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为什么吴昌硕的作品卖不过齐白石[图文]

时间 : 04-01 投稿人 : 鹰儿 点击 :

说起吴昌硕,总有种复杂的情绪。数年前,曾跟一位藏家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我看吴昌硕的画,有些画看了五体投地,有些感觉就是胡乱抹一下。

他说,对,但即使是胡涂乱抹,也比齐白石好。

为什么?

因为吴昌硕有文人气。

那怎么吴昌硕卖的不如齐白石?

因为懂的人少。

为什么吴昌硕的作品卖不过齐白石 | 美术评论吴昌硕和齐白石

作为海派后期的大师级人物,在近年来艺术市场的疯狂膨胀增值背景下,吴昌硕的作品市场价格也算高昂,但却不如齐白石耀眼,更不符合他在艺术史上的地位。这个嘈杂的市场中,新晋藏家习惯于瞩目齐白石和张大千,而老一辈藏家却常惋惜于吴昌硕不敌齐白石。这是因为后者因衰年变法而一举成名,但这“变法”很大程度上是学了吴昌硕。

为什么吴昌硕的作品卖不过齐白石 | 美术评论吴昌硕作品

虽然在业内,眼光较高的藏家普遍认为齐白石在艺术上的成就不如吴昌硕,齐白石也曾自言“一生没有画(超)过吴昌硕”。但观察齐白石成名以后几十年来的市场表现,“学生”反而比“老师”要高。个中原因,有几种说法,一是认为吴昌硕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好的太好,差的太差;另一种则认为他活跃画坛的时间较短且距今久远;此外还有一个令人尴尬和惋惜的原因,是他作品中的文人气质和内涵不为大众所理解和欣赏。

而我们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命运,就像漂浮在大海上。若顺洋流而走,可能到达大洋彼岸,但也不能排除暗礁沉船风险;但若逆势而上,则一定不敌天数。当我们观察吴昌硕的艺术生涯,在他和时代的变化中找这最后一代文人画复兴和终结的原因时,发现他的成功在于顺势,而如今相对的落寞则缘于他固守自己艺术信念的静止。

为什么吴昌硕的作品卖不过齐白石 | 美术评论岁朝清供图轴 纸本,设色,纵151.6cm,横80.7cm 故宫博物院藏

生于激荡时代

吴昌硕少时贫困,但他的父亲吴辛甲是一个读书人,喜欢治印,虽然落魄,却一直教儿子读书和篆刻。所以吴昌硕的金石功底从小就开始奠定,并在长达几十年的练习中渗透进了艺术生命的血液和基因里。

少年成长时期,吴昌硕尚处在封建社会中,还考取过秀才,虽然仅仅做过一个月的官就解甲归田,但旧时代在他身上的印迹是很明显的,他用了五十多年的时间试图去做一个文人士大夫,当不得已要以卖画为生时,他对传统文化尤其是金石文化复兴的执着贯穿着整个艺术生涯。

他的青少年时代恰逢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的动乱使他颠沛流离,丧失骨肉家园。51岁时,吴昌硕还随军北征过一段时间,国破山河在的满目疮痍让亦他心里有种不屈的复兴传统中华的心志。

种种际遇,集合成吴昌硕的矛盾心理。他渴望成为士大夫而不得;终于有随军报国机会时,却已垂垂老矣;他喜爱金石艺术这种古典文化收藏中的高雅门类,但却要以卖画这种当时士大夫不屑为之的行为来养活家庭;他生时清廷尚在,长于国破之际,成名于西化的上海,虽然心中坚持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有力挽狂澜之气概,却不敌时代大势。

为什么吴昌硕的作品卖不过齐白石 | 美术评论天竺水仙图轴 纸本,设色,纵174.7cm,横47.5cm

金石刻进骨血

金石是吴昌硕生命里一个至关重要的词。在几十年的篆刻训练过程中,这门艺术的美学风格已经渗透进入了他的艺术基因。吴昌硕少时就承父亲教诲,十岁持刀奏印,学习这件风雅而刚硬的事。青年时代,吴昌硕倾心杨岘,拜师于门下,以学习北碑为主。后来寓居苏州,结交金石学家吴大徵等人,得以遍阅大量金石墨迹,艺事精进。众多金石碑帖中,吴昌硕最爱石鼓文,甚至在金石学家吴大徵家中居住时,技痒将书房内的紫檀花梨桌椅板壁上通通刻满石鼓文,引得主人大怒。此外,吴昌硕还学习了训诂等小学,对金石学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临摹的层面,更到达了文化研究的程度。

