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乾隆皇帝最得意的“十全武功”之一的平准战役取得胜利,出产和田美玉的新疆正式归入清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一举打通了和田玉的内运通道。从此,和田贡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京。自乾隆二十五年至六十年(1760年-1795年)这三十五年间,以宫廷玉器为龙头,带动了苏州、扬州、杭州、南京以及北京等地玉肆的长足发展。
“和田玉、乾隆工”,无论在琢玉规模、产量、种类、工艺水平皆超越任何朝代,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因此,可以说,乾隆帝是和田玉史上最成功的操盘手。
研古通今:事必躬亲勤研习
乾隆九岁师从翰林院庶吉士福敏学文,后从庄亲王允禄习铁炮,随贝勒允禧练弓术,雍正五年(1727年)成婚后,在学业上又受到张廷玉、朱轼、蒋廷锡等名儒指导,雍正十一年受封宝亲王,参预西北军机,直到十三年九月三日即帝位,几乎每天都在忙碌中。
皇家秘档里记载了乾隆每天的生活。在天亮前一个多小时,乾隆就已经起床,简单用餐后天即放亮,便开始处理繁冗的政事,需要耗费一上午的时间。下午两点用餐后,是固定的学习时间,其中一项是写诗,另一项是把玩欣赏悬挂在各个殿堂的历代名家字画。他对古玉的兴趣亦不减于书画、铜器,在他一生创作的四万三千六百三十首御制诗里,其中涉及玉器的篇目即达八百余首(篇),记录了他对古玉的描述考证,对作玉的品评褒贬。
颇为难得的是,在研究古玉方面,乾隆帝除了自己从实物上仔细观察、有所发现外,他还能不耻下问,提高自己。有一次,在宫中发现三件玉杯,乾隆初看时误为汉物,后又看出破绽却无法定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为此他竟然屈尊去请教苏州工匠姚宗仁,姚承认这是他祖上的作品,讲其祖上世代琢玉、时有模仿,并将自家绝技的一招一式都原原本本地全盘说出,乾隆兴致很高,感觉这些对后人会有较好的启示,便认真记录了下来。
如今,白玉双婴耳杯等三件文物均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有当年的原物,并附有乾隆帝当年对作伪遗痕的记载。
渠道整合:统治疆域控玉路
中国古代治玉的主要原料为和田玉,尤以新疆和阗、叶尔羌地区所产者被认为品质最佳。乾隆二十二年,清军彻底征服准部,并释放了被准部拘系在伊犁的南疆回部(维吾尔族)领袖大小和卓木兄弟,令其自领其部。但是回部后来又叛乱,经再次派军西征,至乾隆二十四年才被平定。清廷将天山北、南二疆统称为新疆,派驻大臣。这是继汉武帝和唐太宗之后,又一次把西域置于中央政府控制之下。
新疆纳入版图之后,不但实现了统治疆域的巨大拓展,还意味着从明初以来中原延续三百多年的玉材荒终告结束!
乾隆帝在新疆建立了玉石专采制度,严禁当地商民私自采集和贩卖玉石,每年秋季,叶尔羌办事大臣都要向朝廷呈报开采情况并进贡玉石。玉石产区的官员对朝廷的玉石呈贡分春秋两次,平均每年四千余斛。从乾隆二十五年到嘉庆十七年这五十二年间,仅入贡的玉石原料就多达二十余万斤,从而解决了长期阻碍玉器发展的原料问题。
改造模式:崇尚师古倡画意
乾隆帝对于宫廷玉器制造给予极大的关注,亲自过问造办处玉作的人员构成、工匠的选派及技术情况。重要的器物,他还对画稿、制木型、蜡样,以及最后的装饰、摆设等一一审查,亲自指示。
上之所好,下必流行。藏玉赏玉在乾隆时期成为一种时尚,玉器成为进贡的流行用品,也成为当时文人雅士把玩、收藏的一个主流。
乾隆帝非常重视精品战略的意义,为了打造世代传承的精品,他将当时江南制玉好手调往宫中如意馆,并要求宫廷画家绘制图样,日夜赶制玉器。
因此,当时玉器不但工好,而且还具有艺术性。最后,就是抛光好。当时的抛光是非常讲究的,从粗砂到细砂,再到用麦麸在布袋中把玉用手一点点揉出来,这么做是非常费工夫的,却能把玉质内在的亮揉出来,从而表现出玉质的润度。“乾隆工”的特点就是在用料和制作上不计成本,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尽善尽美。
创新机制:引入痕都斯坦玉
中国玉器发展至清代初年,已固步自封,很少有新意。大约在乾隆中期,充满异国情调的痕都斯坦玉器传入清宫廷,由于它在做工上“莹薄如纸”,纹饰细如毛发,磨工亦精,器表圆润光滑,“抚处不留手”,堪称“鬼工”之作,对中国传统玉器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的出现引起了乾隆皇帝的高度重视与推崇,下旨大力搜觅“痕器”,并诏令养心殿宫廷造办处特设仿制痕都斯坦玉器的玉作,取其造型、花纹、胎体细薄之精巧,用其技术与风格的灵感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制造以适应中国社会需要并带有中国文化印记的仿制品,如此产生的器物史称“西番作”。
辉煌成就:千古流芳的“玉官窑”
乾隆时期的玉器生产和工艺非常发达,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开始进入鼎盛期,当时玉器在紫禁城中无处不在,各个宫殿陈设的艺术品中,玉器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乾隆把最爱的珍贵玉器,收藏在多宝格匣子里(见下图),有若干个抽屉,抽屉中的每件玉器都有它专用的小格子,格子形状与玉器完全吻合。
在这一时期,玉雕产业空前繁荣,和田玉成为当时艺术的集大成者和国家重器。玉器产地也得以扩大,主要有宫廷的如意馆、养心殿的造办处、苏州、扬州、杭州、江宁、淮关、长芦、九江、凤阳等八处。玉匠分布广泛,除上述几处玉工外,还有新疆维吾尔族玉工、滇玉、南阳玉、岫玉等玉工,在制作上都有着严格的程序,还有官员亲自督造琢玉。
可以说,以“乾隆工”为代表的清代玉器,是我国和田玉历史上的发展高峰,代表了当时制玉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