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玉
中华民族爱玉、敬玉、崇玉历史悠久。自古以来,玉一直都承载着某种人文情怀,是君子品德的象征。国人对玉的情有独钟,从现实浪漫的审美方向和文化艺术的风格定位等方面深深影响着玉雕艺术的发展。历久弥新的岁月变迁中,这种对玉器追求向道义执着嬗变的工匠精神,不断感染着、激励着今天与后世。
乌尔禾产金丝玉,其中不乏宝石光。一块质细、色正、温润的宝石光,对任何一位雕刻师来说都是无法抵御的诱惑,恰如师旷之于清徵、嵇康之于广陵、蔡邕之于焦尾。从玉器的设计构思到作品成型,雕刻师的个人阅历、创作经验、审美取向等浓烈的主观元素都会毫不保留地呈现其中,“我的创作过程,与任何人无关。那是独自的围城,是静悄悄的象牙塔,是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乌尔禾玉石雕刻大师裴晓雷在谈到创作的独立性和非客观性的时候这样阐释。
出身玉雕世家、师从河南玉雕名师吴瑞敏先生的裴晓雷年届不惑,多时奔走在广东、北京玉石市场,在进行和田玉、阿拉善玛瑙的雕刻创作过程中,“阅石无数”的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对玉石作品以严苛和挑剔出名的裴晓雷2007年至乌尔禾发展。他认为,自己的乌尔禾之行好似武侠小说中的深谷练剑:在这片盛产金丝玉、宝石光的神奇大地上,他要将自己的工匠手艺锻造得更加成熟,他要将自己心目中的玉雕艺术发挥到极致。
这次深谷练剑,一练就是十年。“决定不走了,要留在乌尔禾。我喜欢乌尔禾的风土人情,在猎猎的戈壁风中更有创作灵感。乌尔禾需要我,我也需要乌尔禾。”裴晓雷深情地看着身旁忙碌的妻子和嬉闹的孩子认真地说道。
精益求精
“乌尔禾的玉石与其他石种相比,色彩更丰富,层次更分明、元素更稳定。很有特色。这对我来说是吸引也是挑战,我喜欢不断的超越自我。”裴晓雷介绍说,一件玉器的诞生不仅仅是选料、雕刻、抛光这么简单,从原坯到成品的变化需要一系列繁复冗杂的过程,这其中所包含的内心悸动无法用语言表达。由于玉石雕刻属于幕后工作,因此大多数人都不了解雕刻师遇到的现实艰难以及他们为一件作品所付出的真实情感。
除了玉料取舍,玉雕作品还要受到题材选择、雕刻语言设计,小工细作和抛光包装等诸多环节的挑战。裴晓雷如数家珍般介绍着自己的玉雕工具,铣刀、压轮、三角钉……仿佛每一件都是身体的一部分,是自己肢体的延伸。从他的眼芒里透露出一位雕刻师特有的工匠意志,那是执着、是信念、是摒弃一切浮躁的沉静。
“雕刻选料很讲究,根据原石的色泽和层次切料打坯,确定创作方向,然后设计美工进行小工细作。”裴晓雷笑着说,“所以你先得会美工、懂设计。玉雕是在对石材颜色、裂纹、结构、层理等诸多限制因素把控中的立体创作,经验很重要。”在玉雕行业游走多年,裴晓雷早已变成了全才。
初来乌尔禾的时候,本地玉石精工雕刻还不成熟。裴晓雷深感责任重大,匠心油然而生。“我是个挑剔的人,当看见市场上那些雕工粗糙的金丝玉和宝石光的摆件吊坠,感觉扎心的疼痛。简直是暴殄天物。我只能身体力行,用自己的作品来普及和诠释精工雕刻。”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艺揉进玉料,裴晓雷经常会忘记吃饭、忘记睡觉。一种莫名的紧迫感影响着他,仿佛那块玉石是活的、是有灵魂的,一种呼之欲出的灵感催促着他夜以继日。
每每在倾心雕刻的日子里,裴晓雷总是提醒自己:“慢一点,再慢一点,慢工出细活。要追求极致,要追求卓越。”所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说“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对裴晓雷而言,精益求精是一种自我约束、是对玉石的负责。有一次,他准备用一块乌尔禾彩石雕刻“楼兰美女”,在作品雏形乍成的小工细作时,发现楼兰女右眉处有一个砂眼。这对半成品的玉雕作品而言是致命的破损。裴晓雷灵机一动,大胆地决定临时转变整体创作风格,将楼兰女的右眼刻成破碎的模样。这一“妙手偶得”的转折不仅弥补了砂眼的遗憾,而且增加了作品的朦胧感;从“楼兰美女”的楚楚动人到“丝路回响”的沙漠凄楚,艺术的磅礴气势与之前的小家碧玉不可同日而语。《丝路回响》在随后举办的乌尔禾金丝玉文化节上蟾宫折桂,广受疆内外雕刻大家好评。
淡泊名利
