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介】
李文采,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书画鉴赏家李文采,字闻粲,号稠峯,1941年生于缙云原籍。1959年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1963年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篆刻科,是我国现代书法教学首届大学本科毕业生。陆维钊先生是书法科科主任,浙江省博物馆沙孟海先生是该科客座教授。文革批判“封、资、修”,书法专业读古书、作古文、临古帖,正是“封”的典型。书法专业不打算再招生,于是李先生美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吉县文化馆为美术干部。文革结束,才想到当时书法人才奇缺。1978年春天,沙、陆两位先生不约而同地想起他们的学生李文采。经陆维钊先生推荐,国画系打报告给院领导,要求将他调入美院任书法教师。沙孟海先生也向省博物馆领导推荐,要求将他调入本馆作为自己在博物馆书画事业的接班人。因博物馆动作快,李先生最终还是到了博物馆。
行书唐诗六首
在全国同辈书家中,李先生成名最早,1963年就有行书对联参加美院师生作品展览向社会公开展出。画家何水法年轻时就因参观这次展览与他相识。1967年曾代表中方与日本书法访华团进行书法交流。青年时期就有书名,曾出版了对联等多种形式的书法作品,曾为美院写过校旗,曾撰写书法论文《书法漫谈》印发给书法爱好者。现今仍耸立在杭州革命烈士纪念馆广场的十四个大字就是他二十七岁时的作品。
书法作品典雅精到、俊丽清健,能继承书法优秀传统而又自具风格。有《楷书唐诗》、《隶书唐诗》等多种字帖行世。作品流布海内外,多被公私藏家收藏。
行书柳永八声甘州词
精通优秀传统笔法,所以尤善临写前贤法帖。前中国书协主席、国家级书画鉴定家启功先生在绍兴兰亭看了全国众多书家所临的《兰亭序》后说:“要临得李文采那么像,在国内还没有第二人。”1986年在杭州举办了全国第一次临书展览,即《李文采临古代名迹书法展览》。全国第二次临书展览是1987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国际临书大展》。李先生个人临书展览展出所临历代七十多位著名书家的152帖。专家观后评价说,“其毕肖程度犹如出自复印机”。1993年杭州电视台为他拍了电视专题《临书一绝》,在省内播放后,又由中央电视台播放,被誉为中国临书第一人。
著有《李文采书法论文集》,所论书学思想自成体系,书法技法也很独特,在当今书法理论界独树一帜。在美院书法专业、杭州市业余美术学校以及杭州市各大专院校从事书法教学十多年,又赴日本讲学,因此他的书学观点在书法界有一定影响。
行书率真二字斗方
李先生的书法理论,观点独特,主要观点是:
一、古今论书都认为书法能体现作者书法以外的各方面修养,即所谓“书法内涵”。李先生认为书法是一目了然的艺术,不存在书法以外的“内涵”。所谓书法能体现作者书外修养,都是事先知道了作者这些书外修养。如果对作者一无所知,历来没有人能就书法作品猜出作者书外的任何修养。这种违背事实、自欺欺人的“书法内涵说”严重误导了对书法作品的正确评价,造成只看作者而无视作品艺术价值的坏风气,应该得到纠正。
行书自制文坛乙亥述怀
二、几十年来,书法创新精神被一再强调,违背了沙孟海先生的创新观。沙老常说“我不轻易谈创新”。又说书法创新是“孕育变化”的自然过程,即主观上不必有创新意识。李先生以“主观愿望在继承,客观效果有创新”来进一步阐述沙老的“无意”创新观,批判了“有意”创新观。李先生揭示了这样的事实:历来学王羲之、米芾,人人都有自己的创新面貌,没有创新面貌反而不可能,无人能出示这样的作品。李先生又说,有创作意识,说明尚在学书阶段,是低级书写状态。最高书写境界是没有创作意识,例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和第二行书《祭侄文稿》都是草稿,作者只有意于文字内容,于书法则无创作意识。
行书韦庄金陵图
三、古代有 “八法”之称,现今则称“线条”,如此说,也如此做。这不是书法的进步,而是倒退。文字书写之初就是“线条”。“线条”时代没有书法艺术这一概念,也没书法家,文献上找不出。这不是古人不好事,是因为“线条”时代是书法初级阶段,难度有限,所以古人不当一回事。出现“八法”,毛笔的艺术性能才得以充分发挥,书法艺术才成熟,才辉煌,才有书家、书圣出现。
行书王维山居秋暝
书法之美来自点画组织和点画本身的多方面变化,每一方面变化都是视觉亮,亮点越多艺术价值就越高。“线条”论者“不看两头看中间”,放弃点画两端抑扬顿挫的提按转折,必然使点画形象简单化。只有“八法”才能极点画变化之能事,从而使点画形象丰富多彩。点画组织的变化固然重要,但点画本身的变化法则——“八法”的出现才是书法艺术成熟的标志。所以前人说“书以用笔为上”,“为上”就是最重要的意思。
夏伟革 2015年
行书爱吾庐横幅
行书横幅
行书李白诗
草书王维过香积寺诗
为缙云县庆书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