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悲 秋 简 历
王悲秋名王珪,号夷则、一画学童,1963 年 1 月 26 日生于天津,现为天津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海洋画研究院院委、天津市政协书画研究会理事。
悲秋三岁涂鸦,酷爱绘画。少时对中国画的山水、花鸟、人物、走兽进行过系统学习,尤钟情山水画。青年时期的悲秋非常痴迷中国传统绘画,他首先进入北京、天津等各大博物馆,以历代名家的真迹为师。白天一丝不苟地临摹原作,晚上认真揣摩先辈的用笔用墨,如饥似渴的汲取其画作中的精髓,慢慢地对笔墨表达形象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在长期与古人的对话中,渐悟中国绘画之真谛,先求古人之技,再达古人之心,大量地临摹使他的笔墨技巧日臻完善。具备一定的笔墨蒙养之后,悲秋便不满足于单纯的师法古人。为使画作有所突破,自 80 年代末,开始“师法自然”之旅。他入深山、攀巨壑、涉大川,与峰岭交心,向自然问道,先后跋涉国内 20 多个省市自治区的 50 余座名山大川。与此同时,他追随着古人绘画遗迹,认真研究南宗与北宗绘画的区别,深究其笔法演变过程,然后对照自然不断总结感悟。经过长期与丘壑面对面的写生,悲秋总结出许多笔墨技法,用以表现不同地域的山川地貌。为描写丹霞地貌特有的岩体,他自创了“叠脐皴”;为表现华山大块岩石上的植被,自创了“苔披皴”;为再现秦岭深处的岩崖峭壁,自创了“流痕斫骨皴”等。
2003 年,为了探索中国画表现大海的笔墨技法,悲秋远赴澳大利亚的悉尼海岸进行写生。南太平洋的碧海蓝天令他心潮澎湃。为描写波澜起伏的海浪,他创造了“豆虫皴”及“滚拖皴”等皴法,用中国画特有的笔墨语言,再现瞬息万变的大海。悲秋坚持写生数十年,不怕山高路险,不惧严寒酷暑,餐风饮露,与峰岭交心,与瀑溪对话。将自然之魂、山川之灵注入笔端,创作出许多具有时代气息的巨幅山川大壑。悲秋倾其一生追求的艺术事业,一是坚守中国优秀的传统绘画的精神,二是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再现祖国壮丽的山河。
悲秋在多年创作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心得和体会,2013年初他将自己长期创作的经验,潜心整理,编纂了三部大型技法书《大山水技法》《国画海景技法》和《草虫技法》。《草虫技法》一书,已于2015年4月出版发行,并在同年11月被《中国书画报》连载刊登。《大山水技法》与《国画海景技法》也进入最后的整理校对阶段,相信很快就能与读者见面。这三本大型精装技法书,融学习传统、写生、创作为一体,集欣赏、研究、学习于一身,详细解析了他作画的每个步骤和细节,以及艺术探索的过程和观点。
悲秋用扎实的笔墨功力,创作着一幅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巨幅山水作品。多年来,他应邀为中南海、玉泉山创作《观海听涛》《玉泉春晓》《玉泉秋晖》《黔中印象》《天上君子》;为中宣部创作《太行秋晖》和《春云晓霭》;为外交部创作《秦岭雄尊》;为天津市迎宾馆创作:《春融只待乾坤醉》《太行自有真丘壑》《长风方破浪 一气自横秋》《山水有清音》和《揽江山之宏壮兮 莫善美于朝晖》等等。还应邀为许多省市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创作许多尺幅二丈、丈六、丈八甚至十余米的山水巨作,悬挂在重要厅堂及会议接待大厅,受到各界人士的一致称赞,并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首肯和亲切接见。
