蝉蚕合体蛹,它的含义与蝉蛹类似,有着母体生殖崇拜的韵味。而新石器时代的人们经常把他们雕刻在玉石的媒介上,而玉石在古人的眼中拥有着特殊的意蕴——沟通天地,所以,玉石带有一定的通灵效用,故不难看出,这代表着一种特殊的图腾崇拜。玉蝉出土最多的,应该是石家河文化遗址,说明在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是存在着相应的蝉图腾崇拜的。
2、青铜器时代的蝉纹饰
商周时期的蝉纹饰多见于当时的青铜器上,比如乐器,兵器。但最为常见的就是青铜鼎。在青铜鼎上,蝉纹饰一般作为主要的纹饰,处于整个鼎中重要位置。而且,蝉纹饰一般与龙纹,凤鸟纹,饕餮纹这些具有早期图腾崇拜象征意义的纹饰向组合,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带有神秘的原始力量的氛围,因此,蝉纹饰也具有与其他纹饰相近的图腾崇拜的象征寓意:或是通灵于天地人之媒介,或是象征死而复生,生命不息的神秘性征。
刘敦愿先生认为,蝉纹饰“介于纹饰与文字之间,应是一种含有神圣意味的符号”,又说蝉“具有神圣的性质,受到人们崇拜的却只有蝉一种”,蝉的图腾崇拜,大概是它可以“复活”的象征意义。且蝉的生长周期受季节的影响,或许和人们事农桑受季节影响与人生老病死之生长周期的现实相似,如此种种,商周时期人们对于蝉的图腾崇拜,也不难说通。
二、先秦、秦汉时期的蝉纹饰——不死升仙
前文说到,蝉有着死而复生的象征意义,自春秋战国以来,神仙思想逐渐流行,人们大多向往着死而复生、羽化登仙的境界,而蜕变中不死复生的蝉恰好成为了当时人们的精神寄托,这也影响了自先秦至东汉时期人们喜好求仙问道,追求羽化升仙的行为。
1、先秦时期的蝉纹饰
如果说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对蝉纹饰象征意义的表达比较隐晦的话,那么先秦时期对其之表达就较为明确了。
《诗经·七月》中说:“四月秀葽,五月鸣蜩”,论其生长周期也。《荀子·大略》记载:“饮而不食者,蝉也”。
论其清虚高洁也。可见,先秦时代对于蝉纹饰的表达,不仅分析其表面现象,还有着相对更深的象征意义,蝉纹饰的意蕴如此层层深入,以致先秦人们把它与生命不息,追求成仙联系起来。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战国燕、齐一带盛行的方仙道:“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最后皆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所谓“形解销化”,就是后世所说之“尸解仙”,指人去世后身体发生一系列变化,最后如鸟、蝉一样羽化蜕变,升仙而去。
可见战国之时,已经流行不死升仙的思想了。而彼时列国纷争,战事不断,士兵、人口大量死亡十分常见,于是,把蝉纹饰雕刻在兵器上也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了,比如四川出土的蝉纹铜矛,蝉纹带鞘双剑等兵器,这不仅带有吉祥的寓意,更体现着时人对于生命的思考。
2、两汉时期的蝉纹饰
《抱朴子》中说:“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两汉时期国力强盛,厚葬之风流行,况且人们对待生命持“死生同域”的态度,事死如事生,于是玉蝉纹饰成为了两汉时期重要的文化符号。《汉书》记载:“口含玉石,欲化不得”,是故凡王公贵族去世,必口含玉蝉,亦多用玉石堵住九窍,古人认为这样尸体不会腐烂。于是,晗蝉葬俗在两汉时期达到高潮,这也使得玉蝉在两汉时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汉八刀,一改前朝纤巧繁细风气,表现出自然豪放,雄浑博大的艺术风格。
