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胎竹編披麻捉灰描金漆器清供盒
竹编漆噐作为重要的生活用品,在福建的闽南地区广泛流行,是早年民间嫁女的必备妆奁品、陪嫁品。也是迎神祭祖、寿诞喜庆、拜亲会友等重大节日装盛物品的器具或作为互相馈赠的礼品。竹编漆噐成为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闽南人漂洋出海到达东南亚,竹编漆噐成为华侨文化的一部分。许多东南亚的华侨回到故乡,回去时总要带上几个竹编漆噐,以此寄托思乡之情。明代,福建闽南永春竹编漆噐成为其中别具一格的种类。
《福州通志》曾有过记载:“漳州描金漆杯,用竹丝编成,又有茶盘俱耐用。”竹编漆器是先以竹篾竹丝编成篮坯,(为了牢固有时也加用木材框架和底板)再经裱褙纱布,涂盖油灰,打磨、髹漆、研磨而成。有的表面通体上漆,成了纯竹篾胎漆器;竹编漆器制作主要分成两大部分。首先是竹编,据有关史料记载,此竹篾丝是选用1至2年生、节间长的竹子中段制成的,还要在水里浸泡得柔软坚韧,使之既美观整齐又结实耐用,破开一根竹子开始,用篾刀把竹子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不断分下去,最后制作成既长又细的篾丝,篾丝细得柔可绕指。然后,根据规格大小制作成各种竹制品。篾丝要做到既柔又长,长要到三四米,如果太短,竹篮的竹丝接头太多,影响质量,另外竹篮要做得紧密。
第二道工艺是上漆。先是油灰,用土粉拌以桐油进行涂抹,要经过煮胚、上灰、磨灰、上油等十多道工序;然后是漆画,要经过漆工、画工、堆雕等十多道工序。经过这些程序,竹制器就变身为竹编漆器了。 竹篾胎漆器部分胎体外露,编纹整齐的竹丝或光洁或有彩绘的漆面相互衬映,别有风趣。其层间衔接紧密质地坚固结实,造型美观轻巧,经久耐用不易腐蚀。根据各种不同用途,它可以制成格篮、菜盒、茶桶、九龙盘、针线盒、提篮、果盘等。因其美观耐用,工艺独特,成为当地人民的日常用品,更是嫁女必备的妆奁品。而永春临近海上丝绸之路的便利,使其远销海外、东南亚地区,成为声名远扬的工艺品。
大漆有两种上漆方法,一种是直接漆,还有一种是“披麻挂灰”。“麻”就是麻布,“灰”就是灰泥,要用猪血调制。披麻挂灰的方法,是用白麻缠裹木胎,再抹上一层砖灰泥,再上漆。
描金漆器又称泥金画漆,是汉族传统漆器品种之一。原指单纯用金作纹饰的漆器,后泛指描金罩漆、识文描金、描金加彩漆等漆器。描金漆器的做法是,在漆地子上先用金胶漆描绘花纹,趁它还完全没有干透时,把金箔或者是金粉粘着上去。另外还可以同时饰云母螺钿、砂金、碾金、泥金、细金等等。 这种描漆又叫做描彩漆或者是彩漆。描金还通常与描漆相结合,在单色一般是较深的黑、褐色底漆上,用各种颜色描绘出花纹图案,这种漆器上的绘画有较强的装饰和表现效果。另外《髹饰录》描饰门中还有一种“描金罩漆”,归入罩漆类。其精湛的技艺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战国时,中国彩绘漆器已成功地运用了金彩。如河南信阳长台关二号墓的内棺、一号墓的锦瑟(一种弦乐器),尤其是后者,既用浓金作线条,又用淡金作平涂,描绘了宴乐、狩猎、烹调等场面。隋唐描金漆器,中国描金漆器流传至日本,对日本的漆器产生很大的影响。明代,描金漆器日益完美成熟,并与其他髹饰技法相结合,有了很大发展。如描金罩漆,是以金色等彩绘花纹,最后通体罩以透明漆;识文描金是先以稠漆堆起花纹,然后再用金彩描绘。识文描金在日本称为莳绘,它是受了中国描金漆器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艺术水平,又反过来影响中国的描金漆器。明天顺年间(1457~1464),描金漆器名家杨埙(字景和)在借鉴日本莳绘等技法的基础上并有新的发展,如描金加彩漆的技法,除用金之外,还用他其色彩描绘花纹。描金漆器的较好实例有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明万历年间(1573~1620)的黑漆描金龙纹药柜,以及识文描金花果纹海棠式攒盒,描金加彩漆山水人物纹大圆盒等。充分表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