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冯骥才考察蚌埠古民居博览园,仔细查看了老物件
沈凯
酷暑、暴雨、闷热、潮湿……入伏后,处于中国大地南北交界处的“珍珠之地”蚌埠,气候变化十分难以适应。而当冯骥才先生一行于7月17日、18日步入龙子湖畔的“湖上升明月”(暂定名)古民居博览园时,薄雾上的云层透出屡屡阳光,湖面上徐徐清风扑面,竟似有春天的气息,沁入正在营造中的古民居建筑群中。
慧眼识真珠
73岁的全国政协常委、著名作家、艺术家、文学家、著名民间文艺家冯骥才先生,担任着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副主席等职,在应接不暇的社会活动、艺术创作、保护民间艺术、抢救文化遗产的同时,他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与精力投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公益行动。
7月17日上午,冯骥才考察蚌埠古民居博览园的修复工厂,与木雕师傅深入交流
2011年9月6日,在纪念中央文史研究馆成立60周年座谈会上,冯骥才先生大声疾呼“我们的古村落现在空前地进入一个消亡的加速期”,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家住建部、文化部、文物局、财政部于2012年组建了由建筑学、文化学等各方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传统村落进行调查与认定,冯骥才先生任委员会主任,被誉为“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
浏览着一栋栋正在复建中的古民居建筑,抚摸着一件件从推土机下抢救出来的木石构件和生活器具,冯老感慨地对全国政协委员马国湘先生说:“以往的文物保护,没有把民居覆盖在内,你从推土机下抢救出这些古民居,是真正的抢救,与我做的事情是一样的啊!”
7月18日上午,冯骥才在蚌埠古民居博览园内召开的座谈会上发言
7月18日上午,冯骥才出席了“散落传统民居的抢救与保护座谈会”,在会上他又一次提起马国湘,他说:“我做的是知识分子的事,主要用思想影响公众和意识,他做的是实际的事,真正保留下来。他抢救下来的东西与普通文物贩子抢收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普通文物贩子是把能卖钱的好东西摘出来,剩下的东西都抛掉,他们基本上是‘杀了象只把象牙拔出来’,但是他保护的是整个民居。我昨天看了他的那些东西,也拍了很多照片,他把每个构件拿下来时全部编号了,那些濒临垮塌的老房子拆下来时就是一堆烂木头,没有经济价值。他不是从经济价值角度去收集民居,他是从文化价值,所以我佩服马总这样的实业家,他有文化的眼光和文化的情怀,也有文化责任。”
自觉救文化
殿堂级的文化艺术都是植根于民间生活以及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共生,而传统民居建筑是传统民间文化的承载空间,其中留存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文脉记忆、艺术创造和生活方式。在国家设立文物保护项目、传统村落名录的有限范围之外,还存在着大量不为人了解甚至正在濒临消亡的传统村落,每一处都凝结着先人们大量的心血和智慧以及后世的记忆与乡愁,对日渐消逝的中国传统村落的有效保护与发掘,可以为中华民族存留下更多鲜活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脉络。
7月17日下午,冯骥才深入蚌埠古民居博览园内,调研每栋房子复建情况
蚌埠古民居博览园的投资人马国湘先生本着“取之于民间、奉献于社会”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觉精神,以及对传统建筑美学的极大热情,不忍目睹快速城镇化大潮下一座座传统村落被推倒碾碎、一件件精工木石飘零于市,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组织力量奔赴福建、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山西、河南、青海等地数十(多)个县市(城镇)的(数十座即将拆迁的)城镇、村庄,探访原址、采访采风、搜集故事、测绘编注,抢救性地完整保护下了450栋(套)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古民居,并在蚌埠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将集中复建的古民居博览园选址在龙子湖西南岸(的废弃滩涂)。不止于此,他还投入大量成本堆山造景、运输构件、专业修复、精心营造,目前已完成350多栋(套)古民居的修复、110多栋(套)古民居的构架复建,并正在深入整理各类人文资料、历史脉络,为后续的内容策划与文化运营做好准备。
在蚌埠市有关领导参加、于古民居修复样板工程的厅堂中召开的工作座谈会上,冯老动情地说:“民族文化的发展经历了自发的文化、自觉的文化阶段和文化的自觉三个阶段。现阶段保护文化迫切需要文化的自觉,要把文化保护工作提升到保护民族精神的高度来看,文化流失会造成民族身份和属性的流失。民族文化承载着民族精神,我们要由保护民族的精神,而成为精神的民族,这正是习总书记提出‘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真谛”。‘乡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保护村落,留住的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乡愁’”。