为了进一步研究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发展,悲秋自2015年8月的盛夏,驾车赴山区写生,从山西、陕西至甘肃,沿途潜心研究、问道自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已过知天命之年他仍不改拼命三郎的作风,依旧战酷暑、抗严寒,笔耕不辍。尤其到了甘肃漳县的贵清山,已是冰天雪地的冬季,全副武装的悲秋,只露出牙齿和一双洞察自然的眼睛,在摄氏零下十几度的峡谷仍然凝神静气细图岩壁苍松,一画就是一天,身上厚厚的羊皮马甲,无法抵挡透骨的寒风,每天作画手都被冻得又僵又痛,几乎握不住毛笔,画上一会儿双手就要又搓又哈,需用热水洗笔,即使这样笔锋上还时不时的结上冰花。尤其太阳一落,彻骨的寒气便慢慢袭来,气温骤降至零下十五六度,即便如此,天黑前他也从不收笔,在返回宿营地的途中,如果天空尚有些光亮,他还要画上一两幅速写,经常打着手机电筒写生至夜幕降临。从大暑写生至寒冬腊月,无一日间断,沿途的山山水水和各地迥异的山川地貌,无不强烈的吸引着悲秋,使他留连忘返,为了山水画的精进,下定决心克服一切困难将写生进行到底。
《玉泉春晓》170×380cm中南海藏
【悲秋境界:任尔东西南北风】
他三岁涂鸦,描尽身边花鸟草木,人物走兽,少年情怀都是画;他师法自然,为得其神骨,踏遍50余座山岳河川,常常入山时夏,出山已是冬月。他写生路上,住过山洞,宿过马厩,晒伤冻僵,蜂咬虫叮,涉身险境,几次次死里逃生。他为表现各异的山川地貌,自创笔墨皴法,“叠脐皴”、“苔披皴”、“豆虫皴”等皆是他的心得;如今,他的画作走进中南海、中宣部、外交部、铁道部等重要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厅堂,一幅幅静默不语的画作背后,无不大气磅礴地彰显着一种“悲秋”精神: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秦岭雄尊》335×575cm外交部藏悉尼总领事馆悬挂
【大爱,用情怀作画】
关于画家的天资,且不提是三分天赋七分修炼,还是七分天赋三分修炼,但不能否认的是每一个爱画之人仿若生来便有画骨,王悲秋亦是。三岁懵懂的年纪,他便恋上笔墨,爱上涂鸦,一笔一划描绘着他孩童眼里的世界。屋角的花花草草,身边来来去去的猫狗鸟虫,都是他童年最鲜活的“模特”;稍长些时,他便收集来各式各样的小人书、画报,临摹不休,乐此不疲。中学时,他就开始习素描、色彩、静物,由此画界之门开始为他这个爱画之人徐徐打开。
因着过人的天赋和艰苦的磨练,1978年王悲秋顺利考入美校,系统的专业学习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在此后漫长的学画生涯中,他拜历代名家遗迹为师,求古人之技,达古人之心,渐入画境,后又问道自然,踏访名山大川,以古人之法蘸取现代之墨来倾吐心中之丘壑,笔气墨韵,自成一家。
春融只待乾坤醉212cm×443cm天津迎宾馆藏
王悲秋先生的画以山水见长,看过他画展的人,无不为他的画作精神所动容,这个“疯狂”的画家用他全部的生命和热血诠释着一种笔墨精神。“悲秋他走了一条最艰苦的艺术之路,他没有师承,独辟蹊径,不管是临摹还是写生,他都要当场完成。”他的爱人竺女士心疼不已地说。
参展作品《曼尼暮色》
【大美,“疯狂”的画家】
二十多岁时的王悲秋意气风发,刻苦作画,虽有建树但仍笔耕不辍,逢画展必去临摹。在馆里临摹是个极苦的差事儿,画夹需要抱着,为看清线条的勾勒常常要一直伸着脖子,有时画累了就跪在地上画。有次,北京炎黄艺术馆展览,因规模较大,展品丰富,王悲秋每天都会准时出现在展馆,最后一个离开。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被黄胄大师发现并看重,他爱惜这个年轻人的才华,便命人给王悲秋拿来画板,让他好好临摹。黄胄大师说,这个年轻人不一般,日后必成大气。王悲秋如痴如醉忘我地临着,画着,和古人对话,与古人神交。李可染先生就临摹曾指出“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再用最大的功力打出来”。我想,王悲秋,他成功地做到了。
