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玉籽料
天然籽料形状各样,而且以不好看的居多,形状好看的,光形状就值很多钱!所以那些形状好看,价极低的肯定不是和田玉。天然籽料的外形,是圆滑而不滚圆的。而纯粹是滚圆形状的籽料,基本上都是假冒的。块度较小
和田玉籽料千万年来由于风化剥蚀,水流冲击,体态光滑,无棱角,外形呈鹅卵状。块度一般比较小,“如盘、如斗、如拳、如栗”。
水滴形、瓜子形最多
我们见到的籽料中,水滴形、瓜子形的最多,还有牌形的、疙瘩形的也不在少数,但很少见到圆柱形的,也从没有见过圆球形、椭圆形的籽料。如果单从水冲洗的原理来分析,籽料的每个面在河床中被水冲刷的机率是相等的,应该是圆球形的籽料最多才对。我们见到的鹅卵石中,球形、椭圆形、圆牌形的石头最多,很少有水滴形和瓜子形的,但为什么在籽料中以水滴形占多数?
这个从火山喷发的角度来解释比较合理。因为这是岩浆在火山喷发后自由落体的造成的。为什么越小的籽料越好,因为籽料越小越圆润,籽料越小,意味着在火山喷发时喷得越高、越远,可能在下落过程中就冷却变硬,所以水滴的“锥”态保持得很好。
圆润饱满的籽料,
如同乌龟的背部,另一个面要相对平整一些,如同乌龟的腹部,这是含透闪石成份的高温熔岩下落过程没有来得及冷却凝固,落到了地面,就如一个糍巴重重地掉地上,所以着地面是要平一些,而朝天面相对圆一些、鼓一些,这是籽料的又一大特征,因为很多有关籽料真假辨别方法的文章中没有说到这一点,有些人造籽料的制造者们往往过于追求完美或是在滚料时图个方便,而忽略了这一特点。
还有些牌形籽料
因为熔岩下落过程温度较高,几乎呈液态,一落地,就被摔成薄薄的牌形籽料,这种籽料很多,很合适佩戴,比较贴近人体,这种料形最佳。还有个别的疙瘩形籽料,因为岩浆着地后,地面不平,所以出现了不同规则的料形。但我们从没有见过长条形、圆球形的籽料,因为岩浆自由落体到最后要与地面撞击,无法成形。
在挑拣籽料的时候,很多人只要看玉质对路,外形是光滑的卵石形,多即认为无疑。而对有些卵石状的籽料却持怀疑态度,原因是这些籽料虽然看似天然的卵石形状,可上面有刀削一般的痕迹,怀疑是人为加工的,经常是看好了一个料,却因为这个问题而放弃了购买。
应该说,这样谨慎的选择态度是对的,但如果明白了这样的痕迹是如何产生的,可能又会有些后悔当初了。
天然削痕的形成原理是这样的:
和田籽料里的石头上有刀削痕迹是常见的,但这并不完全都是后天人为加工留下的,而有好多是天然形成的。在洪水的巨大力量冲击下,崩落的山石,随洪水长期的滚磨碰撞后把玉料和岩石逐渐分离,形成独立或半独立的玉石块,在年复一年的岁月更变中,要经过千百年漫长的路程才能来到我们的面前,有些个体大的玉石每年才能移动几寸。
有的形成了独立的玉石后,可能在拥挤的征程中被卡在了乱石堆里多年不能前进,这样,后边顺流而下的各种大小杂石“踏”其身而过,而反复磨擦着这个玉籽的某一个部分,这样的反反复复,籽儿上就留下了很多看似刀削一般的痕迹,这样的痕迹大小料上都可能会有,出现的位置没有规律,痕迹大小也不定的。带有“刀痕”的籽料多见于片状或近似片状的原石。
天然削痕:
不可否认,现在有人工磨出的籽料,不过天然滚磨的“刀痕”和人工砂轮机切削的不一样,人工的总有留下的造作之感,虽然希望尽可能的掩饰,可不经意间还是容易留下些规律性的痕迹。
而且,人工造假的籽料多没有皮或是染色的皮,这些籽料外皮没有岁月留下的天然包浆,显得年头太“嫩”,而经过千百万年自然洗礼的籽料则不同,其外皮包浆浑厚,有的带有“刀痕”,“刀痕”上也有沁色的皮或包浆。
那些上游水坑料虽然是没有皮色或稍带皮色的光籽,但石头表面一样留下岁月的包浆层,而造假者对这样薄薄的包浆层却无能为力,同时,天然的磨痕和人工采用机械磨出的痕迹是绝对不同的(10倍放大镜可清楚看见人工磨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