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黄专现象与诔文式纪念模式的盛行

时间 : 03-22 投稿人 : 琛亮 点击 :

文/闻松

中国现当代艺术研究者,批评家、策展人、广州美院黄专教授于4月13日辞世,两日内引发微信朋友圈刷屏,几篇不同的帖子阅读率累计几达10万之众。在近期的艺术圈内逝世的人中阅读量与转发率堪称巨大,这是自媒体广泛、快捷的传播力量而使然。然而,诔文式纪念模式的问题多多,引起了我的反思。

对黄专逝世进行大规模刷屏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呢?我们该反思的是一以贯之的诔文式表彰词语的再一次盛行,几乎成了消费名人与谄媚逝者的一种不良现象。近几年,大凡有艺术圈内知名人士去世,都会引起艺术圈内人士装模做样的怀念、不切实际的赞誉与爱心爆棚的刷屏。也不管对其艺术成就或学术思想是否真正了解。甚至不吝用“大师、巨匠、大家、最。。。。。。”等赞词,并打着“逝者为大”的幌子要求舆论的一边倒,竟然成了不能被质疑的另类道德正确的范本。一些不明就里的媒体往往也在其中推波助澜,结果看到稍微有点知名度而去世的几乎都说成了大师。这种把颂扬逝者的诔文当做学术评定的做法非常不客观,貌似颂扬逝者,其实反而是对逝者的不尊重。而黄专本人早在2000年就清醒地指出“国内很多著名批评家其实是表扬家”,并且自谦说他自己不是批评家。

然而,估计绝大多数阅读和转发文章的人中,真正了解黄专学术思想并阅读过他的专著、论文几乎不到十分之一。许多的人连黄专究竟是干什么的,做过哪些工作,他的学术思想是怎么样的等等都几乎一无所知。刷屏某种程度上真可谓是盲目的爱心爆棚。其中知名者如中央美院教师王华祥,他连黄专的一篇论文也没看过,也就是几乎不了解黄专任何的学术历程与思想,就借机大发感怀,也是令人醉了。从另一个角度看,说明了关心、悼念的人群中从众性与盲目性较强。究竟是学术崇高的扩散效应还是艺术批评的魅力所致,就不得而知了。

我与黄专只见过一面,是在2015年浙江大学沈语冰老师主持的一次研讨会上。与之不熟悉,没打过交道。但我比较认真地读过黄专的相关著作,包括他一些关于现当代艺术的其他论文。我觉得他应该是有学术理想和情怀的人,文字功力不错,文章的思想性较强。很显然,黄专文章不同于吕澎和鲁虹等人学术快餐式的论著,至少还有些理想主义。比起其他如皮道坚等被称为“坐台批评家”的人来说,黄专还算洁身自好,未曾大规模介入所谓的“坐台批评”。但是,我看到他论文中的很多观点,不敢苟同,我开始怀疑他的判断力了。后来又居然看到他为王广义、张晓刚等艺术家写文章粉饰,为王广义站台和背书,编著了《视觉政治学:另一个王广义》。王广义这种拷贝自西方波普艺术的“仿作”,在语言上毫无独创性,语义上挪用了一些诸如中国文革时期大批判之类的符号,居然被其赞为“视觉政治学”,不禁令人大跌眼镜。除了王广义,黄专对张晓刚、张培力等人也是极尽赞美之能事,不惜丢掉研究者的客观性原则,为他们进行学术阐述和颂扬。于是我对他的学术操守也产生了质疑。我认为真正有判断力的批评家绝不会如此毫无学术原则。

