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峰国画作品
李犁
我是在最炎热的一个中午开始仔细阅读杨宝峰的美术作品。窗外是响着嘈杂刺耳声音的建筑工地,还有令人窒息的闷热,但随着宝峰笔下这些花香和鸟鸣的展开,我的情绪也随之沉淀、凝聚并进入冷静和沉思。这是一种境界。一种灵魂经过搏斗、跋涉、逐渐凝结和超拔,最终进入纯粹净美之境界的过程。
这是我观赏杨宝峰水墨作品的感觉,也是杨宝峰美术作品的品质。
杨宝峰国画作品
这就是说杨宝峰的花鸟作品虽然鲜艳浓烈,但每幅画的水墨均匀,线条从容不迫,整个画感有点清凉的感觉。这说明他的作品外热内冷,表面是激情是燃烧,下面却是礁石和沉沉的思考。他思想的视角不是向上飞扬,而是向下凝聚,他在用水墨梳理着生活,拔掉生活表面的杂芜,也穿过激情的蒸汽和情绪的泡沫,最后抵达他创作的核心,那就是理性和思想。整个创作的过程他用的是剥离法,剥离掉事物表层的浮尘和迷雾,甚至耀目的光芒与花环,让事物的真相裸露,让真相后面的意义突现,让花朵后面的果实呈现。所以杨宝峰真正追求的是花卉与鸟鸣后面的意义,是情感与意义结合后的诗意。他最终要表达的不是花朵多么灿烂,也不是鸟儿多么自由,而是通过花木冷静地生发,鸟儿不激烈地飞翔而阐述他对人生深沉的看法:人要时刻认清自己,不盲目地乐观,也不过分地沉潜,身处低矮要努力绽放,绚烂枝头也不要忘了来处,坚守良知永远本分。所有这些也许不是宝峰有意为之,但是这些品质早已先天的烙印在宝峰的品质和意识里,这些作品就是他自身思想和素质的本能突显和绽放,所以鲜艳是道路和出发,深沉和思考才是目的和抵达。画到思想里去,又思出画意来。譬如他的这幅《霜重色更浓》,几朵菊花傲立枝头,冷风和寒霜迫使一些枝叶显现趔趄的姿势,但菊花依然从容而淡定地绽放,虽然不是那么强悍,但是在寒风中花香如玉,丝毫未损。这就是杨宝峰,这就是濡染了他性情的菊花,不妖娆不炫耀,遇热不升温,遇冷不退温。坚定自如,一切按自己的自然的属性生长开放。
杨宝峰国画作品
于是思想就出来了:美是外界无法扑灭的。而菊花的命运也暗示我们,按自己看见的光明走下去,苦难不过是让我们更鲜艳的颜料!于是这艺术就成了思想的血肉,并让思想形象化;同时思想是艺术的骨头,又使艺术有了重量和内容。
因此,我们在杨宝峰的美术作品中就看到了两极分化又两极对抗的心理特型。一面是代表艺术和美的,有激情,火焰,瞬间爆发和无限的张扬;一面是代表思想的,有理智,冷静,永远沉思和有节奏的内敛。这就使宝峰的美术作品就具有了感性与理性,抒情与思想,热爱与批判,缅怀与前瞻,超拔与入世,正义感与同情心,现代手法与现实精神同时存在又互相支持互相补充的品质和个性。同时我们也看到杨宝峰对思想的追求。通过思想揭示生活的真相,启迪社会的创作目的,使他的创作行为具有了社会意义,使他的作品有了济世和启蒙的作用。画画不再是他个人趣味的迷恋,也不再是保护和保持自我的一种方法,也不仅是他对低俗的拒斥和现实之忧的镇痛,以及超越平凡生活的尝试,创作已经成为他对这个世界发言的一种方式,成为他的人生信仰和对信仰的一种表达。这也是他人生的取向和精神的方向,因而他个体的生命也在艺术和审美中得到超越和升华!
杨宝峰国画作品
那么杨宝峰在作品中是怎样把美和思考结合,又怎样让它们碰撞出诗意的呢?让我们看他的作品《五德先生》:在花果像一面墙倾斜过来的前面,一只公鸡像舞者一样扭动着站立起来的身子,并向着前方引颈高歌。还有那幅《风牡丹》,一群白色的牡丹像风本身一样翩翩起舞,那风中盛开的麻雀,也像牡丹一样好像在急急地赶路和追寻。前者被誉为五德榜样的公鸡有点滑稽有点声嘶力竭地高歌,是我们理解这幅画的细节,至于崇高还是反讽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后者整个画面有种风雨欲来的感觉,风、花、树、鸟都处于一种激荡欲飞之中,这样的状态下牡丹虽然灿烂,有点岌岌可危近似于风本身。这两幅画象征是多重的,意旨也是多维的,不同经历的人会根据自己对人生的理解来得出自己的意义。这就让这两幅画中的思考大于了画面的花鸟,而思考是被这些花鸟包裹着,被他本能或者下意识地揉进了巧妙的构思中。所以杨宝峰的美术作品可贵就在他的构思,在于他整体的结构中又突然来个点睛之笔,这一笔就引起观者的思考,这一点睛之处就像一个导火索,引爆了思考。
杨宝峰国画作品
这样的创作方法在杨宝峰的其他作品中也可以找到例证,那屹立在山巅上迎风展翅的迎客松,那流淌了一地的红苹果,那毛驴嘴下婀娜开放的维吾尔少女,那水田中踽踽独行偶尔回头惊鸿一瞥的水牛……他总是在满满的画面中,让画笔陡然一跃,给我们留下一个高潮似的节点,一个去思考的思想点,让整幅画面充满了深情和低咏,让观者从中抽象出相对应的思想,以及对现实和人生有启迪的意义,最终把美感的激流归入到思想的池塘。赏读杨宝峰这些作品,你会感到像触摸晒热石头,外表是炽热的,而石头的核心又是冷静的。我们也可以把宝峰比喻成一个铁匠,他用激情的火把铁烧热,用理性的水把铁淬火,而淬火后的铁更加坚硬冷静而成方圆,这呈各种形状和姿势的铁器就是他的作品,就是不变形的思想!
