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央视的“3.15晚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不管是在汽车、通信还是食品等领域,都掀起了一股“打假潮”。然而,在以“真假辨伪”为永恒话题的古玩市场,却似乎显得风平浪静。
这种风平浪静到底是市场的逐渐有序还是监管的无奈呢?
我们不难注意到,每年在各省市、各地区,质监部门都会将珠宝玉石作为重点抽查对象,也因此曝光了大量的企业和和经营者。然而依然有不少消费者会出现“吃药”、“吃错药”、“该吃药了”的行为和现象。
究其原因,判断珠宝玉石的真假,并不是消费者维权的主要原因与难点所在,而是一些不法商家利用“乱世藏金,盛世藏玉”的市场噱头,以次充好、虚假宣传、漫天要价等多种手段,给普通消费者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价格陷阱。
我们知道,珠宝玉石是极富个性化的商品,也是大自然的天然资源,每种玉石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这也导致了珠宝玉石历经成百上千年的发展,业内依然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价格标准。而行业内的权威质检机构,只会对珠宝玉石的真假做权威鉴定,既不鉴定玉石产地,也不鉴定玉石优劣,更不会评判玉石价格。
这也就导致了大多数消费者在购买珠宝玉石后,虽有质检证书,但面对价格虚高,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对于消费者屡屡受骗的现象,专家一句“最好找权威机构进行鉴定”的建议,虽说出发点是好意,也确实能为消费者带来些许保障,但对于目前珠宝玉石行业而言,未免有些脱离实际了。
如前文所说,珠宝玉石打假难点并不在于玉石本身的真假,以次充好、虚假宣传、漫天要价。商家为了达到所谓的质量标准,往往借助珠宝证书作为自己夸大宣传的“挡箭牌”。
作为消费者本身,我们既无力改变目前现状,也不必过度消极,要做到真正去伪存真,还要从我们自身做起。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专业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正如玉界泰斗杨伯达先生所说:“对玉器的鉴定要跳出非科学的圈子。”也就是说,要以科学的辨伪取代传统落后的辨伪方式。首先要不断提高我们自身的文化水平,正确地掌握辨伪知识,万不能盲目地相信那些自称的行家,以及一些有名无实的“高手”,他们只会简单地谈谈,而说不出真假的本质区别,这种鉴赏和收藏只能做知识和收藏的奴隶。玉器的辨伪是一项极复杂的研究课题。由于目前仿真效果越来越好,鉴别伪品的难度越来越大,必须从多方面、多角度反复全面地观察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