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薄胎玉器早出现在唐代。唐代的薄胎玉器主要为碗、杯、盅等器皿件。薄胎玉器制作的技巧包括设计造型、开料、开胚、掏膛、抛光等。但关键要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
1)设计造型 设计器皿的造型须根据玉色、玉质而定,还要考虑有利于工艺的施用,设计薄胎玉瓶时,要考虑玉色的深浅。青玉越近白色,胎体则要厚一些,而深色的青玉的胎体则要薄一些,只有各部位造型厚薄一致,才能反映玉质色泽一致。
图案的构建也是设计师必须考虑的要素,薄胎外部通常设计花草图纹,如莲花、缠枝花或痕都斯坦花草纹,一般不用山水和人物图案,因为山水、人物讲究立体感,会使胎器产生厚薄不匀,影响整个器皿的艺术效果。
2)掏膛 薄胎器皿都要掏膛。一些带盖的玉雕器皿,在器盖外型做完,子口确定好后,即要进入掏膛工序。一般的做法是待器身、器盖的外型确定之后,才开始打钻掏膛,并逐渐掏空,其技术要求是膛壁厚薄均匀,不宜太厚,厚了显得笨重,厚薄要恰到好处。
一般来说,外部的造型形状要与内部膛壁基本相同。掏膛用掏陀逐渐砂磨,既费料,又费时。传统的做法是用“砂钻掏膛”的办法,钻膛取芯,将膛芯的管状玉料取出。薄胎玉瓶的串膛尤要小心,尤其是大瓶,其瓶口小,肚大,使用膛钳工具不是串不均匀,就是串漏,串漏多出在器皿肩膀和底部。
3)打磨 打磨也是薄胎玉器制作的关键工艺之一。打磨者在打磨过程中承受着沉重的心理压力,时常感到提心吊胆、如履薄冰。打磨者需要胆大心细,与其小心翼翼怕这怕那,倒不如解放思想,甩掉包袱,作好磨破胎体的思想准备去投入打磨工作的好。其实,最重要的是要胸有成竹、心中有数。打磨通常是用粗细油石打磨的方法,先粗后细,用800——1000#砂纸直接打磨。但要掌握分寸,稍有不慎则会打穿,导致前功尽弃,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经过打磨后的薄胎器皿,就会呈现出晶莹通透,圆润光滑的艺术效果。笔者制作的薄胎梅瓶胎璧只有0.5mm厚,可谓“莹薄如纸”。观者无不称奇。
总之,薄胎玉器制作技艺,可以说是玉雕行业中最为高深的技艺,其制作过程充满着悬念和风险,但是只要玉雕艺人艺高胆大,把握好其中的重要工艺环节,就能如愿如偿地制作出精细秀雅的薄胎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