自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湖北彭德、皮道坚、黄专、祝斌、鲁虹等批评家在当代艺术界的活跃,也带动了湖北籍艺术家在全国知名度的扩散。但这种扩散的同时也带来了艺术创作的虚妄和肤浅。像1990年代所谓的“湖北波普群体”中的王广义、魏光庆、李邦耀、杨国辛、任戬、方少华等人,若从学术意义上探究,是非常可疑的。湖北波普群体的突然“兴起”原本是袭自欧美波普艺术,毫无艺术创新的征兆,除了挪用一些诸如文革大批判及民间木刻年画等传统图式之外,从语言与观念上没有任何独创性,在国内也没有任何与之相关的社会学与风格学背景。由此而扩散的所谓“中国式波普艺术”在艺术圈爆发式的出现,主要还得益于皮道坚、吕澎、鲁虹、黄专等一些评论家的伪饰命名和理论附会。最典型的是皮道坚所说“‘湖北波普’从过去历史文化中引用图式,或将流行的大众消费品转换成艺术的做法,无疑具有深刻的文化和社会含义”。但是,他们的说辞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艺术的生发不是图式的简单混合与杂糅,而是在图式创造、文化背景、社会情景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连带关系。而在1990年代初的中国根本就缺乏西方发达国家那种消费社会兴起后的社会学基础,也欠缺波普图式的原创性意义。波普艺术风格的便利性描摹滋生了懒人的不劳而获与庸人的模仿因袭。

再从表现内容和艺术观念上看,“湖北波普”无非是古今中外一些图式的杂糅与拼贴,如民间木刻、古代山水画、文革图式、日用器皿、战斗机、富士胶卷等,严重缺失艺术原创性,僵硬、简单、戏虐化甚至幼稚化等倾向非常普遍。简言之,湖北波普艺术与1980年代国内兴起的现代艺术思潮一样,是对西方现当代艺术的生吞活剥式的抄袭与借鉴,而“湖北波普群体”更是停留在挪用与简单模仿的层面。它被堂而皇之地被作为国内1990年代的前卫艺术的代表之一,列入多种艺术史书,近乎于学术笑话。又恰如学术疤痕,在嘲笑着世人的荒诞不经和逢迎者的指鹿为马。近年来,以“湖北波普”为代表的“中国式波普艺术”更被一些资本炒作成拍卖场的高价作品。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个彻头彻尾被人为打造的“艺术现象”,堪为学术败笔。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会被纠错。

再拿实验水墨来说,周韶华、聂干因、刘子建、刘一原、郑强、朱振庚、黑鬼(吴国全)等湖北籍画家的异军突起与湖北籍批评家也密切相关。但实际上,除了客居湖北的朱振庚有较强的风格和独创性外,周韶华、聂干因、刘一原等作品的表面化与空洞性,刘子健、吴国全、郑强等人作品的概念化与模式化等,其实很难代表国内一流的实验水墨。而这些艺术家在全国的声名鹊起,与湖北籍批评家的强力推介紧密相连。包括黄专在内的湖北籍批评家在学术上的误判和姻缘关系的推崇等均脱不了干系。学者与批评家是社会的良心所在,必须遵循学术中立原则,而在这一点上,湖北籍艺术批评家尤其是皮道坚、鲁虹、黄专等人不但未能做到中立,还参与打造学术现象(也是中国特色了)和推波助澜,涉嫌学术洗白,如借他们占据的学术资源为其同籍艺术家鼓噪、阐释和策展等。所有这些虽可归为社会发展中的不正常现象,然而,至少在学术上是值得质疑的。同时这种反常的人为打造艺术流派的行为,无形之中增添了很多学术错误。特别是现在这些艺术家及理论研究者都占据着国内各个较好的学术平台,鲁虹、皮道坚、黄专等人更是以多种文本的方式得以保留了这段注定将是尴尬的历史,未来的学术重构、纠错或重新论定将更加困难重重。

