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在表现所画对象时存在着一个最基本的表达问题,就是画的像不像。一般来说,画得像所展现的物象是一个画家最基本的素质。如果画出的根本就和被画的对象对不上号,那画家也就不能称之为画家了。不过应该认识到,对这个”像”到底怎样认识,这是对”像”的质量认识的分水岭。在这个似乎简单的认知问题上却存在着很大美学差异。即形似与神似的差异。
对于书画中这个“像”的问题,我国在宋代就已经解决了,或曰认识到了。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就是说在评论一幅绘画作品时的标准,倘若的根据是像还是不像,那么这种见解就是同于不谙世事的小孩子一样的。他的观点是被艺林人士广泛认同接受的。据说有一位哥们请了两位画师给自己画像,他让自己妻子评判一下二者的优劣。他的妻子说从外形上看,两幅都像,但其中的一幅不但形似而且神态都表现出来了,是最佳的。从此可以认识到一个问题,就是美术在表现物象时特别重视对物象内在精神的表现。当然物象外在的特征也是不可缺少的。
苏轼的话告诉人们,画家在对物象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要注意形,也要注意其内在精神面貌的描摹展现,这样的作品才能称之为基本过关作品。我们之所以说基本过关,是因为即使外形、精神面貌都抓住了,还有其它诸多方面,比如笔墨、气韵、构图等等都需要讲究才能称之为好作品。
我们说貌似、神似可不单单指的是人和花鸟一类具象的物态,没有固定物态形状的山水画也包括在其中的。山水画一般没有固定的状态,除非那些名胜景致需要写真,一般并没有固定的图形约束。比如画黄山、庐山等一些广告性质的画,自然需要把它标志性的山、松等形态画出。但非广告性质的山水画通常为避免落入广告性,一般会避免如此的表现手法。不过,在画某地时总是要将其地的地貌特征画出,而目的则是通过造型把它独特的神带出来。比如画桂林山水,总是要通过它独特的耸立孤体石山来体现出它有别于其它地区山的精神面貌。
总之,国画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必须时刻将以形写神放在决定性的地位。虽然国画对于笔墨语言是十分重视的,但对于形神来说,它是第二位的,它是更上一层楼的需要。不过,虽然笔墨要让位给形神的表达,但它却是形神质量能否达标的关键。这是因为,笔墨语言直接关乎着形神表达得是否精彩啊!
既然绘画存在着形似与神似的差异,那么画家就应该本着神似的途径努力创作,而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画家向神似表达的途径?粗略道来不外乎两点。
1,自从艺术有了院校培养基地,绝大多数画家都出自这个地方。而这个地方重绘画技术,对文化课是轻视的。故此画家文化水准大都不高,他们对于绘画的认知基本停留在外在造型像 及形态美上,而缺少发现神态美所需要的一定文化素养的支撑。这就造成了他们在艺术构思中忽略了对神似的追求。美、像、玩笔墨、耍色彩成为了他们最执著的追求。故此我们发现许多画家的作品外在形态很美,但内涵往往空虚,有的几乎就是一个美的空架子,少有意的存在,也就是没有神采。这种轻视神的现象不但画家缺乏,广大读者群也缺乏。因此市场没有对高质量艺术品位的要求,画家也就失去了鞭策下的追求,于是简单的问题变成了无解难题。故此提高民众的审美水平,疏通画家创作的正确途径,才能出现形神兼备的优秀作品。
2,从中西文化传统来看,西画与写实密不可分,国画与写心密不可分。故此在表现物象时国画倘若堕入西画重写实的窠臼,则会使作品失去重表意的灵魂,这个灵魂指的就是神!国画重视写意,同时也并不放弃形的勾画,这只要看看传统国画中名家作品便了然了。如何处理好这个关系是对画家水平的考验。如今在国画队伍中有大量西画改国画的,他们在造型上优势显现,于是便形成了突出造型,重视细节,功夫投入偏颇,从而疏忽了神似的意趣。至于一些传统国画家大都也受到了影响。
形似和神似是国画的根基,既要形似也要神似,二者缺一不可,这当是每个画家努力的方向。
北京艺术研究所刘玉来——2023,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