“黄金有价玉无价。”行内一些工艺精湛、作品成就斐然的人,因为不懂玉料选购而倾家荡产最终销声匿迹,印证了“一刀穷、一刀富”的说法。现实中有许多个体玉雕户因为玉料资金压力而濒临破产,几乎到了无法维持生计的地步。没有好的玉料,雕刻就无法进行更好的创作。玉料缺乏所带来的困境是最为严峻的。
有一次,裴晓雷相中一块上好的乌尔禾沙漠漆,技痒心痒想入手,无奈卖家要价太高。裴晓雷就天天磨、月月磨,春夏交替里,一年多时间过去了。几经周折终是高价买进。心愿得偿的裴晓雷身心欢畅,他的思维中,因为计较成本而放弃所爱,那是与追求艺术的境界背道而驰的,是俗气的。用他妻子的话说就是:钱对他并不重要,为了玉石雕刻可以放弃优越的生活,他是一个因艺术而偏执的人。
“雕刻师与石料之间是有感应的。有一种缘叫做石缘。如果因金钱而与石缘擦肩,那么我一定会遗憾终生。很多时候,石缘的出现意味着灵感的涌现。”裴晓雷憨笑着说道。从2013年开始,裴晓雷为积极响应乌尔禾金丝玉文化节提出的“培养乌尔禾本土雕刻大师”计划、也为传承精工玉雕手艺开始收徒。“我一共收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已经出师,雕工也逐渐成熟了。我从没想过从他们身上得到什么回报,只是希望玉雕精工传承下去。我经常给徒弟讲说丘处机琢玉济民的故事。不管在哪个地方、不管在什么时候,老祖宗的技艺不能丢、匠心不能丢。那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影子。”
通过《金玉满堂》、《丝路回响》等一系列金丝玉雕刻作品获得“神驼奖”等大大小小十几个奖项的裴晓雷依旧保持玉一般的干净淳朴。将艺术创作放在第一位的他,对于名利有自己的认知。“朝臣侍漏五更寒,将军铁甲夜渡关。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裴晓雷说,浮华名利毕竟不是长久的东西,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沉心静性才是窥天地之奥的蹊径、才是达造化之机的永恒。
在某次玉雕艺术展上,有人看中了裴晓雷的雕刻作品,愿意高价收藏。裴晓雷看彼人谈吐觉得他并不是真的理解作品内涵,并不是真的品味艺术效果,便毅然地婉拒了他。他说,自己真正关注的是人们对艺术的欣赏,对美好事物的敬仰。
道不远人
几千年来,玉雕一直保持着家庭式作坊加工模式,运作至今,千年未改。作为主角的雕刻师充任着原料采购员、产品设计员、生产管理员等多重身份,他们中绝大数人无暇顾及具有艺术品天然属性的玉雕的质量标准和文化趣味。如何从“器”的桎梏脱离而行向“道”的感悟,这正是裴晓雷所在意的。
初来乌尔禾时,裴晓雷因为雕工转型过程的艰涩,也对玉器作品的质量标准和文化趣味产生过疑惑和迷茫,但在自我克服一系列的心理障碍后,不仅提升了精工技艺和玉文化认知,而且使玉雕创作思路和理念也得到了升华。金丝玉俏色渐变,雕刻不易出效果,裴晓雷坦言,目前的玉器雕刻多为按图索骥,艺术感觉的流失很严重。
“我们真正需要传承的是作品的灵动而不是简单的排序组合,是文化的内涵而不是生硬的价格表述。”裴晓雷在价格与价值的思量中与两个徒弟开阔思路、拓展思维、教学相长,“我希望现代雕工不要被激光雕刻打败,也希望乌尔禾本土雕刻能够超越玉器本身,转向对传统文化气质的继承与发扬。”
裴晓雷在向土地传授精工手艺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手工匠人所必须具备的特质。这种特质的培养,只能依赖于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这是现代的大工业的组织制度与操作流程无法承载的。“工匠精神”的传承依靠言传身教的自然传承,无法用文字记录,无法用程序指引,它体现了时代背景下师徒制度与家族传承关系的历史价值。
“截至目前,还没有一件让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总觉得下一个作品才是我的高峰。大概接触玉雕艺术的人都有这样的错觉吧。”裴晓雷说,道不远人,艺术创作没有完美,但是可以追求完美。秉承克拉玛依石油人精神、努力打造乌尔禾玉雕行业最优质作品,自己会言传身教一直坚持走下去:“执着于信念、不忘最初的匠心,那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