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1
明清时期,人们喜欢装饰帽子,成年人的帽子上只装饰帽正,以便校准戴正帽子,其材质多为玉石一 类,造型大同小异,相对来说较为单一。而儿童和妇女所戴的帽花则异彩纷呈,具有浓郁的民俗吉祥意味。由于妇女儿童帽子上的帽花往往复杂多样、内容繁复,因 此中原地区的民众常常称其为“一头银生活”。
帽花是广义的概念,既包括男士帽子上类似帽正的帽花,也包括女性和儿童帽子上的帽花,而后者当中很大一部分是帽字类帽花。例如,帽子前沿往往缝着一 句吉祥话,正中配八卦,吉祥话两侧装饰吉祥花草。这一排装饰之上,有时候还要缝上八仙或福禄寿喜财。有些地区为了显得一团和气或者为了增加文化内涵,还往 往将部分图案缩合,如福禄寿,就常常用福字底焊接一头口衔灵芝的鹿,寓意福禄寿。妇女或女孩的帽子后面往往还有下带铃铛的小银牌。铃铛图案或为吉祥花果, 或为八卦印玺,铃声清脆悦耳,极富民族情调。
如今,在我国西南、华南等地的非少数民族地区和部分汉族地区,仍有佩戴银帽饰的习俗,但少数民族地区的银饰与汉族在铸造风格和材料上的区别较为明 显。汉族银帽花品类繁复,产地驳杂,曾经覆盖广大汉地,但由于权威资料和系统整理工作的缺失,目前尚不具备按产地加以研究的条件。为了方便,现从纹样的角 度加以简单区别,本文重点论述动物类帽花,且主要集中于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实物。
动物类帽花常常以珍禽瑞兽为主要内容,有时也錾刻一些文字,其中最主要的动物当为麒麟、鹿、老虎和狮子,而龙凤相对来说比较少见。这其中涉及到等级 制度问题,龙凤图案比较敏感,民间禁用较多,且有专门的监管,而且民间通常认为龙凤非常人可用,需要造化极大的人才可,否则容易折损福寿。当然,这是民俗 禁忌中的一面,也包含迷信的因素,因此要辩证看待。
这一对日月四爪双龙背文星帽花(图1),直径5.4厘米,重23克,“文星”款。出自湖南,厚胎,镂空四爪龙,龙身錾刻细腻龙鳞,有如针尖所刺,龙 头部分的龙鳞较大一些,为常见的珍珠底(鱼籽纹)。图面纹饰为单龙戏珠,火珠中间分别錾刻日月,龙周身环饰如意云头纹,飞龙行空,日升月恒。如此硕大的帽 花实为罕见,据湘北一带反馈称,这类大型帽花一般系单独装饰。明清两朝对龙纹的使用控制极其严格,而且由于民国革命的不彻底性,广大民众心智未开,封建意 识残留较重,即使到了民国时期,龙的图案在民间使用也较少,因此可以推测,这一对帽花的使用者应当有一定身份。
图 2
狮子的形象在我国运用得十分广泛,此件狮子头帽花(图2),长5.2厘米,宽4.1厘米,重6克,无款。此动物头上虽有“王”字,但却不宜解读为老 虎,因为他的鬃毛和卷毛更适合将其解读为狮子。狮子非国中所产,但自佛教传入中国并不断光大以来,狮子的形象伴随着佛教的影响日益深入人心。《癸辛杂识》 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述:“近有贡狮子者,首类虎,身如狗,青黑色,官中以为不类所画者,以非真。”在佛教中,狮子为灵兽,诸多佛菩萨的坐骑都是狮子。受其影 响,狮子在民俗中便逐渐有了趋吉避凶的作用。
这是其主要含义,其他的民俗价值还有显示威仪和娱人娱神,这些从尚存的门前石狮和狮舞中可见一斑。这件狮子帽花产自福建,从其造型来看,口中当有一 把剑。狮子吞剑,即表示化解戾气,也可表示拥有智慧福德。因为在佛教中,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萨其坐骑就是青狮,而文殊菩萨的代表性法器就是一把“斩断痴愚 剑”。需要指出的是,这件银狮不但工艺精湛,而且装饰繁复,连不起眼的舌头上都规范地用细小的针状点来装饰图案,若用放大镜观看,可见其细致入微。
图 3
福禄寿题材在中国民间大概是知名度最高的一种吉祥纹样了。与常见的福禄寿人物形象不同,这件福禄寿帽花(图3)是以象征的手法来表达吉祥祈愿的,这 使其具有了浓厚的民间文学味道。作品主体是布满珍珠底的福字,福字的头向右侧倾斜,看着像倒下去了,取谐音“福到了”。福字之上以锤碟手法凸显鹿(禄)的 形象,鲜活生动,动感十足。鹿眼的刻画尤为独到,刀工熟畅,造型与众不同,极具现代气息。鹿身以针尖状小点环绕成圈,细看之下井然有序。鹿口衔灵芝,灵芝 与外围环绕的祥云结合在一起,寓意长寿。外围祥云环绕更增加了作品的祥瑞之象,可谓匠心独运。(王强)
(来源:中国商网—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