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画与诗:中国山水与风景的含义[图文]

时间 : 03-13 投稿人 : 小精灵 点击 :

画与诗:中国山水与风景的含义 | 艺术百科

“画与诗”学术研讨会期间,海内外美术学者观摩中国古代绘画珍品

不久前在复旦大学举办的“画与诗:再论中国山水与风景的含义”学术研讨会,聚集了海内外知名的中国古代美术研究者,从多个角度探讨了中国山水画与风景的含义,从文学等多角度判定山水图像题材,讨论与山水相关的词汇、观念,以及画家对山水的运用,山水与绘画主题的关系等。本文收录部分与会学者的论文摘要。

风景的变迁——4至18世纪中国古文中的自然

邵毅平(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风景都是主观的,只是我们不注意。文学艺术中一切的风景,无不带上了作者的眼光;作者的眼光,又无不受制于他所属的时代;而时代又一直是在变的,所以风景也就一直在变。这样,我们看风景,其实也就是在看看风景的人,他们跟明月一起装饰了我们的梦;我们看风景,既是在看万象的演化,也是在看时光的流转……

一、宏大风景中的渺小个人。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嚆矢,六朝隋唐文学中的风景描写,经常表现宏大风景中的渺小个人,从而引发了中国式的“浪漫主义”。有了这样的风景与个人的关系,那么也就不难理解,从东晋开始产生、隋唐开始兴盛的中国山水画,为何总是让风景布满整个画面,而把人物都画得很小很小,成为风景中隐约的点缀,乃至初看之下竟难以找到。

二、“化外”风景的征服与臣服。进入唐代以后,伴随着唐帝国的征服与扩张,也作为“盛唐气象”的文学标志,对“化外”风景的“征服”意识,开始进入唐代文学的风景描写中。这种对待“化外”风景的“征服”意识,罕见于早先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也难觅于宋代以后的写景文。而换一种立场,换一种心态,换一种价值观,则“化外”风景不惟不需要“征服”,反而会成为无条件“臣服”的对象(此时“化外”、“化内”关系已经逆转)。比如,现代文学中经常出现的欧美风景的描写,就每每是“臣服”式的,而非“征服”式的。

三、风景背后的士大夫情怀。随着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古文运动以来“文以载道”的道统文学观的兴盛,在宋代文学的风景描写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内容,那就是风景背后所常常蕴含的士大夫情怀。

四、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风景。进入近世(明清)以后,中国最大的社会、文化变化,就是市民阶层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文化上、文学中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反映在风景描写方面,就是士大夫情怀相对消退,而风景开始具有了平民性,风景飞入了寻常百姓家。换句话说,平民也成了风景欣赏的主体,而不再仅仅是士大夫的专利;寻常百姓家也成了风景描写的对象,而不再仅仅是“经典”的非同寻常的风景。

从两件《丹山图》之个案鉴定看元代文人画家与道家的关系

凌利中(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研究员)

在中国绘画史上,山水画家与道家之关系向来十分密切。除魏晋南北朝之外,元代则是其间另一个重要阶段。当时如黄公望、张雨、方从义等,皆或身体力行,或隐于道观,或喜以“道士”、“道人”自称(如“松雪道人”“梅花道人”“酸斋道人”等)。所作山水,意境亦多清丽旷远、萧疏淡远之致,诚如恽寿平指出的,“元人幽亭秀木,化工之外,一种灵气。惟其品若天际冥鸿,故出笔如哀弦急管,声情并茂,非大地欢乐场中可得而拟者也”(《南田论画》)。

