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古居新生地 慧眼识真珠——冯骥才先生探访蚌埠古民居博览园的纪实与启示[图文]

时间 : 03-13 投稿人 : 豆豆 点击 :

古居新生地 慧眼识真珠——冯骥才先生探访蚌埠古民居博览园的纪实与启示 | 艺术评论

7月17日,冯骥才考察蚌埠古民居博览园,仔细查看了老物件

沈凯

酷暑、暴雨、闷热、潮湿……入伏后,处于中国大地南北交界处的“珍珠之地”蚌埠,气候变化十分难以适应。而当冯骥才先生一行于7月17日、18日步入龙子湖畔的“湖上升明月”(暂定名)古民居博览园时,薄雾上的云层透出屡屡阳光,湖面上徐徐清风扑面,竟似有春天的气息,沁入正在营造中的古民居建筑群中。

慧眼识真珠

73岁的全国政协常委、著名作家、艺术家、文学家、著名民间文艺家冯骥才先生,担任着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副主席等职,在应接不暇的社会活动、艺术创作、保护民间艺术、抢救文化遗产的同时,他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与精力投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公益行动。

古居新生地 慧眼识真珠——冯骥才先生探访蚌埠古民居博览园的纪实与启示 | 艺术评论

7月17日上午,冯骥才考察蚌埠古民居博览园的修复工厂,与木雕师傅深入交流

2011年9月6日,在纪念中央文史研究馆成立60周年座谈会上,冯骥才先生大声疾呼“我们的古村落现在空前地进入一个消亡的加速期”,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家住建部、文化部、文物局、财政部于2012年组建了由建筑学、文化学等各方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传统村落进行调查与认定,冯骥才先生任委员会主任,被誉为“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

浏览着一栋栋正在复建中的古民居建筑,抚摸着一件件从推土机下抢救出来的木石构件和生活器具,冯老感慨地对全国政协委员马国湘先生说:“以往的文物保护,没有把民居覆盖在内,你从推土机下抢救出这些古民居,是真正的抢救,与我做的事情是一样的啊!”

古居新生地 慧眼识真珠——冯骥才先生探访蚌埠古民居博览园的纪实与启示 | 艺术评论

7月18日上午,冯骥才在蚌埠古民居博览园内召开的座谈会上发言

7月18日上午,冯骥才出席了“散落传统民居的抢救与保护座谈会”,在会上他又一次提起马国湘,他说:“我做的是知识分子的事,主要用思想影响公众和意识,他做的是实际的事,真正保留下来。他抢救下来的东西与普通文物贩子抢收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普通文物贩子是把能卖钱的好东西摘出来,剩下的东西都抛掉,他们基本上是‘杀了象只把象牙拔出来’,但是他保护的是整个民居。我昨天看了他的那些东西,也拍了很多照片,他把每个构件拿下来时全部编号了,那些濒临垮塌的老房子拆下来时就是一堆烂木头,没有经济价值。他不是从经济价值角度去收集民居,他是从文化价值,所以我佩服马总这样的实业家,他有文化的眼光和文化的情怀,也有文化责任。”

自觉救文化

殿堂级的文化艺术都是植根于民间生活以及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共生,而传统民居建筑是传统民间文化的承载空间,其中留存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文脉记忆、艺术创造和生活方式。在国家设立文物保护项目、传统村落名录的有限范围之外,还存在着大量不为人了解甚至正在濒临消亡的传统村落,每一处都凝结着先人们大量的心血和智慧以及后世的记忆与乡愁,对日渐消逝的中国传统村落的有效保护与发掘,可以为中华民族存留下更多鲜活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脉络。

古居新生地 慧眼识真珠——冯骥才先生探访蚌埠古民居博览园的纪实与启示 | 艺术评论

7月17日下午,冯骥才深入蚌埠古民居博览园内,调研每栋房子复建情况

蚌埠古民居博览园的投资人马国湘先生本着“取之于民间、奉献于社会”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觉精神,以及对传统建筑美学的极大热情,不忍目睹快速城镇化大潮下一座座传统村落被推倒碾碎、一件件精工木石飘零于市,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组织力量奔赴福建、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山西、河南、青海等地数十(多)个县市(城镇)的(数十座即将拆迁的)城镇、村庄,探访原址、采访采风、搜集故事、测绘编注,抢救性地完整保护下了450栋(套)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古民居,并在蚌埠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将集中复建的古民居博览园选址在龙子湖西南岸(的废弃滩涂)。不止于此,他还投入大量成本堆山造景、运输构件、专业修复、精心营造,目前已完成350多栋(套)古民居的修复、110多栋(套)古民居的构架复建,并正在深入整理各类人文资料、历史脉络,为后续的内容策划与文化运营做好准备。

