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国家级的展览。呈现的作品都是我们亲自前往俄罗斯特列恰科夫国家画廊,筛选指明要求哪些油画,商议后从陈列室的墙上取下来,这对于俄罗斯来讲是第一次,同意以我们指定的方式外借。这个展览筹备了近三年时间,作为巡展的第二站,终于在元宵节(2015年)后在杭州与观众见面了。”全山石老师向记者详尽地介绍起展览的故事和其中的作品。“展厅中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19世纪及之前的画。艺术中心展出的是19世纪末到苏联瓦解之间的作品,是油画风格及内容表现最丰富多变的时期,而且对中国油画界的影响特别大。探索油画本体语言和油画的民族精神是艺术中心的宗旨,也是引进俄罗斯特列恰科夫国家画廊藏品展的目的。”
“艺术世界”除形式风格多样外,更着重艺术本体的探索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俄罗斯美术界随着社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变化。“巡回画派”逐渐丧失以往的活力,艺术界对以往主要重视艺术的社会性而忽略对艺术自身语言的追求进行反思。此时,欧洲现代艺术逐渐影响俄罗斯美术界。新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观念使许多年轻画家对欧洲的新艺术感兴趣,并开始转向欧洲现代派艺术的行列。19世纪90年代初,一群受过高等美术教育的青年人组织了一个“艺术世界”的文艺团体,以新的美学观念教育组织青年人。他们是个跨世纪、跨时代的具有强烈的革新和探索精神的艺术团体。他们既反对学院派的因循守旧和虚伪的创作,也对“巡回画派”后期的局限性不满。
本次展示的作品就是以“艺术世界”的同盟者马利亚温的早期作品《读书》开始。马利亚温是一个基础扎实、很有修养的画家,善于处理光色关系,他那宽大随意的笔触、装饰的风格和抽象的形式、那种富有激情的表现力,显然得到当时同仁们的支持和赞赏,也得到许多青年人的追随。尤其是菲钦,对马利亚温更是钦佩不已。展览中,社团主要成员索莫夫、库斯朵其耶夫、涅斯采洛夫、列赫特、谢列勃列科娃等画家的作品都有展示。“艺术世界”是相对“人文画派”—以生活为基础的有内容的主体性的绘画提出的,前者追求形式、样式,更注重形式语言和艺术本体。
前卫艺术打响 略窥俄罗斯先锋派之一斑
“艺术世界”也是俄罗斯前卫艺术的起步。当时,更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则靠近西方现代主义。于是,接着产生具有先锋色彩的“蓝玫瑰”、“红方块王子”等艺术社团。“蓝玫瑰”中的萨里扬注重理想美的追求和作品中象征主义色彩;“红方块王子”艺术社团中的彼得罗夫·沃德金、康恰洛夫斯基等画家,他们受法国后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派的影响,注重物质的质感和色彩的浓重以及几何形态的立体感,同时他们又注重汲取民间装饰艺术和传统,创作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在展览中有1910—1930年间俄罗斯先锋派的阿尔特曼的《德加肖像》、“蓝玫瑰”画家萨里扬的《山地》、“红方块王子”贡恰洛夫斯基的《小提琴手》等,以此略窥俄罗斯先锋派之一斑。
十月革命的胜利迎来了前卫艺术的新纪元。俄国的前卫艺术更具有精神性和思辨的特点,他们关注的是艺术的本质,艺术的现代性、社会性和时代性,他们的作品也更具有浪漫性和乌托邦色彩。十月革命时期艺术流派纷呈,各自提出自己的艺术口号,在众多的艺术群体中,有两个组织影响最大。一是“俄罗斯左翼美术家联盟”;另一个是“俄罗斯美术家联盟”(1928年改为“革命美术家联盟”)。
“社会主义”的政治概念和“现实主义”的文艺概念相混搭
