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莲,广东顺德人。现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佛山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在北京、佛山、中山、顺德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不少作品在国内、国际美术大展中入选或获奖,并为海内外美术馆、政府机构、个人收藏家所收藏。出版有《陈玉莲画集》、《中国精品·陈玉莲田园水乡画集》、《彩墨世界·陈玉莲田园水乡作品精选》。
陈玉莲《一湾烟水半滩船》
陈玉莲:展现岭南的原生态之美
李人毅
还是我在《美术》杂志工作期间,2007年3月号编发了陈玉莲的一个专题,并撰文加以介绍。2013年底,她的新作品集要出版时邀我写了一篇序文,并且在2014年冬,还在顺德看了她的画展,欣赏了如《芦花深处》、《卧听溪》、《密林岛声喧》等画的原作,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采撷田园风情展现生活笑容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秀美的南方田园景色,这是使人陶醉的天籁画境:在浓荫遮掩的农舍前那静静的河水里,有充满生活气息的《门泊万里船》;田地里立着用稻草搭成的护棚,嫩绿色的芭蕉树苗破棚而出,展现出一片生机,是画家笔下的《冬苗》;高高竹丛前的农家小院,炊烟袅袅,小楼下有一个喧闹的所在,这就是仔鸡的大家园,与鸡舍外的丰收稻谷都溶入了《竹林晚唱》中;远处有一条小溪流来,穿过爬着植物的跨溪竹篱笆,那近处高大的梧桐和远方碧绿的芭蕉都陶醉在《绿荫清溪》的歌唱里;一条石径从远方伸展而来,路旁是精心栽培的时令蔬菜,这便是一座穿越水塘的土堤,那泊在水中的船和无风也摇曳的修竹在静候着什么呢?这就是画家带给我们的画境——《晓径无行客》。所有这一切,都是生活在微笑,是田园的美景。而这些都是青年女画家陈玉莲创作的表现当今农村和谐生态的画作的一部分。
陈玉莲《钟声》
陈玉莲是广东顺德人,是佛山画院特聘画家。她的作品虽有师承却呈独见,善于捕捉生活情节,用很多细节来组成一幅画的主题。她用女性的细腻来观察生活,使一草一木,一石一景都为主题服务,成为亲近采撷田园风情,挽住和展现生活笑容的田园女画家。
在当今中国走上丹青之路的人越来越多,为此,选择路怎么走就格外重要了。陈玉莲选择了田园,选择了到田园中去写生,并由此深入生活不断进行创作的路。
深入生活进行的创作之路,造就了古往今来的许多大艺术家,每位有成就的艺术家都以崇高的审美取向,记录了生活中的真善美。陈玉莲把艺术触角伸向田园,用作品传达出田园美的特质,这就是田园的秀丽与和谐。并以此形成了她作品的风格。
陈玉莲《半江桥记》
生活中的陈玉莲总是面带着微笑,她的笑容来自她对生活的热爱,进而生发出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更可贵的是,陈玉莲把微笑固化在了作品中,展现出生活的笑容。之所以选择展现笑容,是因为作者在追求着积极的精神力量,营造昂扬的人生氛围。
同样,我们所经历的生活,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艺术作品总是要通过艺术家的采撷,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形成文化结晶,给人以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文化享受。这是一个有责任感艺术家的崇高追求。就是这种追求,使陈玉莲在走田园的艺术实践中,成为一个用艰辛和汗水为社会创作秀美的精神产品的女画家。
陈玉莲《卧清溪》
二、在对景写生中练就架驳宏大场面的能力