在蚌埠市有关领导参加、于古民居修复样板工程的厅堂中召开的工作座谈会上,冯老动情地说:“民族文化的发展经历了自发的文化、自觉的文化阶段和文化的自觉三个阶段。现阶段保护文化迫切需要文化的自觉,要把文化保护工作提升到保护民族精神的高度来看,文化流失会造成民族身份和属性的流失。民族文化承载着民族精神,我们要由保护民族的精神,而成为精神的民族,这正是习总书记提出‘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真谛”。‘乡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保护村落,留住的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乡愁’”。

古居新生地 慧眼识真珠——冯骥才先生探访蚌埠古民居博览园的纪实与启示 | 艺术评论

7月17日下午,冯骥才在园区内调研

保护与发展

冯老充分肯定了马国湘先生从不同地区整体抢救性保护不同风格古民居建筑的善举,斥责了那些唯利是图的破拆与倒卖值钱构件的所谓民间收藏行为,并指出历史不可复制,传统村落建筑保护的原质性是最重要的。

针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冯老提议采用露天博物馆的模式,并列举了国际上的一些保护先例,如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始建于1891年的斯堪森户外民俗博物馆(Skansen Open-Air Museum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露天博物馆),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桑斯安斯风车村(Zaanse Schans Windmill),丹麦奥胡斯“老城”露天博物馆(Den Gamle By)等,这些项目都是搜集本国各地典型的民间古建房屋、标志物和生活方式,集历史、文化、民俗、风景于一体的经典项目,十分有参考价值。

在保护的方法上,冯老介绍了意大利的整旧如旧、奥地利的老城翻新的方式和理念,并推荐参照希腊古建开发中的“外观如旧、内部翻新”的做法,提出中国传统民居的主体架构和营造法式不应更改,但内部宜活宜居功能应当符合现代与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必须新做的部位,也要争取留下历史的痕迹,显现出历史与现在之间的联系与传承。

文思引方向

冯老深刻地指出,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一定要活化保护,要有内容、有生活地展示,要有故事、有记录地研究和呈现历史与现代的交融感,不可空置存放,否则还会凋敝。

对“湖上升明月”(暂定名)古民居博览园,冯老认为,一方面再优选更有诗意的案名,一方面要为每一栋老房子建立完整的档案,不要以简单的景区旅游方式进行运营,否则会造成污染和损坏。马国湘先生的担当十分难得,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贡献极大,因此要确立好文化产业项目的方向,成为有承载、有精神、有心灵影响力的优秀项目,要做好功能分区与业态研究,在商业运营区域要合理测算与控制游客人流量,必要时采取预约模式,可以结合古民居来源地区分区建设有代表性的民俗生活博物馆;通过与专业团队的合作与研究,建立可以有效记录建筑原生态的档案;通过新的技术表现手段,有效呈现各地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阶层的生活方式、历史信息、民俗工艺、名人典故等,结合必要的商业街区和体验方式,多层次开展不同类型的民间文化、演艺活动,用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情境再现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和留恋。同时,冯老建议采用政府主导露天博物馆与企业运营传统古民居相结合的理念,通过社会各方支持加快项目推进。

未来在召唤

作为融入中国新型城镇化大潮之中,并宿命感地关注中国乡村保护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者的一员,我从冯老睿智并饱含激情的阐述中汲取着营养,由冯老平和而透射坚定的目光中感受着激励。

根据以往的研究与实践,结合冯老多年推动传统村落与民间艺术保护的真知灼见,我深感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在现实条件下,很难如欧美先进地区在民间形成广泛共识并得到大量社会基金的赞助和支持。在充斥着急功近利、拜金主义心态的商业化环境中,如何确保具有文化传承价值的传统村落列入传统建筑名录并得以活态化延续,如何保护与关注更多散落在名录之外却承载着丰富历史人文信息的传统村落,如何把传统村落的社会历史价值意识从学术层面推广到全社会范围,如何科学合理地对原址性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如何及时抢救面临拆除命运的传统民居,如何真正让先人的创造持续地福荫后世,而不是让绵延千年的历史文脉掩埋于高楼大厦之下、拆毁于原住子孙之手、凋敝于阡陌荒凉之中,是亟待破解的问题,也是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自发与自觉地努力的目标。

我期待并相信,在高层洞见、政府引导、名流指路的大形势下,通过有效的顶层设计和各方努力,以模式创新有效结合社会资本、乡贤自组、村民自立,理顺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过程中的资产权属、保护权责、经营权益、传承方法等机制,合理规范政府发展性保护、民间保护性收藏相结合的行为,科学研发如何改善传统建筑功能以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技术体系,传统村落的综合价值一定会得到社会广泛认知,官方与民间的保护意识一定会不断提高与普及,中国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一定会更具有实效性、可操作性和可运营条件,我们的传统村落文明一定会日益焕发鲜活的、可持续的生命力!