美术史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为“是什么”,二是“为什么”。元四家之一王蒙的《丹山瀛海图》卷、原定明代顾琳《丹山纪行图》卷是上海博物馆两件重要馆藏名迹。然而,之前有关这两卷山水作品之创作年代、作者归属皆有问题,或与时代风格不符,或与画家个人生平史实抵牾。笔者经重新考鉴,不仅解决属于古书画鉴定学方面的问题(“是什么”);更为重要的是,其鉴考结果,则再次印证了元代道教思想盛行、文人画家与象征道家山水图像紧密联系的时代风气(“为什么”)。从某种意义而言,研究山水图像之涵义有时亦会对书画鉴定提供一定的考察角度与依据,这是上述两个案例给予研究者的启示。

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张璪与唐代《松石图》

张长虹(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

山水画在唐代已经成熟,初盛唐时期,青绿山水画广泛出贤在墙壁、画障上。中唐以后“松石图”题材崛起,也涌现出一些专门的画家,包括韦偃、毕宏等,其中杰出代表是张璪。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山水树石》一节追溯了中国山水画和树石题材的发展。在张的论述中,“山水(画)”与“树石”是分开说的,说明在张彦远看来,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传世梁元帝《山水松石格》,也把山水和松石题材分开表述,这说明“树(松)石图”自南朝以来就算是一个特色题材。如果说与道教洞天福地相关的青绿山水画在盛唐的繁荣,与唐代皇家对道教的提倡相关。那么唐中期后,以水墨为主的“松石图”题材的蓬勃兴起,则与佛家思想相关。这一点,从相关画家的思想背景,以及“松石图”绘制地多为寺院,或为僧人求取的事实,可以推断出来。当然还有唐代山水诗的文化背景。张璪在唐代“松石图”题材上是一个高峰,他以高超的画技将“松石图”题材带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但到北宋的绘画题材分类中,“林石”与“山水”基本已经融合,表明此时“松石图“题材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唐代山水画风格蠡——以墓葬出土山水图像和咏山水画诗为主要依据

李星明(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研究员)

晚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山水树石》中讲到,山水画经过魏晋的发展到盛唐时期为一关键的转折点,发生了所谓的“山水之变”,并说李思训、李昭道、吴道子是这场“山水之变”中的关键人物,其他有重要作用的山水画家有韦偃(鶠)、张通(即张藻、张璪)、王维、杨仆射(杨炎,字公南)、朱审、王宰、刘商等人。在这些人当中,李思训、李昭道、吴道子、韦偃、王维等人的活动在盛唐,而张璪、朱审、王宰、刘商均则为中唐时期的人。但是,现今已经没有可靠的唐代传世山水画作品对其进行验证了,于是面对张彦远的说法,我们在理解时一方面容易流于脱离特定历史情景的猜测和想象,另一方面更无法断定他的说法究竟在何种程度上揭示了盛唐“山水之变”的实际情况。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数据——即唐代壁画墓中作为背景的山石树木图像和独立的山水画,使我们对盛唐“山水之变”这一问题和山水画风格的探讨有了些许实据。本文拟以唐墓壁画中的山石树木图像、屏风式山水画和李弘恭陵哀皇后墓山水图陶罐为基本实物数据,结合画史、画论、咏山水画诗等文献,对盛唐“山水之变”问题和山水画风格进行探讨和辨析。

疏林晚照:论金元墓葬中的山水图像

邓菲(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员)

由于近年来考古新数据的不断涌现,山西、河南、山东等地的金元墓葬中发现了许多山水图像。其中一部分画面包括人物场景,似乎作为人物故事的背景;另外一些绘画在呈现自然风景的同时,也是墓室家居中的屏风装饰。本研究将从这些考古出土的山水画出发,探讨丧葬环境内风景的多重含义。墓中山水的功能可能相当复杂,既是对现实生活中屏风的表现,很多时候也是对隐逸山水的塑造,是墓主期望前往的乐土。山水图像进入墓室空间,与金元时期的宗教、文化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戏曲在当时的流行,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山水图像进入社会生活。