1932年苏共17大作出“改组文艺团体”的决议,改变当时的文艺界状况,成立统一的美术家协会。从此结束了美术界各种流派多元并存的局面。接着,1934年高尔基在苏联作家代表大会上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口号中把“社会主义”的政治概念和“现实主义”的文艺概念相混搭。历史地看,这个提法是不够科学的。但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艺术家们还是按照这个方针进行创作,肯定现实,面向生活,反映在作品中是歌颂正面人物和社会新气象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面貌。由于当时苏联政治稳定,经济发展,随之文艺创作也比较繁荣,出现不少优秀作品。在展览中,如:阿·格拉西莫夫的《雨后》,谢·格拉西莫夫《集体农庄市场》,莫拉沃夫《乡村户籍登记处》,康恰洛夫斯基、马什科夫的静物和肖像以及富有生活气息的普拉斯托夫两幅油画,都属于这个时期的作品。
历史残酷 作品却感人至深
1939—1945年是苏联历史上最艰难的时期,法西斯的侵入使许多艺术家放下画笔奔赴前线抗击法西斯的侵略。待到战争结束以后,文艺界情绪高涨,可是却被当时极左文艺政策所扼杀。当时的文艺政策是:全盘否定西方文艺,肃清西方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影响。于是,许多艺术家受到批判,文艺界出现僵化教条主义和矫饰风。但是,由于卫国战争和战后建设生活的激荡,使艺术家自觉地在作品中注入对祖国、乡土和人民的热爱,依然产生了一些感人至深的作品。如《前方来信》、《战后休息》、《粮食》、《和平的原野上》以及这次展览中杰伊涅卡的《莫斯科郊区》,科林的《库克雷尼克塞肖像》,马克西莫夫《拖拉机手萨沙》,雅勃隆斯卡娅《早晨》等等。
“文艺的回归” 寓意性和哲理思考当道
上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文艺政策得到了整顿,批判了文艺界的极“左”路线和前阶段流行的矫饰风和个人颂拜风。苏联美术界有了新的转折。艺术家也开始接触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对印象派以及其他传统艺术进行再认识,重新思考艺术中如何表现人的价值和个性,探讨艺术的功能。美术创作中开始打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格局。画家们回复到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这种现象,他们称为“文艺的回归”。特别是60年代至80年代,出现了对现实主义风格的多种理解和探索。涌现出“严格的现实主义”、“亲切的现实主义”、“有表现力的、浪漫的现实主义”等流派。
苏联理论家把这段时期的美术归纳为“艺术思维形式”,即“真实再现形式”、“联想形式”、“真实—联想形式”三种。其中所谓“联想形式”的艺术思维,就是循着完整、详尽的寓意联系方法,主要用暗示、对比、比拟、借喻等方式进行“思维”。例如“严肃风格”其特点是追求艺术形象的悲剧性,描绘生活中困难和艰苦一面,作品往往具有寓意性和哲理思考的特点,强调联想,而不推崇真实的再现,追求更广阔的联想天地。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如:莫伊谢延科、科尔热夫、波普科夫等。在这次展览中有他们代表性作品。莫伊谢延科《通讯兵》、《姐妹们》、《五月九日》,科尔热夫《画家》,梅尔尼科夫《西班牙三联画之一—马德里的一场斗牛》,波普科夫《父亲的军大衣》等等。
结语:
经过3个月时间的内部整修,全山石艺术中心于3月6日以全新面貌迎接八方来宾。除俄罗斯特列恰科夫国家画廊藏品展外,艺术中心正在展出的“典藏西方大师油画原作展”进行了一次较大的调整,增添了不少新的藏品,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佛罗伦萨画派画家杜索的《带帽的男子肖像》、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三大画家之一丁托莱托的《贵夫人肖像》、17世纪法兰德斯著名画家凡·戴克的《鲁本斯像》及《英国穿蓝衣裙的女皇玛丽娅肖像》、意大利画家库都佐《两个倒立的男孩》、俄罗斯巴克斯特、夏加尔、梅尔尼科夫、雅勃隆斯卡娅等重量级画家的纸本绘画等等。此外,“全山石各时期代表作品展”也更换了一些新的作品。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视觉体验,非常值得一看。
本文来源:浙江在线-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