龙子湖畔,古民居间,我仿佛感受到了民族文化复兴的未来召唤!

(作者系清华新型城镇化发展论坛执行秘书长,中景恒基城市发展运营研究院执行院长)

相关文章

  • 一千年后 冷军的发动机能告诉未来什么[图文]
    一千年后 冷军的发动机能告诉未来什么[图文]

    2018年秋拍临近尾声,尽管在这一年里拍场中又诞生无数高价,但总有些特殊的人和作品的出现,能挑动人们日益粗砺的神经,想去一探他们背后的传奇和悲喜。冷军《自画像》即将在北京保利秋拍中上拍的冷军作品《文物——新产品设计》,便是这样一个特殊焦点。谈起冷军,相信大多数人第一印象是那描绘得如同照片一般极端写实的油画肖像。而此次上拍的的作品创作于那些名满天下的肖像之前,同样是招牌式的写实技法,但观念更为深...

    1018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传艺术之大美——当代著名画家叶华[图文]
    传艺术之大美——当代著名画家叶华[图文]

    【艺术简历】叶华,1965年出生于新疆。祖籍浙江青田。现为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并获奖。作品《清秋》参加第四届当代中国工笔画大展,获银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煦日》参加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铜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参加中国美协展览部国外展览《现代中国美术展》,先后在日本、澳门及韩国巡展两年。...

    102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从“笔墨第一”想到文物艺术品的“协调性”[图文]
    从“笔墨第一”想到文物艺术品的“协调性”[图文]

    中国书画承载着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与智慧,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风格与流派。书画鉴赏需具备足够的历史文化知识和鉴赏辨析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多上手实践,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方能练就火眼金睛。近读徐小虎所著《画语录》一书,在文字的浩瀚海洋中聆听中国书画传统鉴赏巨擘王季迁讲述古代书画鉴赏,获益颇深。古往今来,历朝历代都有关于书画鉴定的理论问世,较为知名的有南朝的“谢赫六法”、明代董其昌“...

    887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泓盛2012秋季拍卖会精品赏析[图文]
    泓盛2012秋季拍卖会精品赏析[图文]

    溥儒松涧牧马镜片设色纸本129×64cm溥老的作品总是给人以小巧恬淡中包罗万象之感,《松涧牧马图》创作于溥老渡台前的四十代,是其难得一见的大尺幅作品。此作尺幅虽大但其精细雅致有增无减,同时更将溥氏山水、人物、走兽三者融于一体,殊为罕有。2012年,上海泓盛秋季拍卖会中国书画专场兹定于12月20至22日在上海波特曼丽嘉酒店举行。届时,四百余件中国书画艺术精品将逐一登台竞拍。本次中国...

    485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与历史“捆绑”的艺术消费[图文]
    与历史“捆绑”的艺术消费[图文]

    在当代中国文化生活中,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一直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那么,如何找到合适的“文化IP”来推动传统文化创意和文创产业呢?最近热播的一些“流量剧”在极速“吸粉”的同时,也带动了其周边产品的热销。同样,一些优秀的文博类电视节目,在向大众科普文物知识的同时,也一度掀起了博物馆衍生品销售热潮。或许,这也是一个答案。《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收官,豆瓣评分高达9.7分。这个极富“烟火气”的纪录片...

    1600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地神系之“黄”[图文]
    地神系之“黄”[图文]

    人面四方鼎上的黄帝面容“黄”和“鲧”的上古发音惊人的相似,这是十分古怪的事情。夏人总共只祭拜两位大神,而其名字的发音居然一样,在完全依赖语言进行交流的前文字时代,这种现象完全不合逻辑。唯一能加以解释的理由,就是它们为同一个神祇,而在历史传播中被人施行了分身手术。黄帝是有熊氏信奉的大神,正如此前已经论及的那样,这有熊氏之“熊&rdquo...

    989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艺术与科研有关的那些事[图文]
    艺术与科研有关的那些事[图文]

    拉斐尔 雅典学院 279.4×617.2cm 湿壁画 1509~1510年当下,大量的学术文章充斥着我们的眼球,看起来热闹非凡。然而,有学者指出,这恰恰是学术最令人担忧的地方。出版学术著作在今天已不是一件难事,但在商业大潮以及学术考核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下,“学术”有被滥用的趋势。有学术成果不见得有学术质量,有学术职务而未必有学术称职,有学术刊物而刊物未必有学术,有核心刊物而未必刊登的就是核心学术...

