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伟作品八仙过海
在古代中国,玉石历来被人们当做珍宝,佩玉不仅是为了装饰,还用来展现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养,体现人的身份、感情和风度。时至今日,玉石依然被视为幸运和君子风范的象征。玉雕,是将玉石精心雕琢成精美工艺品的技艺,也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工艺美术之一。2008年,玉雕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19岁进入北京玉器厂,王希伟已专注玉雕30余年,作品多次获奖并得到业内外人士好评,其工作室也被评为“国家级王希伟首席技师工作室”。
当记者以玉雕大师称呼其时,王希伟谦虚的表示不敢当,“大师的技艺应该是登峰造极的,我还没到这个程度,也就是一名掌握玉雕工艺美术技能的手艺人”。
雕琢一定要锦上添花
回忆学艺经历,王希伟认为自己是幸运的。
1985年,王希伟被分配到做国宝的车间,周围都是顶级玉雕的大师在做活,年轻的王希伟就在一旁用心学,“身边都是顶呱呱的师傅,学习条件得天独厚”。出生北京的王希伟,自小对北京民俗和宫廷文化有着独特的热爱,小时候也经常会去故宫博物院参观,还会临摹一些画,积累了一定绘画功底。
他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师傅们会毫无保留的传授我技艺,我也会把自己的设计拿给师傅们请教。”通过多年在车间用心学习各位师傅的长处,王希伟熟知了磨玉技艺和处理技巧,逐渐全面掌握了玉雕技艺。
“玉石是物华天宝的东西,是上天赐予的美好,雕琢一定要锦上添花,要赋予美玉更好的生命力、更多的内涵。这样,玉石和工艺的结合才有意义。”王希伟认为,只有好的设计和制作,才能配得上玉石,如果造型普通、没有生命力,就对不起这块材料。
1989年,参加“四大国宝”之一《四海腾欢》的制作,获得国务院嘉奖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高翠作品《物华天宝》获北京工艺美术珍品;2003年,翡翠铁龙生《佛像》获中国“天工奖”金奖;2003年,设计制作的《奥运徽宝》获国家珍品称号;2005年,设计翡翠作品《八仙过海》获北京第二届工美杯金奖……
正是因为秉持着对玉石的热爱,对设计和制作的严格要求,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沉淀和阅历的丰富,王希伟的作品开始有一定社会认知度,获得了一些荣誉和奖励,得到了行业内外的认可。
创作要赋予玉石更多生命力
在王希伟看来,人有人品,玉有玉性。“如果你不认识千种玛瑙、万种玉,熟知每种材料的特质、料性,就不会创作出适合材料的作品”。
玉雕创作中,王希伟最为看重的环节一定是因材施艺、量料取材。
据记者了解,因材施艺是玉雕中的首要工艺。因为玉雕为工艺创作,无定形,需将设计想象注于玉石之上,无法涂改,所以每件作品均需从料性、色泽、形状等特质出发,剜脏去绺,最大限度利用玉料,以获得最佳的因材施艺效果。
然而,要想更好地因材施艺、量料取材,赋予玉石更多生命力,设计者的自我储备就显得非常关键了。
“一定要多阅读、多学习,一定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整体创作过程中,无论是内容还是造型,赋予了材料某种内涵,创作出来的也就不是一件普普通通的作品了。”王希伟告诉记者。
而王希伟在2005年为中国篮球协会设计制作的中国篮球CBA奖杯——中国篮球至尊杯,就是一件既积淀中国传统文化又体现篮球特色的作品。
王希伟向记者介绍:“当时,并不想单纯模仿外国类似大力神杯的奖杯,而是想从传统工艺美术中汲取养分。我在翻阅书籍的过程中发现,‘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的重器,象征着王位、帝业,中国人俗语里至今也有借‘问鼎冠军’表达争夺胜利的意思。因此,我就把‘鼎’的元素结合中国古老的印章文化、传统工艺美术,创作了这样一件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作品。”
如今,这件“鼎”造型的中国篮球至尊杯,被中国篮球每个赛季的总冠军流动收藏。
传承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当前,玉雕在全国的发展总体不错,艺术院校和高级从业人员的数量逐年增长,玉雕的表现形式也更加丰富。”王希伟如是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自2013年开始在北京工艺美术技工学校授课以来,4年多的时间里,王希伟已经培养、辅导了几百名玉雕学生。
“玉不琢,不成器”。不管是在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任教,还是成立工作室,王希伟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发展工艺美术。工作室除了承担玉雕专业的教学任务外,在配合学校教育规划方面也做了不少具体工作。这一切,都是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提高学生对传统工艺美术的认知,让他们熟知创作规律,从其他姊妹传统工艺中汲取养分,结合现代条件,创作出更多有内涵、有正能量的作品,给人以享受,这才是创作的初衷。”王希伟告诉记者。
今年年底,王希伟编纂的玉雕磨玉教材即将出版发行。
“要让思考的过程大于动手机会”,他希望,学生们能够作出工艺精湛、具有时代印记的作品。而他本人,也会在结合新工艺和现代设计的基础上,带给作品更多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