杨宝峰国画作品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归纳杨宝峰的创作过程,先是创作的迷狂使他找到了回忆和观察,回忆和观察帮助他找到了一个创作或者抒情的原型,再经过感悟和静思,原型的胚胎开始发芽并生成意义和思想。而思想和意义并不是直接抽象出来的,而是通过他再创造的形象和画面来象征和暗示出来的。于是美和思想产生了。而这个过程依靠的是体验,是生命的一瞬间的体验作用为这些原型找到了画面和意义,或者把这些琐碎的不规则的原型升华到美感之中。这时他就像一个矿工,先一层层剥离掉杂草,尘土,然后是穿过岩石和黑暗,最终把矿藏给挖掘出来。这正应合了外国哲学家瓦莱里形容艺术的过程:“某一时刻我们沉思默想直达意境深处,但我们的思想还是堆埋在琐碎杂乱和粗糙笨拙的零片之中,我们必须把这些宝贵的金属从堆积中选择出来,把它溶解在一起,从中锻炼出一个宝石来。”这宝石就是瓦莱里说的纯艺术,也是“绝对之诗”。在这里就是杨宝峰的激情与理智的碰撞后产生的画意和美感。
杨宝峰国画作品
我们同样也可以把杨宝峰这样的创作看成是水与火的创作,火是感性,水是理性,水与火的碰撞,就是杨宝峰的创作体验,就是艺术瞬间的生成和升华。但是这种水与火的创作,也造成了杨宝峰的一种分化,就是创作手法与创作内容的对抗。杨宝峰的手法是现代主义的,在他的水墨挥洒中,伴随着幻像、象征、还有意象的跳跃等,而在这手法的背后却是传统的东方的现实的道德的思想。但是正是这种形式的突进,内容的坚守让他的作品变得多彩而易懂,前卫而扎实。于是我们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不论形式多么翻新,内容则是一致的。不论是花鸟还是山水抑或是人物和动物都一直贯穿着道德与呼唤,感恩与报答,还有批判和启迪。整个核心就是——爱。爱人,爱物,爱真理。因爱而流泪,因爱而批判,因爱而艺术。这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温情和人道,也使他的作品更加中国化并充满了人本主义光芒。
杨宝峰、1959年生于抚顺、现任辽宁美术馆常务副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文联委员、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理事、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民进抚顺市委副主委。
作品入选“第五届、第八届、第十四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全国牡丹竞选国花画展”、2009年国画“清香知是故人来”获文化部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书画作品展三等奖、辽宁省文化系统书画作品展一等奖、民进中央庆祝全国政协成立六十周年书画展优秀奖等多次全国展览。
《中国书画》、《美术大观》、《书与画》、《书法》、《鉴赏与收藏》、《中国艺术名家》、《中国文化报》、《中国文物报》、《中国书画报》、《中国美术报》等报刊发表作品千余幅。
1999年、2000年分别在韩国汉城、釜山举办个人画展,2001年在马来西亚举办个人画展。
作品《春消息》、《露香》、《松禽图》、《秋实》、《鹤乡》等被辽宁省博物馆、湖北美术馆、宁夏书画院、中央电视台书画院收藏,有多幅作品被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际友人收藏。
杨宝峰国画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不论杨宝峰赋予他笔下的形象多少思想,这些都是他无意识下的一种本能表达,是他自身品格和性格的自然外泄。而他有目的有意识和执着的是:要把笔下的画面画好画美,因为美感才是艺术的生命,有了美感艺术就有了价值!这不是出尔反尔以美感来降低思想,而是强调要把思想熔化在艺术的美感之中。具有了美感的艺术应该同时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只是这思想是隐形的,你只有在被画面的美感击中之后,才会感到思想的力量,才会感到艺术的美好!因为艺术首先打动我们的是美,至于它表达了什么思想,画家不用直说,因为美感在向我们笼罩的同时,已经把思想和意义撒在了我们的心上。
写完这篇的稿子,已经是深夜,工地的轰鸣已经安息,我的心也是一片宁静。深夜的风清爽而微凉,于是我想杨宝峰的创作就像即将到来的秋天,燥热渐渐消遁,孕育渐渐结果,同时激情开始凝结,思想开始结晶,一个充满美感和思想的杨宝峰的艺术世界正在诞生并成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