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与国粹京剧艺术同样重欣赏轻情节,重形式轻内容,讲究形式美,饱含力学美。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一件玉雕作品的欣赏受到经验与知识的限制,往往迷失在它的外在的形式里。对于玉雕作品的欣赏,我们常常被它外在的形式所感染,如造型的拙朴、雕琢的粗细、线条的简练、以及外在的张力,气氛之神秘等等,如何透过这些表层的东西去认知它内在的含义,从而探寻它的规律与特性,这需要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比较深的了解的同时,也要从长期浸淫力学美的玉雕大师的成长故事里,去深入肌理地挖掘玉雕的内涵美和形式美。
玉雕大师刘章雷
年近39岁的他,看上去孔武有力,但遗憾的是身上仅有的两块腹肌随着一个多年好友的去世,渐渐地消失了。那段时间里,凡是练过健美的人都知道,这样矫健的身躯背后,总是隐藏着不易察觉的悲伤。
在跟他认识的那些时间里,总能隐隐约约的感受到他不屈的奋斗之力和倔强。用他朋友的话来讲,他是一个时尚健将,又是一个儒雅隐士,也是一个崇尚力学美的雕刻家,亦是一名喜欢游学的玉雕大师,但更是一名喜欢钻研玉货经营之道的传奇人物。
也许,大部分的玉雕大师都有视茶如命的癖好,这一点,悦心拍小编算是大彻大悟了。在悦心拍石佛寺运营中心,刘章雷大师自带茶叶,自坐于茶桌上,温具、冲泡、倒茶、奉茶、品茶,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肆意洒脱。正当小编惊叹称奇的时候,刘章雷大师又抛出了除了玉雕之外的第三个癖好,抽烟,而且,烟瘾之大,抽得天昏地暗,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于是,在袅袅升起的二手烟雾之中,刘章雷大师的那段充满传奇式的琢玉人的故事,也开始跟着升华了。
好古爱玉也随心天性索然
93年,刘章雷上镇平职业高中,学习工艺美术,当时的泥塑、国画、素描是他最喜欢而且是学得最好的课。也许,所有的琢玉人都会有共同的爱好,那就是对泥塑天生的敏感和无比炽热的喜爱,刘章雷大师也不例外。
记得那年上职中时,有个姓张的邻居专做和田玉器皿,明清时代工艺的器皿。众所周知,清代玉雕空前繁荣,玉器种类、数量繁多。器形造型极为规整,方、圆、弧、折的雕琢一丝不苟。底子平,线条直。圆似满月,棱角分明。器表抛光细致,多呈油脂或蜡状光泽,至今仍受市场推崇。
当时张姓邻居家的一款和田玉抱月瓶,器形美,非常圆润规整,掏膛工艺难度大,很招人喜欢,对刘章雷大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仿佛,这个抱月瓶对他产生了一股魔力般的吸引力,让他久久不能忘怀。于是,他开始思考如何一点点地通过掏膛让器皿成形,这个当时对于年仅只有16岁的刘章雷来讲,确实是一个比较有吸引力的命题。
都说做玉的人天生就会跟玉产生共鸣,而眼缘是一道分界线。所以,他开始了求知探索之路,每天下学后,刘章雷天天往邻居家跑,看邻居家的师父和徒弟们做和田玉器皿,自己手痒跃跃欲试时,也上横机实践(横机,90年代加工玉货常用的机器,切、磨、勾、压,配上各种小工具使用,几乎是万能的加工玉货的机器),带着好奇、探索的神秘之旅,这个少年,异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小心翼翼地琢磨每一件器皿,生怕出错,损坏了邻居家的玉货。
当时的邻居,也万万没有想到当时自己的无心之举,开放了一个实践机会,时隔16年之后,竟然成就了一名优秀玉雕大师。刘章雷至今仍记得邻居对自己做好的第一件和田玉器皿的高度评价:“对传统工艺有着天然的理解和独特的感悟,手工仿佛天赋索然,有一天你将成大器。”