以金石笔法入画,对于吴昌硕而言,似乎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他选择了大写意花鸟画为载体,将千百年侵润了金石文化的那些线条,改造成写意花卉的枝丫和藤蔓。这些线条成为自有意味的形式,将高古遒劲的风格带入简单的花卉之中,写意花卉也因此带有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品格。这是一种很微妙的文化移植和再生长,带有加冕的意味。吴昌硕还在构图上采取斜向,侧面的,顺植物生长之势的构图,呈现一种喷薄而出的生命力。他还在近三成的作品中采取花卉和顽石结合的构图,让画面厚重而清雅。他亦以钟鼎篆籀直接入画,为富丽堂皇的花卉增添文化之气。

这种风格被称为金石写意画风。在吴昌硕的笔下,诗书画印这四种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不仅仅是从形式上,更是从内核上合为一体。

为什么吴昌硕的作品卖不过齐白石 | 美术评论吴昌硕 桃实图 180*96cm 上海博物馆藏

顺势而昌

70岁后的吴昌硕达到了一生的顶峰,虽然大器晚成,但成名速度却令人惊叹。从60岁自定润格卖画开始,仅仅用了十数年,吴昌硕就成为后期海派开山级的人物。

而早期的海派,在几种力量的作用下,呈现较为分裂的形态。传统的因袭,使得院体画和非正统文人画成为基础;新文化运动的通俗趋势,使早期海派吸收了民间艺术乃至杨柳青年画的风格;西化的上海文化氛围又导向了对部分西画因素的吸收。

吴昌硕以金石书法笔意入画,创立金石写意风格,在艺术中复兴古典的审美,拒绝柔美纤弱之气,顺应了国难之际人们的心理需求。吴昌硕的大写意花卉作品,面貌上笔力遒健,生命力旺盛,那些经历了家破国亡,丧失民族自信心的人们需要看到的,就是这样的生命和力量。而吴昌硕一方面迎合了市场,将自己的艺术进行合理的改动,一方面也引导了市场,将色彩浓重的民间审美文人化,以古拙典雅,而又生机朴茂的风格,重新恢复文人画的旧日风光。

他融合了文人趣味和金石美学的作品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意象,或者说其本身就是一个完整丰富的中国文化浓缩版本。这一点对于吴昌硕的日本市场异常重要。因为日本人自盛唐始,千百年来向中国学习的历史过程中,民族基因中认为真正珍贵的东西,不是具体的某种技法或艺术门类,而是这种整体的文化意象。吴昌硕的作品有唐人的豪放,有金石的高古,有文人画的清雅,在内核上已经诗书画印一体,受到海外追捧,也是必然。

为什么吴昌硕的作品卖不过齐白石 | 美术评论荷花图轴 纸本,设色,纵163.4cm,横47.5cm 故宫博物院藏

贵人和机遇

吴昌硕70岁时,王一亭投拜他的门下。王一亭有三个身份,书画家,工商家,以及日本商社大买办。

吴昌硕60岁到70岁这十年,居苏州,在上海卖画,经常苏州上海两地跑。他迟迟不肯定居上海的原因是担心上海开销太大,卖画不能负担。王一亭非常欣赏吴昌硕,认定他若到了上海,一定能够坐拥地利人和,成为画坛的重要人物。在王一亭的劝说下,吴昌硕70岁这年定居上海。一开始,有过卖画不利的时候,王一亭甚至叫人偷偷买下,以安慰吴昌硕,听上去像是一种专属于旧时光的温情的人际关系。

王一亭本身是上海工商界的重要人士,又兼具日本商社买办和书画家的身份,因而他的话在日本有不少影响。他的大力推介,加之吴昌硕作品本身具有丰富的诗书画印综合的文化意象,日本书画市场开始重视吴昌硕,以至于发展成为一种潮流,“东瀛之岛,得先生单缣片纸,珍若璆碧”。以至今日,拍卖行征集吴昌硕作品,日本都成为不可绕过的一个重镇。