再有,关于黄专作为“范帮”弟子及“贡派”神话的历程也是足以令人慨叹的。黄专、杨晓彦、严善錞、邵宏等四人曾被成为“范帮”(范景中)弟子。说实话,除了在他们的言谈中偶然冒出几句贡布里希情境逻辑之类的话语,基本上没看出他们通过研究贡布里希从而获得学术的巨大突破和显著提升,原因当然有很多。然而现在我们知道,贡布里希绝非西方艺术研究中的大家或一流学者,只是因为范景中的个人偏爱而译介较早。补充一句,范景中是国内声誉较隆的一个艺术史学者,传说很有学问,但是因其“述而不作”,他仅有的两三本专著中基本看不出有什么与之名声相匹配的水准。因为范景中对贡布里希的强烈推崇,而与之结缘。贡氏甚至为范准备了一个博士名额为其赴英就读开绿灯。只是因为范氏后来得了睾丸癌而把名额让给了跟随范修学的曹意强,曹的博士论文竟然就是写其导师哈斯克尔著作的综述(后来在国内出版)。博士论文选题自己的导师违背了学术中立原则,曹更因李岚清副总理的推荐信而回到中国美院受到重用及直升副教授之职。这种种因缘际会不仅不是美谈,而是透着荒诞,也嘲笑着世人和学者的功利。

其次,国内仅有的对贡氏著作的多本译作及访谈外,基本没有其他值得关注的亮点。随着更多欧美学者的著作被译介,“贡氏神话”逐渐破灭。还有,范景中除了捣鼓一些人翻译贡布里希著作外,他本人的外语一般。曾有国内学者指出范氏译本的贡布里希著作有多处明显错误。范氏对贡氏的了解基本上属于二把刀式的浅显认知,何来余力指导这四人?最明显的是,“范帮学术神话”的破产集中爆发于范氏门下弟子的多种学术剽窃事件。范景中的两位博士弟子吕澎、邵宏两人前些年被相继揭露出学术剽窃的丑闻。范氏作为全国声誉甚高的美术史学者对其弟子丑闻不置一词,相反在被揭露出剽窃的“邵宏著作”前言,赫然便有范氏大赞邵宏的令人反胃的推荐语。像这种公然在全国性舆论面前为其弟子护犊子的行为在艺术圈也属罕见。由于范的力挺,邵宏不但丝毫未被追究,未受任何影响,除了继续做他的广州美院教授外,还于前两年被中国美院聘为博士生导师,与范景中合带博士生,沦为学术界丑闻,美术界的著名劣迹。

大约一年多前吧,黄专在微博爆出赞助商毁约之事,指责一赞助商出尔反尔未能守约支持他主持的OCAT艺术中心的当代艺术研究。我当时就指出此举太矫情,过于悲情化。我认为,国内艺术界不谋求建立公正和独立的学术研究及赞助机制,总想依赖人情社会下热心人偶然性的无偿资助,不免会走入误区。即便学人存有理想主义情怀,但这种方式难免类同于缘木求鱼。艺术圈内人士与其爱心大奉送,不如沉心做一些切实的工作。

黄专也从未像有些媒体所说“一直工作在官方视野之外”。他身为广州美院教授,从事他的美术史教学和研究工作,本来就是他份内之事。他利用业余时间策划展览、写软文给相关艺术家进行学术洗白,介入艺术圈以赢利,周旋于学院、江湖之间,竟然没有任何违和感。本来这种通吃学院、体制及江湖诸方资源的事,吕澎、鲁虹、皮道坚(加上黄专竟然有三个湖北人)等人常干,不过是心照不宣罢了。然而,像黄专这样被誉为“纯粹”、“严肃的并具有深度思想”、“真正具有学院精神”“代表了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良知”。。。。。。的学者也竟然如此,多少还是令人意外的吧?当然,诔文和师友们的眼泪从来都是不可信的。没有实事求是,师友们的夸赞和抹眼泪就成了赤裸裸的表演。中国式的虚伪从中可见一斑。

一个传统领域的学者倘若没有当代学术思想,对他研究的领域关系不大。但是,如果一个现当代艺术研究者与艺术批评家缺失思想史的支撑和更广阔背景下的人文关怀,以至于丧失了真正独立的立场、自由的精神的话,将不可能在其论著中看到真正思想的亮点和理性光芒,也必将缺失思想史的支撑而显得孱弱无比。对于极其强调思想史意义的黄专来说,我想这一点还是不可或缺的。

