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枫先生是书法领域的一位深耕者,自从他爱上书法开始,尤其是退伍以来,一直笔不离手,饱蘸生活之墨,在时代的宣纸上挥洒着情怀,初心不改,岁月常新。
经过数十载的潜心修炼,李崇枫先生风貌初成。逐步形成了大气而兼有流畅,自如而不失浑厚的书法特色。具体而言,我觉得可圈可点之初有以下几点。
崇尚贤达。他坚持深挖传统,取法经典,心摹手追,不计晨昏。历代书法大家,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优者而学之。东晋王羲之,唐代欧阳询、张旭、怀素,晚明王铎,近代于右任,当代启功、大康、欧阳中石等。师其笔,师其迹,更师其意。师古不泥古,师今不唯今。这些名家大师均为不同时期的翘楚,书法继往开来,风格突出,炉火纯青。长期以来,他“肯于诸贤齐品目,不将世故系情怀”,功课追求高标,处事删繁就简。
得其体“势”。李崇枫先生的书法,在我看来,对“颠张醉素”和于右任浸淫颇深,不拘于形而自有形,重在造势而常存势。或许是其曾经军旅生涯的缘故,善于造“势”而得”势”。正如清代书论家、书法家康有为所言:“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兵家重形势,拳法亦重扑势,义固相同。得势便则已操胜算。”当然,这都是运筹之后,了然于胸的结果。不打无准备之仗,不作无准备之书。西汉萧何云:“夫书势法,犹若登阵,变通并在腕前,文武遗于笔下,出没须有倚伏,开阖藉于阴阳。每欲书字,喻如下营,稳思审之,方可下笔。”他兼善诸体,尤善行草。对于大幅作品,有这很强的驾驭能力。多字篇幅者,屏气凝神,沉思良久,而后一气呵成,气韵贯通,尤其善于运用竖画,曲中求直,如三千尺瀑布,一泻而下,整篇视觉冲击力很强,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单字或少数字数的作品,亦撑得住场面,气势夺人。
顿挫分明。李崇枫先生的书法飘逸并不飘忽,这和他的用笔有关。元代五体皆能的一代宗师赵孟頫结合自己的成功实践,道出了千年书法的真谛:“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学书的重点要放在笔法上,因为稍不注意,易陷入流滑的泥淖。究其原因,用笔如果不够沉稳,一味求快而图洒脱,忽视了停顿所致,此乃当下部分爱好行草者的通病。南宋赵孟坚说:“草书虽连绵婉转,然须有停笔。”崇枫先生对此有着认真的把握,并不因为草书而草率,因为草率而潦草,而是当顿则顿,在连带使转的同时,笔画交代清晰,有意识,有缓急,写出了符合行草书节奏的书法来。
墨色丰富。李崇枫先生重视用墨,其墨色变化之丰富也。在其作品之中,不仅继承了王铎的涨墨之法,增强了大幅作品的厚重感;又吸纳了林散之的淡墨法,浓淡结合,有水墨的意趣;同时,加入了焦墨法,使渴笔、枯笔出现在书作当中,丰富了书法的笔墨味道。
崇枫先生进行书法创作,不时会有“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味道,动辄四条屏,或者长卷,条幅如排比,同中求异,排闼而来;长卷如江河,挥之不尽,绵延不绝。他埋头挥洒,比较在意,并不刻意,更不随意。一个人,当他的书法成为一种自然书写的常态之时,离“无意于佳乃佳”也就不远了。当然,和所有人一样,尽善尽美其实是一种理想状态,崇枫先生也是如此,尽管还有些许不足之处,相信凭着对书法的深厚感情,认真的态度和不辍的精神,相信通过持之以恒的修练,会有更美好的佳作呈现于众。
李崇枫先生长期在衡水书协工作。衡水不仅有老白干的醇香,更有燕赵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儒生董仲舒为儒家思想的发扬光大而功不可没;高适,这位唐代边塞诗人的万千豪情至今温度不减,深厚的文化根基,是持久滋养一个地区书法,就是这片大地上的灿烂之花。有崇枫先生这样一批书法人,躬身书写,亲身服务,衡水书法,将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崇枫本人,也将在这样的书法群体中,愈来愈加彰显出新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