《巍巍太行》于铁路局北京站贵宾厅悬挂 300×490cm
说起写生,“拼命三郎”王悲秋有着太多拼命的经历,用他的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他说,只有在最原始的状态下学习自然,才能更好地谱写江山,才能得到大自然的神骨。为追寻石溪遗迹,在七月流火的南京,画板在吉普车上一放,穿个背心,头顶烈日,泼墨挥毫一画就是三个小时,画完背疼去医院被诊断为二度烫伤;在2001年的寒冬腊月,为再现庐山三叠泉的严冬飞瀑,彼时零下7度,瀑布已是冰凌高挂,冻住的色彩用热水蒸上,冻僵的手无法作画,便用绳子把笔绑在手上,冰天雪地持续作画7个小时,完成了《天涯飞雪》的创作;在华山北锋,为展现华山巍峨雄姿,画出谷底风貌,他把自己用绳子绑在悬崖边上,身子探出去作画7天,用宽一尺、高4尺的宣纸19张,拼接成一丈九尺的华岳全景。他入深山经大自然沐浴洗礼的画作,意境深邃博大,也正如石涛先生所言:“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璀璨。”
高山雄尊流水潺湲257cm×172cm
“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王悲秋乐山乐水,尤喜水的灵动,所以他的海景作品更是一绝,“白马千群浪涌,银山万叠天高”,这说的便是他笔下的海。为画出海之神韵,他不惜远渡重洋到达南平洋的悉尼,于烈日暴晒之下,在巨礁危崖之上,画海的波澜壮阔、喜怒无常。《海岸奇观》、《观海听涛》都是他醉心于大海的杰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28米的长卷《雪梨海岸纪游图卷》,入选第二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万壑千岩尽朝晖》2012年作1000cm×300cm
【大成,万壑千岩尽朝晖】
于传统溯求本源的基础上,王悲秋创新开合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艺术之路。他擅山水,爱花鸟,喜人物,更对草虫情有独钟,他历时三年用心编纂了《草虫技法》,其书内容丰富,步骤详尽,是画草虫爱好者的最佳教课书。为表现草虫的活灵活现,他都是以各种方式参照活虫从各种视角挥笔作画。王悲秋说,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艺术生命力同样也来源于此。
《天上君子》98×180cm中南海藏
历时数十年的游历积累,悲秋先生不仅创作了大批的山水作品,如《玉泉春晓》、《万壑千岩尽朝晖》、《秦岭雄尊》等佳作,他的作品还经常在全国性的美术大展上获奖,更有诸多画作被中南海、中宣部、外交部等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所收藏。后悲秋以多年沉淀,历时三年将自己数十年的创作经验总结整理,编纂了三部大型技法书《大山水创作技法》、《国画海景技法》和《草虫技法》,为后学者画作的精进提供借鉴和参考。画之集大成者,乃悲秋先生也。
《太行秋晖》536×528cm
真诚、率真的悲秋先生多年以来不喜应酬,一直潜心做学问。当问起他的业余爱好时,他爱人说,他没有什么爱好,画画就是他的爱好。这位“疯狂”而专注的艺术画家,在他的“画”园里,用他那拼命三郎的激情,谱写着江山多娇,书写着画坛的阳春白雪。在奇峰峭壁,在巨礁危崖,如果有一个人在那忘我铺卷挥毫,请你记得一定要停下来,然后问一句:“请问是悲秋先生吗?”来源《春秋杂志》 作者:贾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