就这么一句简单的鼓励,也许那位邻居可能不知道,这对一个初次打开逐玉之心的少年来讲,更像是一句魔咒,对他今后的路,产生了久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刘章雷大师仍记得这句充满鼓舞人心、让人奋发图强的话。
放眼当时的玉雕行业,师不外传的传统,全程让自己琢磨、自我学习、实践,这需要多大的胸怀和胆识。当时邻居手下登记在名的徒弟有4-5个,但到现在,坚守玉雕手工艺人责任的,却只有无名徒弟——刘章雷一个人。因为这份持之以恒的坚守,让他最终一跃而出,师承自然,勤于后天自学,终成为一名内外兼修的玉雕大师。
对于自己的天性和爱好,其实,爸妈是非常支持的。家人的温暖和支持,让他的琢玉之路走得更加有拼劲。这股来之邻居和家人的温暖和无声的支持,一直持续到他上南阳理工学习工艺美术。
进入学校,系统地学习泥塑、国画、素描,让他对今后的玉雕有更深刻的了解,对玉雕的表现力更加细腻,对玉雕的力学美更加深入的研究,雕刻之路上的手法更加老道。从天性爱好,到变成职业、理想的一个过程和选择,让他变得更加的刻苦和钻研,因为他知道,玉雕的路本来就不平坦,只能是上下而求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商贾亦如此
由于在学校的实践少,于是,刘章雷开始把目光投放在了外面接加工活,来锻炼自己的雕刻水平,这也打开了他的商业经营之路。由于自己重感情,踏入学校开始,他身边也渐渐地积累了不少人脉,很多朋友都很乐于把自己加工玉货的活儿交给他做,朋友们都认为他的货更加有变现力,雕刻刀法好,力度够。由于天生对玉的独道,加上自己的专业知识扎实,再加上创新的设计、琢磨、用心,很快,刘章雷就把朋友们的奇思妙想,活生生地表现为玉雕作品,俘获了朋友和客户的心,他的发小财之路也慢慢地打开了。
时隔多年,每当刘章雷回忆起当年那种获得朋友认同,还有轻松就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赚得外快,那种年轻时简单的满足、幸福、自豪,溢于言表。每个玉雕大师成长的道路上,都是亦商亦工,商的是自己谈生意、找渠道卖货,工的是自己做雕刻、自己加工。创业初期,都是个体经营,所以大部分都是一半商人、一半雕工。
每个商人,对自己的第一笔生意都是最看重且印象最深刻的,其中,有一单八块钱的订单让他赚足了幸福感。当时,有个朋友想做一件阴雕的八仙过海的小挂件,经过一晚上的倒腾,刘章雷如期交货,朋友看到作品表现手法好,阴雕十分到位,十分满意,当场付款。当时生活费一月也就40元,轻松就赚了五分之一的生活费,这对刘章雷来讲,意义深远。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边跑渠道边接单做加工活儿。一个月算下来,平均能赚500元,这在当时对涉世未深的一个大学生来讲,已经是很大的一笔收入了。经他常加班到深夜,挣的都是辛苦钱,因为从设计、打磨、雕刻,到出成品,自己要全程搞定。
当积攒到人生中的第一笔大款500元时,刘章雷按不住兴奋的性子,当机立断地买了自己雕刻生涯中的第一台机器(机头190+电机200+工具110)。对于为何如此执着地渴望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机器,刘章雷长吸了一口烟,道:“刚开始,自己也是创业青年,当时用的是姐姐家的老机器加工,打磨各方面不是很精准,老是往姐姐那边跑,也耽误时间。而且,要想把玉货做得好,首先得有一台自己逞心如意的机器,这是第一位的。每个成功的玉雕大师背后,都有一台默默支持他创作的玉雕机。”说到这里,刘章雷大师又开始幽默起来了。
从第一次与自己的机器亲密接触——第一次抱着自己心爱的机器爱不释手地趴在桌子上睡过了头,到维护、保养,刘章雷就像照顾自己的小朋友一样,无微不至,生怕怠慢了这位亲密的战友。当时的心情,让他久久都不能平复,一有机会,他就喜欢对着雕刻机发呆,他认为这是最好的成人礼,非常得意,开始幻想着以后有机会可以随心所欲地做出更好的作品了。
