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油画民族化探索的吴冠中先生,是保利现当代艺术夜场中当之无愧的“明星”,在2023年2月21日晚举槌的北京保利2022秋拍“现当代艺术夜场”中,本场备受关注的作品:吴冠中油画创作鼎盛时期的《漓江新篁》(1975年)顺利成交。作品以3800万起拍,最终以4200万元落槌,加佣金以4830万元成交。
吴冠中
1975年作 漓江新篁
77×96cm
估价 RMB| 4,000万-6,000万
成交价 4830万元
2023-02-21 北京保利
现当代艺术夜场
吴冠中的漓江题材创作最早可追溯至1972年。在桂林,吴冠中利用宝贵的游历时间创作了一批写生作品,从而开启了其艺术生涯中长达二十余载的“漓江系列”。桂林绮丽多情的山山水水给吴冠中留下了无比难忘的深刻印象,画家从这些千姿百态的真实风景中抽取出最为中意的形式构成,逐渐形成了诸多标志性的画面主题与构图方式,而其中“漓江新篁”可谓是画家至爱主题之一。
从二十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吴冠中曾以相似的构图对该主题进行了六次创作,其中四幅皆作于七十年代。此幅《漓江新篁》作于1975年,为六件同题材油画创作中尺幅最大的一件,且这一时期是学界所公认的吴冠中油画创作之鼎盛时期。纵览全幅,画家以马夏之法,仅取漓江山水之一隅入画。画中的竹林、树木、河岸、流水、渔舟与远山以及充满诗意的构图与留白不禁让人联想到中国源远流长的山水画历史中诸多传世经典。于此同时,着力描绘前景的树木植并以概括的笔触逐步淡化中景及远景,从而形成主次分明、亲疏得体的画面层次的独特方式,无疑又揭示了法国十九世纪末巴比松画派对于画家的强烈影响。
吴冠中《漓江新篁》 1975年作 77x96cm 布面油彩
纵览全幅,画家以马夏之法,仅取漓江山水之一隅入画。画中的竹林、树木、河岸、流水、渔舟与远山以及充满诗意的构图与留白不禁让人联想到中国源远流长的山水画历史中诸多传世经典。于此同时,着力描绘前景的树木植并以概括的笔触逐步淡化中景及远景,从而形成主次分明、亲疏得体的画面层次的独特方式,无疑又揭示了法国十九世纪末巴比松画派对于画家的强烈影响。
吴冠中 《漓江新篁》 (局部一)
细查之,画面右侧的植物为近景,左边为中、远景。虽然右重左轻,左空右满,但通过竹枝、渔舟和山村等物像的巧妙设置使画面达成了平衡。画家采用空气透视法营造出纵深空间,画中景物的清晰度和色彩的浓度按照距离向远处递次减弱:近景的竹林和树木由无数细密的笔触精心叠加、铺陈,予人扑面而来的苍翠繁懋之感;几只渔舟稍微退远,静静地停泊在水面上,船身和倒影均以快笔迅速扫出,构成概括而含蓄的形象;对岸村庄里的南方民居白墙黑瓦,鳞次栉比,但却只以细笔稍事勾勒点到为止,仅可以看出基本的轮廓与色彩;最远处的山峦以极柔和的用笔轻轻染出大致的形体,仿佛笼罩在氤氲的雾气中,与天空近乎交融,全幅构图和谐,空间层次丰富而微妙。在《漓江新篁》中,吴冠中用不拘一格的方法表现出了郁郁苍苍、随风摇曳的竹林风貌,实乃画家七十年代写实绘画之典范。
从创作方式看,《漓江新篁》虽源于一幅写生画稿,但画家在原稿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再创作。在画面的经营布局和空气氛围的表现上,画家将中国和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绘画语言进行了创造性地融合尝试,以取长补短的方式构建出一种崭新的风格倾向,既有着西方油画中大块面的用笔塑形和厚涂所造成的浓郁色调,又富于传统中国绘画的清幽虚静之美。
吴冠中 《漓江新篁》 (局部二)
在《漓江新篁》中,前景郁郁葱葱的竹林无疑是整个画面的焦点所在。在吴冠中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南方的翠竹始终是其难以割舍,反复表现的心爱题材之一。或许从童年开始,家乡宜兴郁郁葱葱的竹林便扎根在了画家的脑海中。竹也因此成为了画家最浓的乡愁,成为了他研究艺术之形式美的重要元素。
北京保利2022秋拍“现当代艺术夜场”拍卖现场
《漓江新篁》一作完美地实践了吴冠中的“画竹理论”。画中的竹林使用了大面积的绿色,同色系的色彩堆叠极易失去层次感,为此吴冠中在具体处理时加入了大量微妙的色彩变化,绿色系从深到浅的过渡有着中国画中“墨分五彩”的效果,再配合竹林后面的树木与阴影,营造出了空间上的深度和丰茂的质感。此外,绿色中还糅合了少量的棕色、蓝色及红色,这些浮现在大片绿色上的色点零星散落在枝干和地面上,非但没有喧宾夺主,反而造成了视觉上的丰富性。这种在画中运用缤纷色点的方式,后来也成为了吴冠中标志性的绘画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