    196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中国油画的诗情[图文]
    中国油画的诗情[图文]

    《白玉兰四条屏》靳之林伦敦奥运会期间,北京国子监油画艺术馆主办的“中国油画艺术展”曾亮相在伦敦举办的“北京文化周”系列活动。汇聚了中国油画界老中青三代画家的百余件优秀作品,首次大规模将中国油画艺术送出国门,且受到伦敦市民和奥运观众的关注与好评。近日,“中国油画艺术展”归国展首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以飨国内观众。其中,不乏靳尚...

    1080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当王羲之“遇见”颜真卿[图文]
    当王羲之“遇见”颜真卿[图文]

    王羲之和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唯一载体的艺术。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汉字的抑扬顿挫和无穷组合,造成了中国文化的辉煌灿烂和流光溢彩。书法是汉字的艺术。离开汉字就没有中国书法、就不是中国书法。历史上汉字在先,书法在后。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包括出土的大量简帛文字,主要是代替语言作为文化、思想交流传播和文化积累的工具。虽然我们今...

    134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灼烁重现”尽现皇家官窑之美[图文]
    “灼烁重现”尽现皇家官窑之美[图文]

    青花云龙纹大缸 明正统(1436-1449) 高65.5厘米口径56.5厘米 底径51.0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灼烁重现: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展览由上海博物馆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合作举办,以景德镇御器厂发掘出土的器物以及上海博物馆的藏品为主,并向国内外26家博物馆、考古研究所借展富有代表性的作品,展品涵盖传世官窑瓷器、明御器厂出土器物和标本、各地分封藩王相关瓷器以...

    1918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杜兰:访谈是一种冒险的艺术行为,目标不能提前设定[图文]
    杜兰:访谈是一种冒险的艺术行为,目标不能提前设定[图文]

    杜兰新书《自游》封面、封底杜兰(JOAN DURAN)(左一)和观众在展览现场交流2016年9月10日,杜兰(JOAN DURAN)新书《自游》在蜜蜂书店出版发布,这是杜兰出版的第一本自己的书,但不是一本自传性的书,呈现的是关于对各种事情的看法,认知、角度等比较客观的带有思想性的一本书。中国,讲究好事成双,杜兰作品展同时在蜜蜂书店展出。共展出51件纸上作品(蜡纸、植物纤维纸,香蕉纸等特殊纸),...

    336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全国艺术家共贺新春:中国新汉画创始人王阔海诗、书、画、送祝福[图文]
    全国艺术家共贺新春:中国新汉画创始人王阔海诗、书、画、送祝福[图文]

    艺术简介:王阔海(原名王克海),1952年出生于山东招远市,1970年入伍,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国画系。原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七届理事,中央电视台《大型高端人物访谈》栏目艺术顾问,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汉画艺术研究院院长,清华、人大、荣宝斋画院高级研究生导师。2018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

    1009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央行心形金银币首发 纪念币收藏坚持就是胜利[图文]
    央行心形金银币首发 纪念币收藏坚持就是胜利[图文]

    “并蒂同心”纪念币2月5日讯(记者 李阳)春节来临之际,纪念币市场明显升温。不管是普通纪念币还是贵金属纪念币,都率先在收藏市场闹起了新春。央行首发心形纪念币据中国经济网记者调查,中国人民银行于1月23日发行的首套2015吉祥文化金银纪念币目前已在市面上出现。而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一款名称为“并蒂同心”的纪念币,形状并非普通的原型,而是打破常规,被铸造为心形,这也是央行发行的金银币首次出现该形状...

    790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年画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创新[图文]
    年画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创新[图文]

    又是一年春节到,家家户户张贴对联,格外喜庆热闹。随着国家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增快,似乎年味也发生着一系列改变,以前常见的很多春节习俗,似乎只剩下了贴对联和团圆饭等,逛庙会和放鞭炮都很少了,已经逐渐被上网和旅游等娱乐活动取代。在众多春节习俗中,年画更是逐渐淡出现代年轻人的视野。很多一出生就面对互联网和手机电脑的00后,也许都没有见过年画。本文简略的梳理一下中国的年画起源与分类、发展,以及在新时代的当...

    369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艺术到底多热门 明星都来与艺术家“抢饭碗”[图文]
    艺术到底多热门 明星都来与艺术家“抢饭碗”[图文]

    左起:Kid Cudi 、村上隆、Kanye West明星跨界似乎在娱乐圈已是常态,演员、导演、制片人、公司老板、歌手……这些身份标签常常会汇集于一人身上。而当这些标签不再是挑战,明星们已开始向外延发展,有做设计师,有卖原创品牌,更有甚者当起了艺术家,办起艺术展。当荧幕前的这些明星们频繁出现在美术馆而非舞台的聚光灯下时,让我们不禁深思难道艺术行业都比演艺圈更热门了?连明星都要来分一杯羹。越来越...

    1574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