一个学者及艺术批评家被人纪念的缘由是什么?是其学识、人脉还是其混江湖的能力?毫无疑问,应该是其深刻的思想、广沛的知识见解、过人的学术成就、独立的艺术判断力及令人敬佩的人格魅力等。可是黄专先生仅就其一本独立专著,及两三本合著、数篇论文等就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和转发,引发刷屏,难道他的文章一字千金,还是他的理论真有与众不同之处?如若不是,这种盲从式赞好是不是意味着这个社会哪里出问题了呢?事实上,黄专最多算作是国内一名书斋式现当代艺术研究者和策展人。他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水平并未有令人侧目的高度,从他推崇的艺术家及策划的展览上,不乏为艺术大腕站台,为商业炒作鼓吹,因此,他的艺术判断力是令人质疑的。绝大多数转发与扩散者从未看过黄专的专著、论文,甚至连他干过什么也不甚了了,纯粹就是基于微信扩散综合症。在一个缺失学术大家及思想家的年代,对黄先生的无限拔高和盲目赞誉无异于让他不堪重负,在九泉之下也将令其不安。

毋庸置疑,中国第一流的思想者和批评家一定是被庸众蘸着人血馒头吃的。然而,像黄专这样无害、平智、少识而周旋于学院与江湖的学者反而被盲目“祭奠”,恰恰说明了中国人文环境的混乱及艺术判断的错失。事实上,对一个学者而言,对他的学术进行求真为实的探讨及恰如其分的评述,正是对他的礼敬。相反,既然黄专“视学术如生命”,那么任何夸大事实的吹捧和诔文式的赞誉其实是对他的侮辱。常言道:盖棺定论,也即是此意。以庸众式的朴素思维来考量学术的高下和人格的评述,简直不足以说,也毫无意义。人性需要终极关怀,学术理当持续质疑。尤其在当下这样较为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每个学者和艺术家都有理由在更为广阔背景下接受来自学术的质询和人格的观照,才能更好地彰显他的价值所在。

最后,引用独立批评家程美信的一段话,以作共勉:作为一名当代中国人,临终豪言“没有恐惧和遗憾”,这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勇气?我们这三代人,摧毁祖先遗物,戕伤同辈良知,毒害后代环境。即便未曾直接参与,哪一点不跟我们的平庸与麻木存在息息相关?谁也别想像纯洁天使一般飘然而去。

作者简介:

闻松,江苏省扬州市人。艺术家、美术理论家。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当代艺术家、艺术评论家、策展人和版画家。大学教员。多家现当代艺术期刊特约撰稿人,《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周刊专栏评论家。《画刊》、《中国美术馆馆刊》、《京华时报艺术周刊》、《华商报艺术周刊》、《成都商报艺术周刊》等多家杂志、报刊特约艺术评论人。

相关文章

  • 昂贵的贾科梅蒂 “瘦削”的作品[图文]
    昂贵的贾科梅蒂 “瘦削”的作品[图文]

    《大话西游》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你看那个人,好像一条狗。”每一个字都充满着嘲讽,透出鄙夷,但是贾科梅蒂跟朋友介绍作品《狗》的时候,却毫不犹豫的用来形容自己,“这就是我,有一天我看见自己走在街上,正和这狗一模一样。”这是一条老狗,佝偻着背,低着头东闻西嗅,它看起来长长瘦瘦的,仿佛只剩一副骨架,外面耷拉着皮毛。再细细感受,便是一阵强大的孤独感。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和艺术家之一,阿尔贝托·贾科...

    773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冯友兰先生的书画缘[图文]
    冯友兰先生的书画缘[图文]

    书法 冯友兰冯友兰(1895-1990),河南省唐河县人,是著名的哲学家。他不以书法著称,但传世的“三松堂”自题匾额及“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联等笔迹,苍茫奇古,也颇有可观。本文不涉及他关于艺术的理论论述,而仅仅写录一些他与书画家、书画相关的事件。虽然非关重要,不过作为了解一位哲学家的生活侧面,或者以助谈资,也不为无益。冯友兰的祖父冯玉文考过秀才,不过与地方官闹了些矛盾,未被录取。...

