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和瓷同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重要载体,浓缩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艺术和社会发展。玉和瓷既有大同,也存小异:玉是在大自然中形成的,并被中国人最深刻地理解和运用,被视为大地的舍利;而瓷是中国人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将大自然中的金木水火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美物,并被全世界作为中国的代名词--China。
我们不难发现,玉与瓷有着诸多的内在关联,一脉相承。
玉与瓷的形成:
玉的形成是地壳中的岩浆沁入大理岩,并在高温高压下孕育而生,它生成的过程完全由大自然“一手操办”,是大理岩与岩浆的融合产物;瓷的诞生是我们的祖先将瓷土研磨、细筛、与水融合拉坯成胎体、再与瓷釉结合,经过一定时间的高温孕化,从而完成了从“土到瓷”的脱胎换骨的变化,是瓷土与瓷釉结合的产物。
玉与瓷的质感:
玉的品质评估(特别是和田玉)主要看其油性、细度、净度、浑厚度。而这些品质主要是由其颗粒细度所决定的,颗粒越细、细度越好、密度越高、质感越好。
瓷器的优劣首先要看瓷质自身的质地:胎体细腻、釉质肥厚、釉面均匀莹润。胎体的细度也同样取决于瓷土颗粒的细度,瓷土越细、胎体越细、成瓷后密度越高、与瓷釉的结合就越均匀,釉面也越莹润。
玉与瓷的审美:
玉器和瓷器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艺术品,深得历朝历代皇权贵族文人雅士的热衷青睐。玉器和瓷器除了造型、题材、构图、画工(雕工)等方面的审美大体趋同外,还同样都会崇尚自然美和瑕疵美。
那些天生完美的和田籽玉根本不需要人为的雕琢,那种浑然天成的自然美会让人慨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田籽玉的皮色曾被认为是玉的瑕疵,但逐渐被赏识,加以巧妙利用,如今皮色巧雕已经成为和田籽玉作品的主流审美。
瓷器中,窑变作为一种不可预知、无法把控的神奇变化,已经越来越被追捧,其魅力就在于自然。瓷器的冰裂开片原本是胎与釉不同步收缩而造成的瑕疵,而这种无序的几何线条为表面素雅的瓷器凭添纵横交错的自然纹饰,并且已经成为某些窑瓷的典型特征,令人趋之若鹜。
玉与瓷的顶级藏家:
在中国历史上对于玉器和瓷器发展同时都起到极大推动作用的当属乾隆皇帝。由于乾隆对玉的痴迷,加之西域玉石之路的打通,乾隆时期玉器得到了前所未有发展,不论是从玉器的数量还是工艺品质都达到了顶峰。
同时乾隆皇帝对瓷器的钟爱和重视也是前无古人,甚至会下御旨给督陶官唐英,亲自为瓷器的烧制提出要求,乾隆时期是景德镇窑火最旺的时期,这个时代的瓷器也是瓷器历史上的巅峰。
乾隆成为同时推动玉器和瓷器的史上第一人!
玉与瓷同为中国最为重要的文物和艺术品类,在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中被赋予了博大的中国传统思想和观念,汇聚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玉与瓷,虽不同根,但却同族;虽是源于中国,但却已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