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掀起了收藏古玉的热潮,市场需求的急剧膨胀使大量的古玉器走向市场。随着人们对古董认识、喜爱程度的提高, 大批古玉器的仿制品、伪造品应运而生。我国很多地区的假古董制造之风也愈演愈烈,运用岫玉造假的古玉加工则是首当其冲。本期,为你揭秘岫玉沁色的仿古制法。
上图:岫玉雕件
在现代生产技术面前,仿古玉的逼真程度是非常高的。不同地区制造的仿古玉,仿旧方式多种多样。现代仿古玉的制造是同考古发现、古玉鉴定学的发展紧密联系的,很多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被借鉴。蚌埠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玉器产地。
上图:岫玉雕件
岫玉仿古玉器诞生记
蚌埠全市从事玉器加工的人员达数万人,笔者在蚌埠市质检中心的史靖宏站长的陪同下走访了进行仿古玉制作、销售的市场。其中华海仿古玉器市场是一个颇具规模的玉器加工制作集散地,大约已经有四五十年的历史,生产制作的商家有两百多户。
图1:工人正在加工
市场里的商家都是独门独户,家里面放着玉料和做好的玉雕,屋外则对玉石进行加工(图1)。玉石大多为价格低廉的岫玉,产自辽宁的岫岩县,这些玉石首先被运往江苏进行切割、雕刻等粗加工后,才运到蚌埠等地进行仿古制作。
仿古制作五步法
图2:火烧玉石
1、首先对粗糙的玉石进行打磨、修整;
2、用火对整体或者局部加温;
3、浇凉水,使玉石发生裂变;
4、用专用染色剂进行沁色、打磨;
5、烘干上蜡,大功告成。
整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繁复无比,里面需要把握的细节很多。师傅对大的器件先用汽油喷灯把玉器烧透(图2),对小的摆件则在烤炉里进行处理(图3),再浇上凉水,冷热的巨大反差会让玉石的表面发生裂变,但是裂变控制的好坏就看师傅的水平了。等裂变结束后,玉石才放进一种叫碱性橙的专用染色剂里沁色。沁色最为重要,它决定了玉器是否像古董,有没有古色,沁色的质量和玉质、裂变、温度、染料等都有关系,因此这个环节的控制非常难。历经繁琐的五个环节后,一件古玉器终于诞生了。
图3:烤炉
沁色环节大揭秘
在仿古玉器市场里,笔者发现,对玉器的染色途径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
用汽油喷灯对雕好的还没进行打磨的玉料进行加热,这个温度可以达到200~300度,可以对玉石的局部进行处理,一边加热,一边用喷水进行冷却处理,反复加热、冷却,极度的温差导致玉石产生不同程度的裂隙(图4),有的甚至出现断裂,如果在加热和冷却的过程中玉石某个部位发生断裂,一般是石狮、麒麟、貔貅的角和足,玉石师傅会用胶水将断裂的部分进行粘结(图5)。当玉料在处理过程中达到想要的效果后,会停止加热和冷却,用沾用染料的刷子对玉石进行全面的染色(图6)。这种染色方法的好处在于可以对玉石的局部进行处理,基本上是按照人的意愿进行染色,但是裂变的程度不好控制,以及染液的渗透性不强,颜色鲜艳(图7)。
图4:温差裂变产生的裂隙
第二种:
用烤炉对雕好的玉料进行烘烤,这种烤炉一般是食品用烤炉,温度在0~400度范围内调控,玉料可以是打磨好的,也可以是未打磨的。具体根据情况而定,一般玉料在未经打磨前先进行酸浸然后染色,再放到烤炉,烘烤完成后再对玉料进行打磨、抛光、上油、上蜡,这时候再到炉里去,多次反复回炉。这种染色方法的好处在于染液的渗透性比较强,颜色不浮于玉石表面。
第二种染色方法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并对岫玉在温压控制下的沁色做了一些可行性分析。请跟随笔者前去一探究竟。
图5:用强力胶对破损部位进行粘结
酸浸
酸对岫玉的腐蚀现象主要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因为岫玉本身含有共生的可与酸发生反应的矿物,生成了可溶性的物质,其二是岫玉在酸性溶液中具有一定的溶解度。
辽宁岫玉矿床位于岫岩县北瓦沟附近,在区域或接触变质作用条件下由镁质碳酸盐形成,矿体主要赋存于大石桥组上部白云石大理岩中,主要由叶蛇纹石组成。此处,还含有一定量的滑石、透闪石、白云石、菱铁矿、磁铁矿、黄铁矿等。不同颜色、产状的岫玉品种表现又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别。
图6:对玉料进行上色
