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采芝仙人图玉山子
我国玉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逐渐形成崇玉、尚玉、爱玉、藏玉的文化传统,经久不衰。玉器的珍稀及高贵品质,象征着贵族权力、地位、品德。唐朝以后,玉器进入民间,并深入社会各个阶层。一)以德辨玉,重伦理
在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百花园中,最神秘莫测,变化多端的,莫过于玉器。这不仅是因为玉器历史之长、材质之富、品质之佳、雕琢之精、造型之丰、用途之广。
中国玉器七千年经久不衰,发展成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国艺术,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国人将人的道德品行比拟为玉。将玉从理论上加以道德阐释的,则是儒家学者,并一直影响着中国玉器数千年的发展。
玉的十一德、五德观念,还反映在汉文字中,玉立、玉折、玉碎、玉言等词语,都以玉的特性比喻人的德行,所以“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佩玉成为士大夫有道德、有修养的表征。
古人论玉,“首德次符”,“德”实际指的是玉的质地及品性,儒家的玉德观念是从玉的自然属性上升到儒家行为规范的道德观念。“符”指的是玉的色泽。
二)以色辨玉,重美感
以色辨玉,成为玉石分类、分级的重要依据,至今矿物学界,工艺界仍使用红宝石、绿宝石、蓝宝石、白玉、黄玉、青玉、墨玉、银晶等名称,这是以色辨玉宝石。
赏玉家也十分注重玉的色泽,加以分类定名,曾有“十三彩”的说法,还有玉之九原色之说,有元如澄水的,蓝如靛沫的,青如鲜苔的,亦有绿如翠羽、黄如蒸栗、赤如丹砂、白如割肪等。这些均是以色定玉名。
从玉色上,还能分辨玉石的优劣。《古玩指南》作者赵汝珍在综述前人玉色学说基础上,指出玉以白色为上,黄色和碧色玉亦贵。白如酥的玉最贵,黄玉如新剥熟栗色者为贵,谓之甘黄玉。碧玉,其色涤青如蓝靛者为贵。王心瑶在《玉纪补》中曰:“碧玉中每有黑星又有非青非绿如败菜叶者,谓之菜玉,玉之最下品也。”在清代,玉宝石白者以羊脂玉为尊,绿者以翡翠为贵,红者以珊瑚为美,蓝者以青金石为佳。这是以色泽划分玉宝石的等级。
三)以器辨玉,重用途
古有”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是未经雕琢的原材,玉器是已经琢磨成型的器物。材与器照例是两个不能相提并论的概念,但古今常同论。《礼记》云:”大圭不琢,美其质也。
若一件玉器,是次材琢磨,即使琢工最好,也称不上良玉。若是名贵玉材,即使雕工欠火,还不失为一件宝器。战国时期卞和献璞于楚王的故事,强调的就是玉的材质美,并由玉的材质美引申为人的心灵美。今人还是秉承古人传统,亦器玉同称,有不少书名如《故宫藏玉图录》、《古玉新设》、《古玉精英》等即是一例……
近二三十年,中国考古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玉器考古成绩辉煌,在考定玉器用途方面,有令人满意的成果。良清文化大盘玉珠的发现,不仅把玉琼出现的时间从周汉期间推到新石器时代,还纠正了玉琼陈置的传统错误,确认正确陈置方法应是小头在下大头在上,同时也确认早期玉踪既用于祭祀,也用于敛尸。
东北红山文化众多玉龙的发现,把中国龙的诞生时间提早到距今6000年前,同时还为商代玉龙找到了”娘家“。两汉时期完整玉衣的出土,揭示了《史记》、《汉书》记载”玉押“的面貌,同时还证实史书上记载玉衣有金缕、银缕、铜缕之分的可靠性。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丝缕玉衣,表明汉代还有用丝带编缕玉衣的,还可补文献记载之阙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