    987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品味中国诗词文化盛宴——代雨东《咏春十一阕》赏析[图文]
    品味中国诗词文化盛宴——代雨东《咏春十一阕》赏析[图文]

    最近品读了《咏春十一阙》,作者是当代诗人代雨东。之前对代雨东了解不多,读完《咏春十一阙》却觉得相见恨晚!《咏春十一阙》可谓文学界少见的一股清流,全文清新自然,毫不做作。作者好像不是刻意写作,只是在驻足欣赏春景时听到了春天万物的低语,便顺手顺心写了下来;作者代表春天的花鸟树木发声,等候千山万水回应。读代雨东的《咏春十一阙》,是一种享受。读《洞仙歌重游梅河口》时,我们能从“看知音、喜尔满面春风,相拥...

    196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文物要合理利用绝非充分利用[图文]
    文物要合理利用绝非充分利用[图文]

    拱辰楼烧毁前后国家文物局提供本报北京1月7日电(记者李韵)7日,国家文物局就云南大理巍山拱辰楼火灾情况向媒体进行通报。1月3日凌晨2时49分,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拱辰楼发生火灾。经调查,拱辰楼建筑城台上的木构建筑基本烧毁,受损面积为765.62平方米,其中一层456.08平方米,二层309.54平方米。根据现场熔痕鉴定,火灾起火点为拱辰楼东南角夹层上方,直接原因是电气线路一次短路所致。拱辰楼“...

    1454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翰墨丹青:浅谈孙文章的工笔花鸟画[图文]
    翰墨丹青:浅谈孙文章的工笔花鸟画[图文]

    【艺术简历】孙文章,现居北京。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北京重彩画会会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中国画院访问学者。斯洛伐克文化大使,中央电视台世界华人频道《中华佛缘》栏目顾问,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名誉副院长。中国能源集团联盟书画院顾问。其作品主要以花鸟为题材,“观察自然之态,刻画万物之美”,在多年的艺术创作中形成了...

    1349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孟云飞:高校校名书法赏析之——厦门大学[图文]
    孟云飞:高校校名书法赏析之——厦门大学[图文]

    一、校史沿革2006年1月17日,由厦门市委宣传部、厦门市委文明办、大学教授、民俗专家组成的评审组,投票评选“厦门十大城市名片”,陈嘉庚和厦门大学榜上有名。厦门大学是美丽的。这是一座和共产党同龄,由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全国第一所侨办大学。虽在1940年受时局影响,一度出现学校更名风波,然而,在厦门大学校友等方面的努力下,从1921年4月6日建校到现在,校址和校名从未变更...

    1357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大英博物馆:我们这样保存与修复[图文]
    大英博物馆:我们这样保存与修复[图文]

    大英博物馆中的《女史箴图》修复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现藏于大英博物馆,两位来自大英博物馆的修复员介绍了他们“如何照管此画”。高分辨率的数码副本复制品可供人长时间欣赏2014年,《女史箴图》在一个特意做的展柜中,以最好的面貌重新在大英博物馆展出。《女史箴图》于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在此之前,该画被一些鉴赏家私人收藏,而自此以后,它进入公共领域,名声与日俱增。我主要介绍《女史箴图...

    150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中国艺术人物专题报道-----翁火枝[图文]
    中国艺术人物专题报道-----翁火枝[图文]

    翁火枝又名赐凤,字鈖圃,1951年生,安溪县人,毕业于福师大美术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院士,国家一级美术师,福建省知名美术教育家,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泉州市师德模范、先进教育工作者、高中校际教研活动先进个人,泉州市美术家协会原常务理事,安溪县首届中小学荣誉名师、第三届敬业奉献模范、第九、十届政协委员。现为安溪沼涛中学返聘高级教师,安溪陈利职...

    1831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淡定的深秀[图文]
    淡定的深秀[图文]

    卢俊(上海)书法书家写字,贵在感觉。读吴缶翁的字,觉风挟雷霆,摧枯拉朽,痛快淋漓;读王福庵的字,觉老衲入定,了无烟火,静气宁人;读卢俊的字,感其深秀其里,淡定从容,激情蕴含于细腻。书法其实就是个人品格修养的综合表现。每个书家的书写应该是有感觉的,或曰有情而发,书以抒情,没有感觉的书写无异于小学生的抄书功课。书家的感觉各不相同,这是各人不同的生活经历与书写环境所致,一定要讲清楚并不容易。比如王...