在1914-1921年这7年中,吴昌硕的画价倍增,高过张大千、吴湖帆以及溥心畬,日本人来上海求购吴昌硕一幅作品,开价100两银子。他被人们与虚谷、蒲华、任伯年并称为海派四杰,还被推举为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日本雕塑家朝仓文夫倾慕他的书画,为他塑了铜像,立在西泠印社小龙泓洞内。有老妇以为这铜像是佛像,合掌跪拜。吴昌硕看到此情景,则惊呼道:啊哟,我头好疼。

为什么吴昌硕的作品卖不过齐白石 | 美术评论紫藤图轴 纸本,设色,纵132.5cm,横41.2cm

沉默的结局

而当时的齐白石寓居北平,尚未成名,为求吴昌硕为他写润格,而写下流传至今的“走狗诗”:“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轮转来。”

这样的追捧听起来很不可思议,然而更加不可思议的是,1922年,东京府厅工艺馆的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上,齐白石作品卖出220银元的高价,这样的“天价”却没有发生在更加资深的吴昌硕身上。此后,齐白石的价格扶摇直上,声名鹊起。

对于这件事,吴昌硕选择了沉默。不仅他本人缄口不提,此后的文字资料,年表,传记中都难以查到只语片言的记录。但后来,他说过一句话“北方有人学我皮毛,竟成大名”,这句话几乎是直指齐白石。而齐白石也借石涛的一句诗“老夫也在皮毛类”,刻成印章来回应。

抛开两人的恩怨不谈,相比吴昌硕,齐白石的画的确更有民间色彩,更富于装饰性。画面结构也相对简单,细部的处理不够丰富,因而作品表面形式背后所蕴藉的内容就不如吴昌硕厚重。但,这一切都是基于传统时代的评价体系而言,如果换做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所流行的评价体系,齐白石的作品则更加鲜活,更加通俗,更加具有现代性。这也许是齐白石无意中顺应了他的时代。

为什么吴昌硕的作品卖不过齐白石 | 美术评论玉兰图轴 纸本,设色,纵174.8cm,横47.5cm

静止而成传奇

时代在向前,吴昌硕却保持静止。新文化运动将一切变成大白话,吴昌硕坚守着石鼓文。当别人都已经成为职业画家,他还在凭吊文人士大夫的理想。他的不能被人理解,也可想而知。在此后近百年的艺术市场中,吴昌硕的市场价格一直和他的艺术地位不符。这不是特殊个案,而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所造就的市场取向和传统艺术水准之间的自生性矛盾。

在今天这个越来越粗鄙的时代中,收藏市场上崇尚谈论的是尺幅,天价,明星拍品,升值空间,炒作者想要通过热门话题制造马太效应,投机者想要搭上顺风船捞一把清货,人们总是齐白石云云,张大千云云,而谁又真的读懂齐白石或张大千,遑论吴昌硕的文化内涵?

然而对缶老来说,这未必不是好事。吴昌硕七十成名,半生坎坷,坊间的名声对他也许并无什么作用。即便声名鹊起之时,也是住在吉庆里的弄堂房子里,并不贪念花园洋房。人们与他讨论篆刻刀法,他也没有更多的花头卖弄,说“我只晓得用力刻”。吴昌硕所在意的,不是当世之名,而是自己心中那个学古而化,复兴传统的信念。起码在他自己的艺术实践中,他坚持着这件事。

人不顺势也许不会成功,但一份内心的坚守,会成为一个纯净的传奇。所以即便不是被大部分人追捧,不在市场上创造天价,但总有人一直高度认可吴昌硕,将他的画放在心里,真诚地欢喜。即便那些粗头乱服看似糊涂乱抹的作品,“过二三年回来看,都会感到说不出的好。”

晚年号大聋的吴昌硕,声称耳聋,来客说话,一概不答言。但好笑的是,家人低声说到缶翁贪吃,他必声辩不认多吃。1927年,吴昌硕84岁。有人送他十包家乡的麻酥糖,子女们担心甜食对他身体不好,只给一包,剩余的藏起来。不料被他看到,半夜私自起床取食二包,梗在胃中,无法消化,遂至不起。他的故去,像是跟世界开了一个玩笑。

相关文章

  • 林风眠《紫藤双雀图》作品鉴赏[图文]
    林风眠《紫藤双雀图》作品鉴赏[图文]

    林风眠《紫藤双雀图》作品鉴赏尺寸:69.5×46cm.27.4×18.1in.约2.9平尺估价:RMB1500000.00-2200000.00元成交价:RMB2,300,000元题识:林风眠,一九七四年。钤印:林风眠印说明:画面以繁茂的紫藤为背景,营造出一种美好浪漫的气氛,其间,两只小鸟相依而立,仿佛喃喃私语。林风眠《紫藤双雀图》作品鉴赏(局部)林风眠《紫藤双...