传司马槐、米友仁 《诗意图》中的苏轼痕迹

姜斐德(Alfreda Murck)博士

传司马槐《江上图》和传米友仁的《枯树图》都是早期文人画的重要作品。两幅作品均未署名或标注时间,但都题有杜甫的一首绝句,然而画中内容并不仅仅是诗作的配图。2014年石慢(Peter Sturma)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指出两幅画可能是提给著名词人、苏轼的幕僚之一李之仪的。据此石慢将两幅画大约定在北宋徽宗1116年大赦天下后不久的年代。在文中他还进一步展开了画作与苏轼文人画的联系以及对贬谪文化的研究。题画诗的作者应用了黄庭坚诗学理论中的“换骨法”与“脱胎法”,前者意指用不同的语辞来表达前人思想,后者则是引用古文但辅以新的解释。通过这种含蓄优雅的表达,诗和画都呈现出对苏轼的纪念。

江南地区对山水画的影响

史明理(Clarissa von Spee)博士(大英博物馆亚洲部)

江南地区从上海沿长江一直延伸到江西省的庐山。江南这个词原本包含更广阔的区域,自12世纪到今,这片区域都是中国土地最为丰饶、经济最为富庶、文化最为发达的地方。它包含了包括杭州、南京、苏州、宁波和上海等重要的历史城市。

江南地区还是艺术生产和山水画发展的中心,特别体现在吴门画派和浙派的作品中。中国山水画的发展通常以风格来进行区分。本文探讨了江南地区的自然风光是如何影响了中国山水画的主要画派,还将更进一步探寻这些意象是如何在江南以外的中国其他地区、日本和欧洲流行、传播开来的。

不可见的山水:吴作人《藏茶传》中的叙述空间

易恺(Eric Lefebvre)(赛努奇博物馆馆长)

上世纪40年代中期,吴作人在中国西部地区旅行,对这片未知区域的探索是这位画家当时无数速写和画作的主题。吴作人年轻时在比利时接受了油画训练,利用学到的技巧描摹出这片土地十分具象的种种细节。更重要的是,这种写实性还被他运用于观察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上。然而在名为《藏茶传》的设色纸本手卷中,尽管图像中包含了人们所熟悉的西藏元素,但画家对背景山水则几乎一笔带过甚至完全不着墨,本文将探讨吴作人这幅《藏茶传》中“消失的山水”所可能包含的意味。

相关文章

  • 高名潞:中国艺术家需要慢下来 做些原创的东西[图文]
    高名潞:中国艺术家需要慢下来 做些原创的东西[图文]

    作者:李孟林能不能有一部分的中国艺术家能够慢下来,潜心地做一些原创的东西。越是在条件好的情况下,越需要艺术家有一定的定力。提起高名潞,熟悉艺术领域的人总会第一时间想到85新潮美术运动。作为这场运动中的重要精神领袖,高名潞多年以来一直都在密切关注艺术的走向。一方面他回望历史,另一方面,他又密切关注现实,同时他也在不断扩展自己的阅读领域。这些最终汇集成了《西方艺术史观念——再现与艺术史转向》一书...

    1434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徐弘雯立:绘画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创新[图文]
    徐弘雯立:绘画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创新[图文]

    乘凉来源:兰州日报 记者孙理文/图徐弘雯立,当代画家,自幼酷爱绘画,擅长水墨、工笔人物与花鸟,师承甘肃画院副院长、中国画家李宝峰,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冯远。现为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兰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甘肃美术家协会会员,兰州市中国画院创研部主任,现在清华美院冯远水墨人物画创作室。画作多次获得国内大奖,...

    1994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文玩核桃身价大跳水 市民赌青皮核桃比往年理性[图文]
    文玩核桃身价大跳水 市民赌青皮核桃比往年理性[图文]

    立秋之后,又到了文玩核桃上市的季节,朝天宫和夫子庙等古玩市场已热闹地摆起了“赌核桃”的摊位,和人们熟知的赌石一样,“赌青皮核桃”充满了刺激与风险,剥开一个青皮核桃,由核桃本身的大小、纹理、质感、颜色等判断价值。不过,记者注意到,受文玩核桃价格一落千丈的影响,今年市民“赌青皮”更带着“娱乐一下”的态度,并且变得理性很多。“赌青皮”玩的就是心跳热闹的现场核桃赌什么?隔皮买瓤玩儿的是心跳“开吧...