94年,这位经不起拥有自己第一台玉雕机而兴奋过度的玉雕发烧友,不顾老师和同学的挽留,毅然辍学回家,把自己关闭起来,一门心思做玉货。那种商人天生不安分的潘多拉魔盒,已被他悄悄地打开了,从此,十九级台风都挡不住他前行的脚步。
师从玉雕世家寻玉根游学欲商
回家闭门造车一段时间后,刘章雷感觉自己对玉货无法把捏到位,经人引荐,跟玉雕世家大师仵魁府学习传统玉雕工艺,仵魁府老师专攻兽件,被誉为“河南玉雕兽王”。当时,仵魁府老师担任镇平县玉器厂车间主任,有20余名徒弟,而现在,登记在名的仍然坚守玉雕传承的只有刘章雷一个,仵魁府玉雕一脉仅留刘章雷这根独苗。
在刘章雷的印象中,仵魁府老师非常朴实,喜欢下班后和徒弟们一起喝喝小酒,谈谈玉雕手法和创作技巧,平易近人,尤善言传身教。自然,博得徒弟们的好感。仵魁府的兽件做得非常好,在工作中也教会了徒弟们做人的道理:做活的时候,要胆大心细,多看书,多研究资料,学无止境、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玉雕精华。这样,才能做出有表现力的玉货,对得起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
九零年代,那时候是玉器的起步期,市场刚刚兴起,那时候做的玉货料子都比较差,对成品的品质要求不高,利润空间不大。但仵魁府还是坚守传统手工艺人的传承信仰,不动摇,不断地研习玉雕工艺,授业于人。
95年,刘章雷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件大货,有个客户慕名而来,找他做一件芙蓉石的太狮少狮大摆件。看到原石时,刘章雷也没多大信心,但看着客户眼中满是期望,他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个活。仵魁府知道情况后,帮忙一起做,从造型上,从用料上亲自把关,手把手带刘章雷攻克每一道工序,师徒两人边设计边修改,修修补补,这一做就是三个月。
这是刘章雷经商后的金额最大的一笔交易,一万块(相当于现在的15万元)。这次的加工,让他突然间意识到玉雕在未来将很有前途,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短板,但让他苦恼的是这个一万块钱的加工费,前前后后找客户要了两个月才把款给要回来,让他体验到了生意的艰辛。当收到加工的款后,他萌生了想去外面闯闯的想法,敏锐的商人眼光,让他踏上了去云南的游学之路。
在云南昆明,这个从小就不安分的半商半工的小伙子,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体验了一把异乡的游学瘾。在昆明的那段日子里,他在一个朋友工厂里做玉货设计,朋友的厂子里有十几个人的规模,主攻翡翠,做人物、花鸟、兽件等。做了一段时间后,刘章雷明显的感觉到,自己对材质的感应更加强烈,对玉石的眼缘更加深入,对翡翠的变现力,找不到细腻度,感觉翡翠非常冷,不适合自己。
但云南气候好,年轻时玩性也大,喜欢与朋友们纵情能够与山水之间,山水中,无处不在的自然力学美、变现力,让他流连忘返。两年里,从游历山水中,刘章雷放任自己的心绪,找到自己了的天性和感悟。至今,刘章雷坦言,那段日子里的快乐和在自然山水中学到的东西,对自己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入肌理的影响。
98年,应父母命,奉命回家成婚,婚后,刘章雷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招收了17个徒弟,主攻和田玉人物、花鸟、兽等小件,根据市场需要做货,灵活经营,商人眼界得到进一步锻炼。刘章雷的工作室成立的时间,刚好是赶上了当时市场最好的形势,再加上自己工作室的工好,人缘口碑好,朋友熟客介绍生意也多。当时接的单都做不完,日夜赶活。当时也不觉得累,反倒是活越做越有劲,使不完的气力,总感觉自己是幸运的。
