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活动闲暇之时,本人与上海宝玉石协会钱振峰先生、北京玉雕长原厂长刘继庭先生、台湾国家级博物馆特约委制玉公司李森林先生闲聊,谈及现代玉雕的现状和未来的一些话题,感慨颇深。
我感到现代玉雕的优秀作品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在传承的基础上,看一些细节的工艺精到之处。从历史来看,每一次玉雕工具的发展都会引起纹饰线条碾琢方式的革命,无论是商代的大侧刀到西周的小侧刀,还是战国的游丝毛雕和汉代的汉八刀,都有工具发展的影子,而当今玉雕却依然传承着明清的形制和工艺,很少有新的突破。
在这个问题上刘继庭先生颇为感叹,他说:“工具的使用是玉雕作品线条变化的根本,三分技艺七分工具,而现代的玉雕师们对工具的使用和掌握缺少深刻的理解,故好的作品十分罕见。”我认为一件好的现代作品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具有健康的当代思想气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现代工艺的明显特征,具有高超的技艺表现,具有高度的艺术境界。
传承要传承的像,要拙中见真,形制上的仿,没有从根本上去深刻理解先人的文化、艺术、思想、境界,没有去体会古代玉器的博大精深,是不能很好地传承玉文化的精粹的。延续要在先人的精神、技艺、艺术等多层次,多方位来理解来延续,要有发展和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
抽象要有内容要有本质性的特征,抽象的过程是一个裁剪的过程。同与不同,决定于从什么角度上来抽象。抽象的角度取决于分析问题的目的。夸张要有写实的踪影,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其表达效果。
变形要有变形的效果,重点的突出和放大极为重要。当今东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日益加剧,加之理论上的混乱、误导,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部分雕刻大师对传统艺术产生了动摇,对现代派、后现代派、形体艺术追捧有加。一时间出现了大众普遍不认识,行家普遍读不懂,光怪陆离的新洋象。玉器作品雕刻的多,雕好的少;人们喜欢玉的多,真正懂玉的少,这个问题在当今尤为突出。
有的叫喊着“传统”,在作品里却见不到传统的影子,根本就没钻进去,谈何从传统中走出来。有的呼吁着“创新”,其作品远没冲破传统的樊篱,不师自然,抱残守缺,何谈出现作品创新和新貌。有许多学雕刻十几年,不知黄金分割“点线”法,不知“六法”为何物,不晓“三七停”起手式,不懂“八分”相背法的协调关系。雕山子不过二三峰,雕水不过二三波,雕美女无非一对丰胸,雕佛秃顶大肚皮,有的优劣不分,只学低的,不识高的,利浮与艺,岂知已有“师其高而得其中,师其中而得其下”的衷告。
我们谈到了艺术品欣赏与宣传的问题,钱振峰先生认为:“玉器其实造就走出了国门,由于我们对玉雕作品和玉的宣传和包装均不到位,对玉雕大师的作品点评还停留在纪实的基础上,故不能够很好地与国家珠宝界接轨。
我们对玉雕作品的品牌意识不强,对其玉雕大师的宣传手段滞后,这是造成在国际上和田玉雕作品受人冷遇的一个极大原因。”我认为;我们现在许多玉雕评论家很少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来评论一件作品的,收藏家,分不出作品的高下,只认雕家名气,不知雕家的作品意境。对玉雕作品的描述也仅仅停留在直白的表述和大小尺寸上,没写出作品的思想和灵魂或者作品本身就不存在思想或灵魂。
玉雕通过碾琢将线条连成了块和面,它反映了玉雕大师的艺术思想,创造出了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雕、刻通过减少可雕性物质材料,塑则通过堆增可塑物质性材料来达到艺术创造的目的。我认为:艺术是人类文明把握细节的产物,是一种修养,一种精神向往,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现代行为,同时还是一股热情,做艺术的人,尤其因该树立这种品质。
艺术说白了就是形式的问题,形式打动眼睛的第一要素是“整”,“整”既体现在布局,均衡,对称,奇正,虚实,韵律,节奏,完整表达题材的统一性。这仅仅是它的一半,假如要继续打动你的心灵,那一定离不开细节,惟其细节显思想。完成“整”的哪一步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而要在“整”的统领下,去关照细节,即点与线,线与面,疏与密,方与圆,光与毛,空与实,动与静之间的互动,这些均体现了创作者的修养之高下,只有把细节做到位,形式的品位才有可能的得到保障。这一点李森林老先生特有感悟,他特别提到了在厦门看见的一件作品,从废料变成一件具有创意的广告作品的经过。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创造实为难得,这也是我特别欣赏邱启敬先生作品的原因。
玉雕大师们的危机感,这个话题很少有人说,但我有预感,市场必然会大浪淘沙。在提及这个敏感问题的时候我们都提到了“科班”,我认为科班一种是三年萝卜干饭吃出了的,一种是十年寒窗苦读出来的,这两种科班有着各自不同的特长,我们现在的玉雕大师绝大多数人应该都达不到这个标准。很多都是半路出家,靠自己勤奋努力,聪明才智,谦和为人一路跌跌撞撞闯出来的,往往缺一口气。很少会系统地对玉雕理论,艺术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这就是至今为止我们有青铜雕法、砖雕法、木雕法,而唯独缺少玉雕法的原因之一。
有人说等到大学毕业学习完理论再学玉雕,年纪已经很大了,李森林老师持有不同意见,他就是六十开始学习玉雕到。但现实是好的玉雕大师嫡传的确发生了问题,现在学习玉雕的年轻人大都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因为这种学习需要时间,是枯燥的、辛苦的,富家子弟把玩玉器尚待培养,莫说亲力而为了。
目前大师都面临着两个压力,一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二是行业协会的繁缛评奖会展。一个艺术大师要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又没有安静的艺术创作环境,试问能够出优秀作品吗?大师们感慨政府,行业协会不能从实际上给予支持,感慨玉料太贵,不敢操砣实验,感慨唯利是图的玉商以次充好搅浑了玉器市场信誉,这么多无奈的感慨和挑战,如果没有直面的勇气,没有闭关静思学习的要求,没有进行艺术创作的良好环境,必将最终被淘汰出局。
我们谈的很多,杞人忧天。玉发现与人对美的认识,继而在漫长的岁月里始终被统治阶级和达官贵人所利用和控制或拥有,现在已经到了还玉于民的阶段。提高全民爱玉、尚玉、赏玉的境界,弘扬玉文化和华夏玉器文明的历史是我们每一个玉文化研究者的责任,这种责任责无旁贷。当我看到了玉雕大师们那些浮躁和无奈,我感到了一种由衷的蹉跎,但是我依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玉文化贡献一点绵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