    1827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感受深厚底蕴——人民艺术家云生华书法欣赏[图文]
    感受深厚底蕴——人民艺术家云生华书法欣赏[图文]

    人物简介:云生华(1941一)又名图 德力格尔,号黙人,大学文化,是内蒙古知名的蒙古族书法家、书法教育家、诗人等。退休前曾在内蒙古民族事务委员会任职。现为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艺群体书画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报》特聘书画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特邀书画家",新加坡神州书画院“高级荣誉顾问",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互联网联盟总监,内蒙书法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等。云生华...

    615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特别推荐艺术先锋人物:著名画家刘相文[图文]
    特别推荐艺术先锋人物:著名画家刘相文[图文]

    艺术简介刘相文,编审(正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装帧艺术委员会常委,中国包装技术协会包装装潢设计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广西分会会员,广西出版工作者协会装帧艺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广西包装技术协会包装装潢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曾在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历任美术系副主任,教研室主任。聘任为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导师,聘为论文答辩与硕士学位的评审委员。多次为广西民族大学本科...

    155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写意精神 ——牡丹画家赵海龙作品赏读[图文]
    写意精神 ——牡丹画家赵海龙作品赏读[图文]

    赵海龙叶松铖/文赵海龙是陕西咸阳的画家,我们相知相交两年有余,结下了很深的情谊。赵海龙是一个谦逊朴实的人,为人低调,不事张扬。早年曾授业于崔子范、刘文西等艺术大师,几十年来浸淫于牡丹创作,深研技艺,渐渐体味出精髓,其笔下牡丹,雍容大气,艳而不俗,神采灵动。牡丹是富贵之花,亦是国花,赵海龙的牡丹,以写意见长,他重在表现牡丹烂漫、明艳、华贵的特点,既是国花,即有大国之态。这个“态”被赵海龙很...

    328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追根朔源探镇平玉文化产业形成之根本 ——访镇平玉文化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甘海燕
    追根朔源探镇平玉文化产业形成之根本 ——访镇平玉文化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甘海燕

    甘海燕 文化工作者。南阳市玉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镇平县玉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十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华玉文化,广泛传播镇平玉产业,先后主笔成功申报:中 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镇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镇平玉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镇平玉雕工艺代表性传承人——仵海洲;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石佛寺珠宝玉雕有限公司;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实验区——镇平玉文化改革发展实验区;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

    911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传艺术之大美——著名画家任绘达(组图)
    传艺术之大美——著名画家任绘达(组图)

    【艺术简历】任绘达,职业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李可染青年画院画家,毕业于河南省轻工业学院,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师从贾又福,何家林,方向等老师,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其他展览,并在全国多种报刊、杂志及学术刊物上发表作品。以国画山水,油画风景见长,绘画功力、艺术造诣深厚。2018河南省第十七届中国画艺术展,作品《听崖图》获奖2019年万年浦江全国中国画写意作品展,作品《幽梦芳华...

    121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艺术赞助在中国兴起[图文]
    艺术赞助在中国兴起[图文]

    近日,在上海龙美术馆举行的画家汤哲明《景宋》大展开幕式上,刘益谦王薇夫妇说:十五年前就看好汤哲明,开始投资他的仿古绘画。而汤老师接过话筒就说:那不是投资,那是他们夫妇对青年画家的无偿赞助,甚至还把几千万买来的宋画毫不吝啬地借给汤老师带回家研习临摹。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刘益谦夫妇让我想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美第奇家族对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那种赞助,中国的新贵阶层也许就应该这样复兴起来。早在文艺复兴时期...

    507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刘双舟谈艺术品网络拍卖的发展趋势[图文]
    刘双舟谈艺术品网络拍卖的发展趋势[图文]

    今年艺术电商被炒得很火,然而它适不适合互联网生态?能不能走远?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其实一直在困扰着许多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日前,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刘双舟教授做客“中经微课堂”(公众号:ceweclass)谈了他对目前艺术品网络拍卖的一些看法。刘双舟指出,2014年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总额是2137亿元,相比较2013年来讲增长了6.6%,其中网络交易额是45亿,占整个市场份额的2...