后来自己生意做得多了,才知道,这个叫做厚积薄发。在云南昆明的那段日子里,自己的游学和设计经历,为自己工作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自己的工艺更加精致,管理更加系统化,工艺监督和工期安排妥当,自己幽默的工作气息,给团队带来了积极奋斗的进取精神。
每当回味那个充满干劲的年代,刘章雷总会陷入深思。当时买料子,能做自己想做的东西,能做客户想要的东西,能做仿古件,能够实现自己职专学习器皿时的想法,不再受资金、技术、师承忌讳、工具、人手等束缚,放佛一下子挣脱了很多后天的诸多约束和干扰,可以放手地大干一场,施展平生抱负!刘章雷那颗不安分的商人的心,久久未能平静。
当所有人都以为这小子会踏踏实实地待在镇平过安定日子的时候,他那种不安分的注定喜欢爱冒险的商人的天性又一次作祟了,这一次踏上了异乡的路,开始了自我的虐心逐玉之旅,一走就是一年多。通过到苏州、上海等地拜访名师,交流、学习,借鉴各大玉雕派系大师的作品和雕刻风格,结交各大玉雕手艺人,加强创作思想交流,提升自己的雕刻技法,拓宽自己的创意思维、设计思路。
整整一年多的时间,他不停地游学,把南方的揉工、刀工相结合,感悟到二者结合的优越性和更加微妙的表现力,更能凸显力学美的玉雕创作技法。由于引入南方的揉工、刀工到自己的工作室,更细致的表现白玉的细腻度,更加凸显白玉的坚韧和张力,更让大家认同,很快,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好评。一时间,刘章雷的生意做得顺风顺水,火热无比。
君子爱德玉不离身御玉有道
如今,每天晨起,安排下面的员工悦心拍上货做微拍卖,上市场买料,回家设计货,重复日付一次的设计工作,出型,抽出大量的时间去栽培徒弟。在授徒方面,他坦言,自己比较喜爱胆大心细的徒弟,喜欢胆大敢为的,大刀阔斧的去做的人,喜欢时不时给他闯祸的有创意的弟子。因为,敢做,敢为人先,意味着心态的成熟和自我克服,需要极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修炼。
做玉雕,是一门需要千锤百炼的力气手艺活儿,绘画是一定要经常研习的,一刚一柔相济,这是基本功,也能锻炼一个玉雕人的心境。因此,画工和设计能力始终是不可逾越的一道鸿沟,不能轻易逾越。刘章雷大师对于徒弟的管理,比较放手,不光是对朋友百分百的信任,对徒弟也是,经常鼓励,下车间帮忙修修补补,是个负责任的好老师。
抽完最后一根烟,刘章雷眯起小眼儿,微微笑道:“在现代,工业流水越来越普及的过程中,玉雕行业,只有技术水平稳定了,你的作品的品质和工艺才能无可挑剔,你能发挥一块玉料的最大价值,那才是永恒的价值。材料始终只是载体,工艺才是无价且赋予价值的主要因素,工艺好才能被行家认可,喜欢你的人才会越来越多。”
是的,刘章雷大师一语道破了现在整个玉石行业经营的短板和思维的局限。现在整个玉石市场,有很多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玉货。但作为传统玉雕的手艺人,要经得起暴利的诱惑,坚守品质至上,只做良心匠人的精品玉货,坚决不让一件次品流入市场,尽善尽美,这是一个做玉货人的商道底线。作为一名玉雕大师,本身又是一名玉货商人,让自己的心更加冷静的同时,游离于传统手艺人和玉货商人之间,把品质和良心放在首位,这也是刘章雷认为的自己的生意能够不断做大做强的原因。
后记:大量的玉雕实践证明,玉石只有经过琢玉艺人的巧妙构思和鬼斧神工般的琢磨,方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其审美价值。作为一名从骨子里喜欢玉的少年,到如今投身玉雕二十余载,到授业于人,因崇尚玉雕表现力和力学美,不满足于任何一种流派的约束和局限,自我流浪,游而学,学而用,值得敬重。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刘章雷大师能够创造更多精美的玉雕作品,以飨广大痴玉者,弘扬玉文化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