近些年来,考古学家对一些出土文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南方地区出土的古玉表面有不同程度的孔洞和孔隙,玉质出现疏松、硬度下降、颜色开始白化、透明度下降等一系列的现象。综合南部地区的土壤呈酸性、土质潮湿等特点,可以判断蛇纹石中有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酸性的溶液中,为了进一步取证,对玉器的成分和结构又进行分析,数据显示,大多数透闪石和蛇纹石含有方解石,而且方解石的含量并不低,这也佐证了在蛇纹石质岩石中确实常含有方解石这一观点。
图7:成品的颜色
很多对学者对蛇纹石做了了大量的酸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在某种酸或者某几种酸组合的溶液里酸性条件下,溶液中阳离子浓度会增加,促使方程式向右进行,镁以离子形式存在,岫玉发生溶解,在表面会覆盖一层“白霜”,并且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酸的浓度的加强,这种溶解现象会更加明显,通过差热分析,这种白色的物质仍然是叶蛇纹石,也就是说酸液并未与玉石本身发生反应生成一种新的物质,而只是玉石在酸液里发生了溶解,这种溶解现象导致玉质出现疏松,在显微镜下观察酸浸过后的玉料,可以发现所形成的孔隙是近似倒圆锥形的,腐蚀是从表面开始的。
上图:天然岫玉
温压控制
岫玉在经过酸处理后,表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溶解,结构的疏松和产生的表面孔隙,都为染料的进入提供了通道。但常规条件下,即不加温不加压,染料是比较不容易进入那些很细微的孔隙和晶粒间隙的,从而导致染色的效果不甚理想。而直接用火烧,浇冷水产生的裂缝却极其明显,肉眼可见,染料可以沿着裂缝进入。
通过加温,可以降低染液的粘度,增加活性,使染液直接通过表面的孔隙进入岫玉的内部,由于酸的腐蚀量有限,越往岫玉的内部,孔隙会变的越来越小,对染液的侵入起到遏制的作用,如果同时加压,可以促使染液进入足够深的部位,达到更好的染色效果。
加温可以对染色的效果产生好的影响,但并不是温度越高越好,还要考虑到所使用的染料种类,岫玉成分的差异,岫玉在受热情况下的变化。当使用有机物质作为染料时,温度上限不得超过其分解温度,不然会使染料分解,造成有机物碳化而使岫玉变黑。当岫玉中含有高含量的铁时,随着温度的升高,也会干扰到岫玉的最终颜色。岫玉自身由于含有吸附水和结构水,一些专家提出,加热到300℃时,岫玉会失去吸附水,550~600℃时,会发生脱羟基和X射线非晶质相,约600℃时形成镁橄榄石,1100℃时形成顽火辉石。
通过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经过前期的酸处理,在温压控制下对岫玉的仿沁色是可行的,而且会得到较好的处理效果。但在之后进行的实验过程中,也有几个问题需要探索解决。
上图:染色岫玉
1。酸的选择
常用的无机酸有硫酸、盐酸和氢氟酸,有机酸包括醋酸、草酸等。曾有专家用无机酸对软玉做过酸处理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含HF的组合酸对软玉的溶解最强,白化程度最为明显。用某种有机酸和盐酸分别对岫玉做酸处理,发现岫玉在浓盐酸里的溶解度很低,很长时间的浸泡都未出现溶解现象,然而,用有机酸处理岫玉却可以出现很明显的溶解现象。因此,选用不同的酸,配制不同浓度和不同条件下的酸液,都会对实验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2。染料的选择
染料有无机染料和有机染料,颜色也多种多样。一般作旧所用的染料有:染红的碱性橙、染黄的高锰酸钾、染黑的硫化汞或一般黑色染料等等。针对岫玉的特殊结构和成分,进而选择合适的染料也是关键的问题。
3。温压的控制
在岫玉进行加热的过程中,不能盲目的追求高温、高效,而是要根据所选染料的类型、岫玉的成分、岫玉在受热情况下的变化情况等,适当的调节温度和压强,就仿古玉器市场了解的情况,对玉器进行烘烤的温度和压力一般在270℃和100个大气压左右。具体的操作数据都需要在以后的实验过程中不断去探索。
上图:染色岫玉
沁色鉴定特征
人工做旧仿古玉“沁色”的肉眼鉴别可以从二个方面去观察:
1。看断口和棱线:由于玉料浸泡在酸性液体中若干时间,会导致玉料的表面严重腐蚀,甚至内部结构会发生细微变化。经酸腐蚀处理后,肉眼观察,表面颗粒边界不清晰,断面光泽减弱,棱线不平直。这是由于组成玉料的矿物颗粒对酸溶液的溶解速度不一致造成的。
2。 看裂隙處:将雕刻、抛光好的玉器經過加熱,然後快速冷卻后,會产生像“牛毛”、“血管”等一样的细小裂纹、裂隙,再放入调有一定浓度的染液中進行浸泡。仔細观察裂隙處或凹坑,會發現裂隙中的顏色富集,濃艷,较周圍顏色深,并且里、外部位颜色没有过渡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