    419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拥有善本书就像坐拥繁华路段地产一样[图文]
    拥有善本书就像坐拥繁华路段地产一样[图文]

    古籍拍卖行是一个呼风唤雨、出传奇故事的地方。有人生的传奇故事美国有位著名的人物说过一句话,要想成名,就买几部好书就行了。说这话的人就是杭廷顿。如今要去美国加州洛杉矶度假休闲一游,有一座名闻遐尔的图书馆是游览必去之地,即杭廷顿图书馆,位于极为漂亮和高档的帕萨迪纳市,是当地最为著名的文化景观。对于这位曾经的美国西部铁路大王来说,美国的铁路早已被发达的高速公路网和航空线路所取代,今天没有人会关注美国...

    1144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十四探—白石与外国人的交往心态[图文]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十四探—白石与外国人的交往心态[图文]

    齐白石的艺术声誉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在他九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真正得以被外国人所认识、钦佩、追捧却是在他六十岁的1922年以后,也就是说这一年随着陈师曾将他的画带到日本展览而开始的。我们根据齐白石的记述知道,齐白石的画能到日本展览也是个偶然的机会,并非出于主观的设计。当时只是日本的两位著名画家,荒木十亩和渡边晨亩,来信邀陈师曾带着作品,参加东京府厅工艺馆的中日联合会画展览会。这时的日本人并...

    697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书画鉴定 科学还是艺术?[图文]
    书画鉴定 科学还是艺术?[图文]

    书画鉴定,科学还是艺术?西班牙《阿贝赛报》曾有一篇报道,题为《艺术品鉴定:一项并不精确的科学》。内以伦勃朗绘画鉴定为例,“1913 年,世人普遍认为伦勃朗一生共创作了988 幅画作”,十年后被删减至613 幅;2010 年10月,“此时被认为是伦勃朗真迹作品数量是240 幅”;2014 年经过对伦勃朗画作完整地审核,现存伦勃朗之作真迹数量为340 幅。这一案例导致了“这是一项并不十分精确的科学...

    1071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温刚——甲骨文世界里的斑驳流年[图文]
    温刚——甲骨文世界里的斑驳流年[图文]

    【艺术简历】温刚,字若谷,1958年生于黑龙江省鹤岗市,1984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理事、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书法院研究员。鹤岗市书画院院长。书法作品入展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第五、六、七、九届书法篆刻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展,全国第四届中青展,全国第一、二、三届正书展,全国第三、四...

    158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名家风采: 艺术家黄桢祥[图文]
    名家风采: 艺术家黄桢祥[图文]

    艺术简历:黄桢祥(1972.2~ )笔名无极,大祥,别署妙心斋,无极楼主人。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师承岭南画派巨擘伍嘉陵先生。广东顺德龙江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委员、中原书画院高级书画师等。擅长书画、精篆刻诗文。尤喜画竹、虾以及山水花鸟。九十年代初,其书画作品多流于海内外。曾移居海南,自署海南先生、海先生。书画别具一格,笔力遒劲,气韵豪逸。作品和传略入编《中国书法选集》、《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集》、...

    801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艺术展热了 艺术评论却为何刷不出存在感[图文]
    艺术展热了 艺术评论却为何刷不出存在感[图文]

    如今的艺术生态缠绕着太多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艺术界本身对作品去芜存菁的运作机制有时运转不灵。知性与批判性的艺术探讨常常因为某些艺术家、画廊、艺术机构的利益渗透而被边缘化。与此同时,艺术圈里很多时候对于艺术作品的评论,或限于浅层的介绍性文字,或杜撰一套谁也看不懂的话语“阐释”体系,更多的是关于作品是什么,或者可能是什么。在学界看来,艺术评论应该是伴随艺术创作发展的,甚至推动、导引艺术创作的发展。艺...

    105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国家级文物频频被撞为哪般?
    国家级文物频频被撞为哪般?

    图片来源:网络中国文物网讯 (编辑 王菲)近日,一则《女司机撞坏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大门 赔偿4万余元》的新闻跃入公众视野。来自《北京晨报》的消息称,事件的起因要追溯至2011年7月20日,女司机魏某驾车将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大门鼓石、门枕石、门框等撞损,造成门口部分门轴折断。本次事故中损坏的物品属段祺瑞执政府旧址,是国家级文物,目前被中国人民大学老校区占用,人大清史研究所在内办公。管理方中国人民大学...

    1189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