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仍存于私人收藏中之
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J.M.W. Turner)重要巨构
今夏将于伦敦苏富比上拍
香港预展|5月25日至31日
香港苏富比艺术空间
《埃伦布赖特施泰因》是透纳晚期的巅峰之作,不但被当时艺评奉为大师杰作,对他本人而言亦别具意义。此作来源显赫,为透纳所作德国风景画中最为重要的一幅,亦是透纳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本年7月,伦敦苏富比将呈献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J.M.W. Turner)一幅少数仍存于私人收藏的重要杰作──《埃伦布赖特施泰因》(Ehrenbreitstein)。《埃伦布赖特施泰因》作于1835年,公认为艺术家创作生涯巅峰的晚期作品,同时期其他画作多已列入世界各地顶尖博物馆典藏。如今私人收藏中如此杰出的透纳作品寥寥可数,珍贵难得。
透纳素有「光之画家」之称,公认为英国艺坛数一数二的巨擘,其独特风格前无古人,不但对英国艺术影响深远,更成为后来印象派及抽象表现主义之先驱(莫奈曾公开表示受到透纳启发)。如此重要的透纳作品极少于国际市场上亮相。最近一例为《从阿文提诺山看罗马》(Rome, from Mount Aventine),该作与此品同年完成,2014年于伦敦苏富比以高价3,030万英镑/4,740万美元成交,刷新生于英国之艺术家的最高拍卖成交价纪录,并自此与鲁本斯(Rubens)和拉斐尔(Raphael)齐名,成为只此三位创下如此高价的印象派前艺术家。《埃伦布赖特施泰因》于1835年初次展出即好评如潮。伦敦苏富比将于7月5日呈献此作,估价为1,500万至2,500万英镑。
近年,透纳的作品渐得亚洲藏家欣赏,不但在苏富比拍场上获得青睐,更受广大艺坛瞩目。去年,于苏富比购下泰纳作品的买家中,四分之一来自亚洲;而在2009年,北京中国美术馆亦曾举办透纳作品展览,广受好评。2018年9月,透纳作品将再度于中国美术馆「英景观风景:英国风景画1700 – 1990」中展出,内容着墨于英国风景画对欧洲艺术的贡献、成就及其发展。泰纳与一众名家之杰作将一同登场,当中包括约翰·康斯特勃(John Constable)、汤马斯·庚斯博罗(Thomas Gainsborough)、约翰·艾佛雷特·米莱(John Everett Millais)、詹姆斯·惠斯勒(James Abbott McNeillWhistler)及弗兰克·奥尔巴赫(Frank Auerbach)。有鉴及此,苏富比亦决定于5月25日至31日在香港展出《埃伦布赖特施泰因》,为此作首次亮相亚洲。
莱茵河地区对透纳别具意义,尤以埃伦布赖特施泰因要塞为个中之最。泰纳于1817年首度到访该地,后多次重访,绘下无数素描及水彩画作。本作与泰纳1833年第三次到访德国绘下之一系列素描颇有关联,其时他循莱茵河游历,先到维也纳,后取道萨尔茨堡,再到威尼斯。
缘起与来源
此画原为著名出版人约翰·派伊(John Pye)而作。派伊为透纳好友,本委托泰纳绘制以莱茵河地区为题的水彩画,从而制作版画。然而透纳登临此地,深受美景吸引,遂认为只有油画媒材方能反映眼前盛景,彰显其磅礴大气的神韵、承载当中丰沛的情感力量,以及表达复杂多变的光影。结果,透纳成就了此幅尺寸巨达93 x 123 公分、并于皇家艺术学院展出的恢弘画作。
透纳绘下如此巨构,实在出人意表,派伊亦因而颇感无助:因为画作尺幅宏大、细节繁复,要为其制作版画绝非易事,共需时约十一年方能完成,期间更多次受泰纳催促尽快完成作品。
纵使如此,按惯常程序,画作最终仍于版画完成后送回泰纳的画廊,并因此得以售出。此买家后来更成为泰纳重要的艺术赞助人之一:埃尔赫南·比克内尔(Elhanan Bicknell)。
艺术评论人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与透纳同为伦敦赫恩山的左邻右里,衷心支持透纳创作,比克内尔或经罗斯金介绍而认识泰纳的作品。1841至1844年间的两年空档,比克内尔购下至少七幅泰纳的大型作品,大部分已现为各大顶尖博物馆典藏,包括泰特美术馆(Tate Britain)、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TheYale Centre for British Art)、弗里克收藏馆(TheFrick Collection)及纽约大都会美术馆(TheMetropolitan Museum in New York)(详情请参阅下文)。
1863年,比克内尔逝世,留下包括本作在内的大批收藏被释出拍场,不但引来一众藏家惊叹,更以高价拍出。自此之后,本作只在拍场上两次亮相,最近一次为1965年,当时以88,000英镑成交,刷新透纳作品的世界拍卖纪录。
广受好评
1830年代中期,透纳创造多幅最著名代表作:《从阿文提诺山看罗马》(Rome, from Mount Aventine)绘下罗斯贝里(Rosebery)的动人景致,2014年由苏富比以3,000万英镑(4,760万美元)高价成交并刷新纪录。透纳将要完成《从阿文提诺山看罗马》之际,正是其开始绘制《埃伦布赖特施泰因》之时,短短四年后,《勇莽号战舰》(The Fighting Temeraire;或译《被拖去解体的无畏号战舰》)便于皇家艺术学院展出。
1835年,《埃伦布赖特施泰因》与四幅作品一同于皇家艺术学院展出,分别为:《月光下的煤港》(Keelmen Heaving in Coalsby Moonlight;现藏于华盛顿国家艺廊);《从安康圣母大殿门廊眺望威尼斯》(Venice, from the Porch ofMadonna dellaSalute;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海斯廷外海捕鱼》(Line Fishing off Hastings;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及《国会大火》(The Burning of the Houses of LordsandCommons;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美国俄亥俄州)。然而,五幅展品中,以《埃伦布赖特施泰因》最得大众喜爱,亦最受评论家赞赏。英国周刊《旁观者》记者称之为「对自由得胜的标志作非凡出色的致敬」,而《泰晤士报》则称其「用色澎湃有力,色调间的调和可称绝妙,当今艺坛无人能出其右」。
画作主题
透纳此画不但描绘了恢弘景致,更呼应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Lord Byron)的长篇叙事史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Childe Harold)其中一段篇章。诗中,拜伦借着埃伦布赖特施泰因要塞,抒发自身于法国革命战争后的失落觉醒与忧郁之情。然而,对泰纳而言,要塞具有正面意义,象征和平最终熄灭了战火,要塞遗址在背景中已见模糊,几乎消失于朦胧日光中,成为莱茵河上及穆莎河谷(Moselle valleys)中人们日常生活的映衬。
《埃伦布赖特施泰因》中的一片胜景除了赏心悦目以外,其深意更直指人心。透纳的艺术才华独一无二,饶富层次,在此作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