    1799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美术史上的好莱坞:关于人体画的论争[图文]
    美术史上的好莱坞:关于人体画的论争[图文]

    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西画系的人体画上课时情形大事记(1926)5月11日,上海县知事危道丰发布《严禁美专裸体画令》,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人体画”的风波。关于“人体画”的连续性争论,到了1926年则演化为一场彻头彻尾的社会事件。正如美国学者安雅兰(Julia Andrews)所描述的那样,“这一事件本身也通常被描述为是以号召自由进步的刘海粟为一方,而以定位较为模糊的代表了中国当时不接受现状变化、先...

    1868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墨之语画家詹亦然笔下的水墨葡萄[图文]
    墨之语画家詹亦然笔下的水墨葡萄[图文]

    詹亦然,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重庆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书画院研究员、重庆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创作中心重庆创作委员、香港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美术家协会会员,主管中国美术学院,文化部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全国美术考级行政管理工作。擅长水墨葡萄,水墨人物。詹亦然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创造了他笔下葡萄的质感、光感和画面的空间感。师法自然,从生活中汲...

    1687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陈炳佳专访
    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陈炳佳专访

    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陈炳佳民族复兴的美术力量陈炳佳,1963年生,湖南人,居广州。1985年开始水墨画当代性探索,被学界认为是中国新水墨画的重要干将。无师从、不带徒,特立独行,自成画趣。曾从军35年,现为自由职业艺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高级美术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2013年开始至2023年间,艺术家制定了百件大幅(丈二对开180x145cm以上尺幅)创作计划,日前已完成...

    1320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文艺复兴时期有哪些“高科技”[图文]
    文艺复兴时期有哪些“高科技”[图文]

    文艺复兴时期的高科技:线性透视众所周知,“文艺复兴”发端于佛罗伦萨,迅速扩展,开始于15世纪早期,延续到16世纪末。在艺术领域,一项重大创新和发现便是运用数学方法在二维平面上展现空间关系,画家对真实世界高度关注,要求用科学的方式再现人们所见。从15世纪开始,绘画艺术便与中世纪决裂。佛罗伦萨的天才建筑家布鲁内莱斯基不仅为教堂建造了巨型穹顶,还发明了全新的线性透视法,这无疑是当时最大的绘画创新。诗...

    1009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十二生肖:成龙的爱国心[图文]
    十二生肖:成龙的爱国心[图文]

    《十二生肖》上映前,成龙[微博]上了几期窦文涛主持的“锵锵三人行”,当天的嘉宾还有马未都[微博]——我还想着嘉宾是梁文道呢。心说这下有好戏看了,前前后后,梁文道对成龙的言论发过不少文章进行批评,想着这下可以让他们当面聊聊。很可惜,梁未来,马作陪。然后就又是那番爱国的言论。似乎对自己的爱国主义辩解,已经成为了他的一种公开表态。《十二生肖》成龙当时说...

    1479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高脚家具”风潮!为何又于宋代?[图文]
    “高脚家具”风潮!为何又于宋代?[图文]

    引言:如今我们已经习惯了“垂足而坐”的高脚家具,不管是靠背椅还是扶手椅等,均解放了我们的双腿,而高脚餐桌、办公桌等也更符合我们的自然状态。然而古人晚至唐代,基本上仍保留着席地而坐的传统。宋时,席地而坐到高脚家具的转变是中国家具发展史中的一次大变革,虽只是家具的增高,但背后的观念转变和其在社会生活中引起的蝴蝶效应不容小觑。自古以来我国都有讲求“礼”的传统,礼不仅仅是表演性的仪式,更重要的是使人生活...