除了玉晗之外,西汉陶器中也多有蝉纹意象。比如河南洛阳出土的汉代陶制莲花灯,其中所雕刻的纹饰不仅具有装饰的作用,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由仙人,龙凤,动物组成的三层山象征着昆仑山,底层的灯座上刻有十只蝉,灯盏上饰有飞升的道人与蝉,整个陶灯表现了羽人飞仙的意境,而蝉既是羽人的飞升凭借物,又暗示着墓主人蜕变成仙。这无不体现着两汉时期蝉纹饰所象征的人们不死升仙的思想。
三,魏晋以后蝉纹饰——儒释道的多重意蕴
魏晋以后,蝉纹饰仍然层见叠出,但较之两汉以前的意味,魏晋后的蝉纹饰所蕴含的意义变得更加多重。由于儒学在汉代的确立,道教的形成,佛教的传入,蝉纹饰在各个教派之中多有显现,且含义各不相同。
1、儒家蝉纹:清虚高洁
蝉被儒家刻画成清虚高洁的象征,自古以来咏蝉的诗句比比皆是。比如郭璞《蝉赞》“虫之清洁,可贵唯蝉。潜蜕弃秽,饮露恒鲜”;唐代虞世南的咏蝉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等等,魏晋以来,文人雅士多追求隐逸遁世之风,不愿沾染俗世之烟火气息,讲求高洁傲岸的风气,因此,餐风饮露的蝉就成了文人们高洁的象征。
在现实中,蝉纹饰多被装饰在文武官员的冠冕之上。崔豹《古今注》中说:“蝉。取其清虚识变也,在位者有文而不自耀,有武而不示人。清虚自牧,识时而动也”,冠蝉者,借蝉居高枝而寓官员居高位廉洁奉公之意也。最近热播的《鹤唳华亭》电视剧中,张志坚饰演的中书令李柏舟所戴的就是貂蝉冠。
2、佛教蝉纹:轮回转世
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自此,蝉冠也被注入了新的内涵。细心的读者或许会发现,一些菩萨造像中菩萨所戴的冠也饰以蝉纹,比如藏于山东博物馆的东魏蝉冠菩萨像。早期的佛教吸收了中国本土的儒,道文化因素,并在魏晋后儒释道相互影响融合,所以菩萨冠冕中的蝉纹也兼有儒家,道家的象征意义。佛家多以蝉的清虚高洁来映衬菩萨的高洁圣灵,而蝉不死复生的蜕变也符合佛教轮回转世的生死观。
3、道家蝉纹:成仙修仙
随着东汉以后道教的兴起,修仙、成仙思想一度泛滥。魏晋以后诗赋中蝉蜕成仙的诗句层出不穷:如嵇康《游仙诗》“采药钟山隅,服食改姿容;蝉蜕弃秽累,结友家板桐”。左思《吴都赋》“桂父练形而易色,赤须蝉蜕而附丽”。桂父、赤须皆传说中的仙人,唐李延济注:“赤须,仙人,食柏叶,齿落复生,如蝉之蜕身”。蝉吸风饮露,不食人间五谷,与道家辟谷绝食的修仙术颇相近。
宋代《云笈七签》载“脱空王老服气法实即导引练气辟谷,脱空取蝉蜕成仙之意,此卷口诀,并是杨府脱空王老所传授。其脱空王老,时人莫知年岁,但见隐见自若;或示死于此,即生于彼,屡于人间蝉蜕转脱,故时人谓之‘脱空王老’也……且食气秘妙,切资断食,使谷气并绝。但能精修此法,知腾陟仙道不远耳”,吴成国先生认为“汉魏六朝赋中的蝉意象大体与道教的这种发展同步,蝉意象的长生梦也正好与道教信仰的长生之梦相一致”。
四、总结
综上所述,古代纹饰画像中的蝉纹具有多重的艺术风格,或是雄浑博大,或是繁杂精巧,也包含着许多的生命文化内涵,或是古老的图腾崇拜,或是朴素的升仙思想,或是特有的清虚高洁,但这一切都与蝉特有的生命周期与形态特征有关。我们可以透过古代形态各异的蝉纹饰来洞察古人的思想文化,也一一表现着它特殊的生命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史记》2、《诗经》3、《抱朴子》4、《古代艺术品所见昆虫崇拜:论商周时期的“蝉纹”含义》5、《蝉意象中长生梦的文化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