陈玉莲的作品,均是对景写生而成。写生,对于画家来说是极其辛苦的,有时一幅画作要连续画4到6天才能完成。试想,坐在田间农舍,日复一日的工作,还要面对风吹、日晒、雨打和蚊虫叮咬等多种考验,如在创作《芦花深处》一画中,就遇到了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雨,不仅打湿了画面,还将画中的颜色冲到了泥土里,红绿相间浸染了大地,画家付出的辛苦可想而知。正是这些刻进画家记忆深处的经历,才有了这样一批呼吸着、接着地气,富有地域特征的画作。
陈玉莲《筷子路》
在写生中,她能把别人觉得驳杂繁乱的场景归纳梳理得层次分明,使画面充满视觉美。如《忽有微凉何处雨》,古宅、小院、水池、篱笆、主宅、仓房近景中的鸡、鸭、鹅、狗和牵牛下田的老人,以及远景的屋顶芭蕉都笼罩在风雨过后的雾霭之中,被架构得井井有条,使人仿佛置身其中。这就是提炼取舍的功夫,更是其驾驭宏大场面的能力。
画家的作品充溢着原生态之美,将源自生活的素材转换成造型语言,笔墨技法是至关重要的。这种精准的线构成了画魂的经纬,也构成了画家丹青诉求的主要方式,而愈到近期,画家对线的运用愈加熟练。在2012年创作的《卧听溪》、《密林岛声喧》等作品中,通篇都是以线来营造,幻化了普通的田园小景。画家将自然之境表现得诗意盎然,把生活转化为艺术的最高境地。
陈玉莲《香远益清》
画家从事创作三十年来,一直是从写生中递进的,每一阶段她都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开始是注重色彩的变化,接着是注重构图的研修,近年则着重在作品意境上下功夫,而这一切都是在写生中进行的。她没有上过专科学校,她的创作就是在写生中一步步前行的,亲和自然,造化为师对她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多年的践行,课堂在田间,悟性来自天籁。
三、用禅意诗情来开启意境的大门
从而让作品走向画中有诗的审美空间,这正是陈玉莲的学术追求。
品读陈玉莲的作品,会感到作品中散发出的浓郁禅意。画家把难以言说的意境,变为具像的阐释,使作品更加生动而深刻。这在陈玉莲作品之中,可说信手拈来。在《花迷野渡榕荫扁舟》中,画家以含蓄的笔调,将虚与实的辩证关系用于作品整体的架构上,让静泊气息走进了读者的心灵深处;《扬挑花》,一只枯笔重墨长须的昆虫,寻觅在如缦纱般的一树盛开的胡桃花上,给人繁华如过眼烟云之感,油然产生对瞬间与永恒的断想。当清风明月,旷野田畴走进陈玉莲笔下时,已然成为她用心感悟的一种道场,可以看出画家是带着哲思去观察生活,以辩证统一的方法来表现生活,用禅意诗情来开启意境的大门。当我们在说画家具有天分和灵性时,更应看到其禅意的表达已成为画家创作中的一种文化追求。
李人毅近照
李人毅艺术简历
李人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1948年生于黑龙江省海伦县海北镇。堂号为:海北草堂、阁上塬、岫安居等。
1964年开始发表作品,1969年入伍,1985年至1988年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1989年调入沈阳军区文艺创作室任专职画家、作家。2002年起任《美术》杂志主编助理、编委,现任《人民美术网》总编。
多年来坚持美术理论研究,参与和报道了许多全国重大美术理论研讨活动,尤其关注发展中画家和当代画坛大势,著述颇丰。
出版著作二十余部,代表作有《平型关大捷》、《国难来袭——九一八延续的记忆》、《打回老家去——原东北军111师纪实》《勿忘九一八画传》(与李东红合作)《中国当代画家研究•花鸟卷》《写意牡丹技法全解》《小榄风情》等,其中《一个男人的远村》获97’东北文学奖。
1989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新四军人物画展”、2009年在长沙举办“开国大典人物画展”、2011年在深圳举办“李人毅辛亥人物画展”,中国画《邓子恢》、《谭震林》、《吴竭诚》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陈玉莲《和鸣》
