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着重谈一下山水玉雕的构图法则。
要将繁琐而复杂的山川、树木、云水等自然景物,表现在小小的玉雕画面上,成为优美的玉雕作品,如不能反复琢磨、精心组织,没有取舍与提炼,就会形成杂乱无章的局面。构图时必须将自己想要画的若干景物,统一思考,决定取哪些入画,舍哪些不入画,突出的主题是什么,哪个位置应画什么,哪个位置应当留白不画,精心组织,反复推敲,合理安排,巧妙布局,确定成熟之后,再落笔画出玉雕设计稿,这个过程与中国画作画是一致的。这个周密思考最后定局的过程就是构图。构图思考过程,应注意以下七点:
(一)立意
就是你想画什么,决定哪些可以入画,哪些不可以入画,哪些是重点,将自己的意图周密思考后确定下来。“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玉雕的立意必须根据玉石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体“按料取材”、“因材施艺”进行创作、赋予玉石生命力。这样能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可读性和耐读性,寓意也更加丰富。
↑《映山红》
玉雕作品的艺术意境,是玉雕创作的核心,体现在立意、意象、创意等环节。
“意在笔先”,所谓“立意“,是统领玉雕创作全局的思考。当拿到一块玉料时,首先依据料质、料形、料色、去决定选用什么题材,表达什么主题,设计什么纹饰,玉雕创作者以对玉料的深刻理解和驾驭能力为基础,由随意到如意,完成作品的立意,并力求达到作品立意的完美。因此,立意的过程,是心像建立的过程,心境必须沉潜下去,然后再超脱出来,在客体与主体、自然与心像之间忽然出现一道彩虹,及时地小心心翼翼地捕捉它,并将其凝固,形成立意的创作模式。
(二)提炼取舍
在想画的景物中,哪些是重点表现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可以少画或不画的,经过提炼、取舍确定下来。
玉雕山水画保存着传统山水画的精髓,一山一水,就是整个自然,一鸟一树,就是整个春天,一缕青烟、一座小桥,就是整个人间。如此精炼的提炼取舍可谓是达到了极处。
远近两叶扁舟,悬起的房舍,留白处已是一片汪洋,任何多余的布置都是多余,所以下方的荷花可以直接“舍”去。既不影响画面整体均衡效果,又能让画面整体“气”更为贯通。
↑加龙先生作品
加龙先生取一翡翠手镯心,开展山水玉雕的创作思考。手镯心古朴大气,设计时不需过于复杂,堆山叠水间稍作点缀便可。
只见波光粼粼的江面,两位少年郎乘舟游江,兴起时吹箫赏景,其乐无穷。远处奇峰耸立,重峦叠嶂,几只飞鸟翱翔其间,右方一支梅花挺立而出,背后不做留白,设计了一颗梅花树。至此,一幅山水画卷便跃然而出。
(三)主题明确
写一篇文章,需有主题,其内容完全围绕主题而生。作画也是如此,确定主题重点画什么,主题是主,其余皆是宾,所有的宾均为主题服务,并且要和谐统一完整。
↑《踏雪寻梅》
踏雪寻梅的故事我们曾经专门介绍过《诗画玉中的“踏雪寻梅”》,这是孟浩然的故事,这幅作品是在这个基础上演化而来。孟浩然踏雪寻梅是很艰辛的,上述两幅作品主题很明确,“梅、雪、人”充斥这整个画面,类似的这幅构图在当代玉雕中很常见,但我总有一种感觉,图种仕女人物缺乏寻梅艰辛之苦,反倒有扭捏作态之乐。
(四)确定亮点与留白
很多设计都使用了合适大小留白,让画面元素之间有足够的空隙,做好虚实相生。
(五)确定比例大小
画面中各部景物的大小,相互比较,大小、高矮、宽窄均要适当合理,如有一处比例失调,则会破坏全局。
(六)造势
山水画应当有气势,或风或雨,或阴或晴,总体画面的走向延续,疏密与多少的变化关系,物象表态等,均能影响画面的气势,要画出气派气势来就是造势。
《三顾茅庐》
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三顾茅庐主题为诸葛亮、茅庐、刘备,山野彰显着茅庐远离尘世,随从显示刘备地位之高,但依然诚拜诸葛亮,风雪之夜,不辞劳苦的奔波,显示一种求贤若渴的诚恳心情。各种为主题造势的技法没有喧宾夺主,反而让主题更加突显。
(七)轻重与明暗
统一思考成熟,确定何处深重紧密,何处明亮疏散,注意黑白、虚实、疏密、轻重、浓淡、大小、远近精细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