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望云早年即以革新姿态受到画坛瞩目,他数度深入西北写生,竭力在中国画中表现现实生活,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口号,以此确立其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的地位。黄胄继承了其师赵望云以写生为基础的创作实践和对中国画的创新精神,在作品中强化对生活的感受,把速写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法引入中国画创作中,捕捉生活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瞬间,建立起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Lot 481 赵望云(1906-1977) 祁连驮运
立轴 设色纸本
46.5×68 cm。 约2.9平尺
出版:《炎黄艺术•赵望云作品特辑》第9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
赵望云《祁连驮运》出版物
1962年秋,赵望云第五次赴河西走廊、祁连山写生,此时他已在西北生活了二十年,“洞悉西北高原之气息”的笔墨语言已经成熟,并在写生过程中愈加精进,进入其艺术创作的盛期。《祁连驮运》中以对角线构图表现出祁连山的峻伟连绵与戈壁滩的壮阔苍茫,笔墨朴拙强劲。山脚下一支驼队,正渐行渐远,阵阵驼铃声仿佛回荡在山谷中,是画家对他心目中“伟大的自然”—大西北地区风土人情的生动写照。
Lot 487 赵望云(1906-1977) 放筏
立轴 设色纸本
101.5×34 cm。 约3.1平尺
出版:《炎黄艺术•赵望云作品特辑》第6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抗战画刊》停刊后,赵望云结束了“农村写生”的记者生涯,开始成为职业画家,1941年赵望云来到成都,结识了旅居成都的张大千、董寿平、关山月等书画家。与张大千的交往对其影响至深,他得以欣赏张大千收藏的大量古代书画名作,并临案观摩其作画方法和风格,深入领会传统技法,对传统开始重视并进行系统研究。同年又与关山月赴都江堰、青城山写生,此后数年间游走于河西走廊与祁连山脉,赵望云的创作重心也由人物画转向山水画,吸纳传统又紧贴生活,赋予传统新的灵魂,艺术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放筏》作于1945年,画中高岭悬瀑,溅起浓郁的云雾,拉开了画面空间层次,近处江流水波平缓,艄公撑杆划动竹筏,
妇女抱着孩童坐在船中,孩童咿呀挥臂,船头鸬鹚叼起小鱼,充满生活气息。所绘高山江流不似西北风貌,应为都江堰、青城山写生得稿,以花青、赭石为基调的山石可看到张大千的影响,他的山水又传递出大自然的生机与雄浑,为源自写生的山水真貌,点景人物是朴实的劳动群众,有着生活化的格调,呈现出既传统又革新的面貌。
Lot 474 黄胄(1925-1997) 出诊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37.2×67.6 cm。 约8.4平尺
纪录:北京诚轩,2009年5月31日,编号664
《出诊图》作于1976年8月,文革已接近尾声,这一年黄胄得以重拾画笔,进入其艺术生涯的第二个高峰时期,此作堪称开启这一阶段的佳构。画中新疆维族女医生正手牵骆驼,行走在出诊路上,白色的衣褂与红十字药箱,点出人物的身份。人物和动物几乎占满幅面,极具视觉张力,其后是茫茫雪野,天空阴霾,寒风呼啸。医生脚边的黑狗低头探路,骆驼则昂首侧身,喻示出雪野的苍茫与荒寒,更凸显女医生的坚毅和大无畏精神。医生的白色头巾、上衣与毡靴,在巨大的墨笔骆驼衬托下,愈发显得洁白,而偏冷色调的蓝紫色花裙、深蓝色手套,则使赭褐色的药箱格外温暖,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邓拓曾以“三新”赞美黄胄画作:人物新、意境新、手法新。人物新,指少数民族人物题材;意境新,指作品传达出民族风情、民族团结等内容;手法新,指画家重视素描、速写基础。《出诊图》即为邓拓盛赞的“三新”作品,笔墨飞动有力,骆驼和小狗均以墨笔渲染出体量,再略勾勒轮廓线,准确生动;医生的面庞与药箱刻画细致,衣靴则率笔为之,背景渲染尤为简略。画面在浓淡、简繁地对比冲突下,彰显出整体的豪迈气势,给人以强烈的情绪感染,表现出向上、健康的基调。这种创作意向,符合当时社会主旋律的要求,也反应了画家对新生活和新时代的深切情感与讴歌。
上款“铁生”即胡铁生(1911-1997),原名克熙,山东烟台人,1938年参加抗日军队,更名铁生,1949年后从事经济工作,曾任华东外贸总公司副总经理,1953年调任上海市商业局局长。曾为西冷印社顾问,好收藏,亦擅书法,与诸多书画名家往来。
Lot 477 黄胄(1925-1997) 牧驴
立轴 设色纸本
69×44 cm。 约2.7平尺
出版:《黄胄作品集•附卷•收藏卷(上)》第126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黄胄 《牧驴》出版物
拍卖信息
北京诚轩2016秋中国书画拍卖会
预展:2016年11月8日至10日
拍卖:2016年11月11日
地点:北京昆仑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