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健,从事玉石雕刻的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得到市场和业内人认可,但他更愿意将自己称作手艺人,求玉求石者不断,依然坚持“慢节奏”地创作。
从业26年,从普通学徒到玉雕大师,束健依然珍视玉石与小小方寸之间落下的每一笔、每一刀,“一生只做好雕刻这一件事,足矣。”
16岁投笔捉刀
束健玉石雕刻工作室蜗居在步行街花鸟市场,3月20日,走进工作室,一件件玉石作品满屋生辉,地板上散落着不少颜色各异的石头,闻到一股自然的石头气息。束健坐在小小的工作台上,对着一块玉进行雕刻。
工作台略小,甚至有些简陋,100多种工具都是传统的手工雕刻工具,与现在兴起的超声波、电脑雕刻工具,束健的工作台古朴自然。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他,粗茶淡饭,一身布衣,处世随性。与玉石相随的岁月里,束健付诸心力,眼睛写满着灵气与智慧。
与玉石结下不解之缘,那时他还只有16岁。束健的父亲是一位木匠,“庭院里摆放的八仙桌、供桌、长条椅、绣墩都是父亲亲手制作。”样式独特、造型古朴的手工艺品深深打动了他。束健的老家蚌埠固镇,是全国知名的玉器大市场。带着憧憬,1991年,初中毕业后,束健进入蚌埠市固镇县雕刻厂学习工艺雕刻,开始了自己艺术生涯之路,学习玉雕技法。
出师后,束健开始四处闯荡。2000年,束健举家来到铜陵,成立了玉石雕刻工作室至今。在铜陵的10多年间,束健潜心于玉石雕刻创作,几乎忘掉了养家糊口的玉石小买卖。“我就是个手艺人,不是做生意的料。”束健笑着说,自己在创作的时候,有人上门谈生意,竟然觉得烦得慌。
这间小小的门面里,很少人知道这位话语不多的传统玉石雕刻手艺人早在1996年就被评为国家一级工艺美术师,2006年被授予安徽省工艺美术名人称号,他的多项玉雕作品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铜奖、全国首届文化纪念品博览会安徽工艺美术精品评比金奖、银奖、铜奖等。为此,束健还被铜陵职业技术学院聘为铜雕塑艺术大师。
追求极致的匠人
荣誉并未让他故步自封,反而让束健不断精进技艺,“对得起每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这个时代。”
在束健眼中,每一件作品都是注入悟性、创意和文化内涵的过程,“雕刻不是一蹴而就,读石、设计、雕刻,一件作品完工可能是一天,可能是十年。”束健有一点工匠的执拗,每一块玉石都要用心去对待,要赋予它自己独特的故事。雕刻前先读石,一块石头可能要看上数年才动刀,再好的玉石,如果没有设计灵感,也会被他搁置一旁。
他的床头有一个记事本,有时,睡觉时灵光一现,他立刻兴奋地从床上蹦起来,将灵感记下,有些疯痴。雕刻时,坐在小小的工作台前,即使门外响声震天,也丝毫影响不了他,“有人说这一行很枯燥很寂寞,我从来不觉得,相反非常眷念这个过程,作品越做越喜欢,是一种享受。”
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束健拿起一块长江石在玉雕机上试着雕刻,发现鹅卵石的质地细腻,成形颇佳。铜陵沿江一带出产的长江石也被称作铜陵玉,是铜陵特有的雕刻石料。
如何赋予长江石艺术生命,让束健费劲了心思,自邂逅长江石之后,束健便开始了不懈的琢磨,终于破解了“长江石”———铜陵玉的雕刻技法。束健根据自己的灵感和悟性,用刻刀把“长江石”固有的颜色、花纹以及形状巧妙融合起来。
从2008年以来,束健共创作了100件“长江石”作品。他的工作室内,展示着一组3件作品《沉睡的文明》,就是利用长江石天然的颜色与造型,雕刻出了铜器出土、陶器出土和玉器瓷器出土。2000年开始构思创作,这一组作品,他创作了10年。作品荣获安徽省工艺美术珍品,也是有史以来长江石首次登上珍品的宝座。
独具匠心的创造力
专注于玉石雕刻,全身心投入,束健还从未停止过创新。
去年,在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处工地上,束健无意间发现了响石。在国内,响石文化在南京最为知名,这种未经加工的原石被誉为“金陵神罐”,市场价值不菲。
外形粗陋的响石,激起了他创作的欲望,经过两个多月的读石与冥想,束健对这块石头有了全新的创作思路后,开始动手雕刻。十多天后,一件古色古香的“鱼形香炉”脱胎而出。束健将这件作品放到网上展示,安庆、池州等地的玉石雕刻师和艺术品玩家先后慕名而来,有一睹“化腐朽变神奇”的,有想高价收购的。
束健说,响石质地很硬,抛光打磨后和铜很相似,极具观赏性。据他实地观察了解,响石在铜陵藏量较为丰富,是一种可开发的石料,其古朴厚重的质感和自带的历史沧桑与铜陵的铜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
目前,在国内用响石做艺术雕刻的,唯有束健一人。在国内尚无出现用响石做艺术雕刻的市场背景下,对于响石的雕刻艺术与文化,束健想自己继续探索下去,为铜陵铜文化带来新鲜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