    623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喜迎二十大 翰墨绘华章——著名画家夏天安
    喜迎二十大 翰墨绘华章——著名画家夏天安

    【艺术简历】夏天安1998年师承史国良先生2007年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硕士研究生毕业师承孙志钧先生北京工笔重彩画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水墨创作《春丽在天涯》120×200cm老夏——祝福你夏天安,这个名字对许多人来说还是很陌生的。他个子不高,长得也不帅,处事低调,不爱讲话,但对艺术,对绘画却有着一种执着、酷爱。夏天安原来是学音乐的,拉了一手好提琴,干了多年的乐队演出。美...

    875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高等艺术教育中的漆画创作[图文]
    高等艺术教育中的漆画创作[图文]

    张泽国 黄楼 100×80cm 2018年漆画教学在高校的现状目前国内诸多艺术院校都设有漆画教学课程,大多作为一种传统材料或传统艺术门类来介绍。除少数几所院校设有独立系统漆画专业及规范的教学设施外,漆画教学基本包含在工艺美术教学范畴。教学模式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教学课时数相对较短,系统的教学研究无法得到保证。漆画作为绘画的一个门类已有时日了。漆画艺术从初始所谓的工艺小品到当下力作频出,发展...

    504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进口国产葡萄酒争夺战升温[图文]
    进口国产葡萄酒争夺战升温[图文]

    廖木兴/图中国将成全球第二大葡萄酒消费市场日前,Vinexpo(国际葡萄酒及烈酒展览会)联合IWSR(国际葡萄酒及烈酒研究所)发布报告预测,到2021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葡萄酒与烈酒消费市场,仅次于美国。面对巨大的消费市场和潜力,进口、国产葡萄酒铆足了劲,各使招数迎合中国消费者,一场中国葡萄酒市场的争夺战正在打响。新快报记者 陈琳2021年中国将成全球第二大葡萄酒市场日前,Vinexp...

    1836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纤维艺术该何去何从[图文]
    纤维艺术该何去何从[图文]

    展览现场8月25日,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办的“不同的声音:纤维艺术的关怀叙事”展在清华美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展出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西班牙、乌拉圭、土耳其、巴基斯坦等10个国家的20位代表性艺术家的30余件纤维艺术作品,意在探讨纤维艺术的价值与未来发展。“纤维艺术”一词在20世纪中叶以后首先出现在美国,并于60至70年代迅速发展至鼎盛,在美国被称为“纤维艺术运动”,在欧洲被称为...

    33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疫情后再“读”美术馆[图文]
    疫情后再“读”美术馆[图文]

    目前,各国博物馆、美术馆正有序恢复开放。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美术馆”“美术馆该怎么做”,这样的问题此时更值得反思。疫情加速建设了“无墙的美术馆”,未来,美术馆又将“如何从物理的存在之中跳出来”?在展出过程中,最为直接的对话存在于作品与观众之间;而作为此次对话载体的美术馆,其最大的收益除了高人流量之外,还有来自这种事件的影响。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不同的是,国内的美术馆没有更多的西方藏品用于支撑长期...

    98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古玩收藏:寒冬里沉淀真味[图文]
    古玩收藏:寒冬里沉淀真味[图文]

    漫画:颜庆雄时值年初,深圳市罗湖区新秀路上,黄叶飘零,余下不多的些许叶子挂在枝干上,透露出一股萧索之气。新秀路最著名的建筑群落当属著名的深圳古玩城。喜欢古玩收藏的人们都知道,这里是深圳最大的古玩交易市场。几年前,同样是岁末年初之际,记者探访此地时,人流如织、停车场车位难求。而此时此刻,巨大的建筑群里,偶见零星游人, 不少临街旺铺的玻璃门上更贴上了白底黑字的“转让”广告。深圳古玩城十年老铺德宝...

    1069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