当我们再转到画家作品的技巧层面来研读时,就会发现画家能够熟练地运用点、线、面构成几何形态,以及用墨、彩、水来表现画面的冷与暖,动与静和疏与密,把意笔和工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作品达到诗化境地,如《新翠林幽》、《古劳荷影》、《一弯烟水半滩船》、《炊烟夕阳》等作品,作者都能使具像细密的景致做出淡雅清新的表述,精细处逼真,氤氲间虚无,这种对画面节律的掌控,即像京剧中的行板鼓点,又如诗作中的平仄律韵,更让读者从画中读出诗词的节奏,乐曲的旋律来。
陈玉莲《祥云》
另外,作者用勾皴擦染等多种技法,使画面达到了三维空间的效果,尤其对老墙的刻画,苔藓中透出的湿气充溢着岁月的肌理,直逼油画表现效果。如《筷子路老店》、《雨露百年墙》、《钟声》等作品,而《谁家春燕啄春泥》等作品中对块面色彩的概括更有意笔写真的高度。
最难得的是,在《树官鸟声喧》等一批新作中,作者以老竹为主要表现的系列画作中,多采用了平面构成的表现方法,这或许开启了画家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为此,我们更期待陈玉莲有更多的新作面世,让我们品味画作透出的哲思禅意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此文前半部分发表于《美术》杂志2007年3月号,后半部分发表于2014年天津杨柳青画社《彩墨世界·陈玉莲田园山水作品精选》及《中国书画家报》)
《中国画家研究》这套丛书,既是研究画家的理论文集,又是图文并茂的画集,分人物卷、花鸟卷、山水卷、综合卷、纪实卷等。在这些研究文章中,作者以宏观到微观的视角切入研究对象,既有对画家群体的考察,还有对当前画坛走势的关注,以及对全国性各类美术活动的报道等。丛书以中国画入题,涵括了油画、版画、雕塑、水粉画、水彩画,以及工艺美术和书法等,每篇文稿都配有多幅精美的图片,令人赏心悦目。
《中国画家研究·山水卷》是本套丛书的第二卷。
由于本书形式别开生面,呈现理论研究和作品欣赏相统一的阅读模式,自《中国画家研究·花鸟卷》先行出版后,受到了读者和业内人士的广泛欢迎。这套丛书将陆续出版。
本书的作者,是集作家与画家于一身的文化学者李人毅。他除了进行文学、美术的创作外,多年来致力于美术理论研讨和画家研究工作。新世纪之初,曾受聘于《美术》杂志,在此工作多年,策划、报道了许多全国性的大型美术理论研讨会,发表了许多学术观点鲜明的论文。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地对当代画家进行专题研讨,尤其关注中靑年画家的成长,写出了大量的研究文章,在国内各种媒体上广为刊发与转载。
本册为山水卷,收录了三十余篇评论文章,画家排列以年庚为序。本书有对黄宾虹的专题研究论文,有对老画家孙恩同、于志学、谢欣、周韶华、梁世雄的学术解析,还有对牟成、姚伯齐、张松、朱道平、王慧智、吕德品、张辉、王福增的技法的探究和梳理,更有对刘思东、周鼎、孔凡智、杨阳、李传新等画家作品的赏评。文中不见某些冗长的赘语和套话,行文清晰明了,评价客观中肯,富有哲思境意。而对邱汉桥、许自敬、丁杰、张英才、陈玉莲、王有民、胡刚、匡伟光、陈迎平、黄仕强等人生状态和艺术成长关系的研讨,更充满了一个美术理论家对发展中画家的人文关怀。其中,也有对象王中才那样由作家转身到画家的个案研究,体现了作者研究对象的多样性。
在文中,作者还注重对画家技法的研究,从笔墨规律上归纳整理出画家实践成果,并上升到学术层面来认识,无论对画家和书画爱好者都有着启迪性意义。
《中国画家研究》的文章清新隽永,具有散文风格,使原本刻板说教的评论文章,成为了娓娓道来的,喻情传道的丹青美文。加之与艺术家风格多样的作品相得益彰的编辑整合,使读者在了解画家经历,欣赏画家作品,研讨画作技艺的同时,进行美育熏陶,不失为一套别开生面的美术理论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