7月17日下午,冯骥才在园区内调研
保护与发展
冯老充分肯定了马国湘先生从不同地区整体抢救性保护不同风格古民居建筑的善举,斥责了那些唯利是图的破拆与倒卖值钱构件的所谓民间收藏行为,并指出历史不可复制,传统村落建筑保护的原质性是最重要的。
针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冯老提议采用露天博物馆的模式,并列举了国际上的一些保护先例,如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始建于1891年的斯堪森户外民俗博物馆(Skansen Open-Air Museum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露天博物馆),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桑斯安斯风车村(Zaanse Schans Windmill),丹麦奥胡斯“老城”露天博物馆(Den Gamle By)等,这些项目都是搜集本国各地典型的民间古建房屋、标志物和生活方式,集历史、文化、民俗、风景于一体的经典项目,十分有参考价值。
在保护的方法上,冯老介绍了意大利的整旧如旧、奥地利的老城翻新的方式和理念,并推荐参照希腊古建开发中的“外观如旧、内部翻新”的做法,提出中国传统民居的主体架构和营造法式不应更改,但内部宜活宜居功能应当符合现代与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必须新做的部位,也要争取留下历史的痕迹,显现出历史与现在之间的联系与传承。
文思引方向
冯老深刻地指出,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一定要活化保护,要有内容、有生活地展示,要有故事、有记录地研究和呈现历史与现代的交融感,不可空置存放,否则还会凋敝。
对“湖上升明月”(暂定名)古民居博览园,冯老认为,一方面再优选更有诗意的案名,一方面要为每一栋老房子建立完整的档案,不要以简单的景区旅游方式进行运营,否则会造成污染和损坏。马国湘先生的担当十分难得,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贡献极大,因此要确立好文化产业项目的方向,成为有承载、有精神、有心灵影响力的优秀项目,要做好功能分区与业态研究,在商业运营区域要合理测算与控制游客人流量,必要时采取预约模式,可以结合古民居来源地区分区建设有代表性的民俗生活博物馆;通过与专业团队的合作与研究,建立可以有效记录建筑原生态的档案;通过新的技术表现手段,有效呈现各地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阶层的生活方式、历史信息、民俗工艺、名人典故等,结合必要的商业街区和体验方式,多层次开展不同类型的民间文化、演艺活动,用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情境再现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和留恋。同时,冯老建议采用政府主导露天博物馆与企业运营传统古民居相结合的理念,通过社会各方支持加快项目推进。
未来在召唤
作为融入中国新型城镇化大潮之中,并宿命感地关注中国乡村保护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者的一员,我从冯老睿智并饱含激情的阐述中汲取着营养,由冯老平和而透射坚定的目光中感受着激励。
根据以往的研究与实践,结合冯老多年推动传统村落与民间艺术保护的真知灼见,我深感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在现实条件下,很难如欧美先进地区在民间形成广泛共识并得到大量社会基金的赞助和支持。在充斥着急功近利、拜金主义心态的商业化环境中,如何确保具有文化传承价值的传统村落列入传统建筑名录并得以活态化延续,如何保护与关注更多散落在名录之外却承载着丰富历史人文信息的传统村落,如何把传统村落的社会历史价值意识从学术层面推广到全社会范围,如何科学合理地对原址性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如何及时抢救面临拆除命运的传统民居,如何真正让先人的创造持续地福荫后世,而不是让绵延千年的历史文脉掩埋于高楼大厦之下、拆毁于原住子孙之手、凋敝于阡陌荒凉之中,是亟待破解的问题,也是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自发与自觉地努力的目标。
我期待并相信,在高层洞见、政府引导、名流指路的大形势下,通过有效的顶层设计和各方努力,以模式创新有效结合社会资本、乡贤自组、村民自立,理顺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过程中的资产权属、保护权责、经营权益、传承方法等机制,合理规范政府发展性保护、民间保护性收藏相结合的行为,科学研发如何改善传统建筑功能以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技术体系,传统村落的综合价值一定会得到社会广泛认知,官方与民间的保护意识一定会不断提高与普及,中国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一定会更具有实效性、可操作性和可运营条件,我们的传统村落文明一定会日益焕发鲜活的、可持续的生命力!
龙子湖畔,古民居间,我仿佛感受到了民族文化复兴的未来召唤!
(作者系清华新型城镇化发展论坛执行秘书长,中景恒基城市发展运营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