    1304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创作无能让艺术家沦为商人[图文]
    创作无能让艺术家沦为商人[图文]

    自从资本介入艺术以来,对艺术家与艺术作品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以至艺术家普遍被市场所左右,甚至许多颇有才华的艺术家也未能幸免,无论是衣着打扮还是言谈举止,都无不透露着商人气息,而不见其艺术品位,社会中曾流传一句话:艺术家都在谈钱,商人都在谈艺术。很形象地概括了当下这类现象,即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商人化。商业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任何人类活动都不能逃离广义的市场范围,艺术当然不在例外。从宏观意义上讲,当...

    420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藏在文物之中的“江南故事”[图文]
    藏在文物之中的“江南故事”[图文]

    在国人心中,“江南”是烟柳画桥、杏花春雨,是梅雨绿潭、钓台春昼,意味着悠久、秀润、精致、富庶等诸多美好。然而,“江南”仅仅是诗意的代名词吗?作为文化传承重要实证的文物里藏着答案。上海博物馆正在举办的“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以艺术讲文化,尝试用197件(组)文物呈现一个鲜活、多面的江南:文秀里饱含智慧和勇气,规范中追求自由和不羁,温雅又极富责任和气节,传统也足够开放和包容。从文物讲述的这个...

    1652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欧美大藏家集中出售 香港春拍古董市场释放回暖信号[图文]
    欧美大藏家集中出售 香港春拍古董市场释放回暖信号[图文]

    古董历来是香港艺术品市场的强项,但近几年艺术品市场调整中,古董市场也出现了下滑波动。今年春拍中,香港苏富比乘机一举推出8个古董专场,最终收获了5.6亿港元,占春拍总成交额近一半,基本反映了当下市场重回稳健状态。秘藏50年天价瓷器现身回顾以往的古董拍卖市场,成交过亿元拍品多数出现在欧美和中国香港地区拍卖会上,比如2005年在伦敦佳士得以2.3亿多元人民币成交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2014年刘益...

    902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科技赋能 为博物馆打开更多可能性[图文]
    科技赋能 为博物馆打开更多可能性[图文]

    武汉樱花主题光影秀引发网友纷纷点赞。演唱会气氛正酣,女子偶像组合THE9脚下的石台忽然动了起来,载着她们迅速穿过背后巨大的金字塔石门——在爱奇艺通过扩展现实(XR)技术呈现的这场 “沉浸式虚拟演唱会”中,粉丝们见证着爱豆们的“上天入地” “穿越古今”。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全国各地文旅产业复苏回暖中,以各种数字虚拟技术推动的演出、游览、展会等沉浸式文旅项目不下20场,其中武汉“满城樱花”数...

    1166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为什么没有皮色的籽料作品被市场冷落[图文]
    为什么没有皮色的籽料作品被市场冷落[图文]

    和田籽玉的皮色是明显的视觉特征,和田籽玉的玉雕作品也大多围绕着皮色进行设计巧雕,并且已经成为当代玉雕的主流特征。从视觉角度看,有皮色籽料巧雕出来的作品更抓眼球,作品的主题由于皮色更加突出,皮色与玉质本色就已经形成了轮廓和层次感,一目了然。因此有皮色的和田籽料越来越贵,皮色巧雕的成品就更是水涨船高。与皮色籽料相比,没有皮色的光白籽料在雕刻难度上就会高很多,要想表现出主题和层次感,就要有很深的绘...

    1592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故宫青铜器藏品欣赏
    故宫青铜器藏品欣赏

      青铜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大件青铜器在夏代晚期(考古学文化的二里头时期)开始出现,到商代前期(二里岗时期)和商代后期(殷墟文化时期),出现了大量气势恢宏、纹饰繁缛的呈组合的青铜器。进入西周、东周时...

    9 故宫青铜器藏品 故宫 故宫青铜器文物 故宫博物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