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今年中国艺术品秋季拍卖的第一波高潮在世界第三大艺术品拍卖中心——香港落下帷幕。苏富比香港、北京保利香港、中国嘉德香港三家著名拍卖行相继举槌,分别取得了29.4亿港元、8.22亿港元、3.43亿港元的成交额。看似这三家拍卖行在香港的秋拍业绩还不算太差,但相比今年春拍成绩下降明显。另外,一些本应压轴出现的“天价拍品”竟提前亮相,如同救场,这使接下来的今年内地的第二、第三波秋拍形势显得有些后劲不足。由此,笔者得出:即将揭幕的内地秋拍之战很可能粮草不济,一浪高过一浪艺术品拍卖热潮也将于今秋退潮。
不久前,精品稀有化仅是内地一些中小拍卖行所担心的事,而如今它已成为让整个拍卖业头疼的大问题。虽说中国书画板块仍占据着艺术品拍卖的半壁江山,但今年香港秋拍值得称颂的书画精品却较为罕见,除了苏富比香港拍出6620万港元的张大千《惊才绝艳》等少部分拍品让人眼前一亮外,齐白石、李可染、傅抱石、徐悲鸿等大名家的精品资源真的不多,不少国内拍卖行甚至出现了“等米下锅”的局面。
目前收藏界其实并非真的没有“余粮”,而是没人愿意在这个时候把精品拿出来卖。前几年房地产等发展过快,一些暴富的“房哥”、“土豪”开始蜂拥进入拍卖领域投机,使得这几年间艺术品市场出现爆发式增长,亿元天价拍品频现,这几年里藏家买进时的价位普遍偏高,而现在市场趋冷,出售时价格定会被压低,藏家自然不愿割舍。随着近期房地产等行业逐步疲软,“土豪”们的日子自然也不好过,他们已没闲钱再来拍入艺术品。
资金流动性将在很大层面上左右着今年内地秋拍的走势,所以想要继续推高艺术品拍卖价格确实有些勉为其难。资金紧张的局面不仅会让新买家与新资金裹足不前,更将导致各路买家尤其是大买家对市场持观望态度。由于艺术市场资金偏紧,今年内地秋拍的高价精品虽然对大买家仍然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出手时则会更加谨慎。反之,一些价格不高的板块却会趋于活跃,比如年轻艺术家作品和文房杂项精品会逐步成为热点。
当然,市场里总是看的人多,买的人少,作为普通收藏者而言,秋拍火与不火并都不会降低旁观的乐趣,所以在当今价位高企、资金紧张的形势下,老藏家裹足不前、反应冷淡已成常态。纵然卖家挖空心思,买家仍然谨慎观望,捂紧银子不松手;即便遇到心动的拍品,想让买家下决心购买也谈何容易。预测今年内地秋拍行情,拍卖会上人气依然旺盛,只要是大拍卖会,观望的、办牌的定不会少,但是真正肯出手买货的尤其是买“天价拍品”的并不会多。
除了资金,买者的欣赏层次也引领着拍卖业的风向。目前新晋买家的规模已经由过去的20%占比,猛增到60%左右。我接触过的许多新买家虽然年龄尚轻,但见识非凡,他们更愿意将眼光投向更有时代符号,更能与其产生共鸣的收藏门类,如当代艺术新秀等一些价位不高、却颇具艺术价值的潜力作品。所以说,拍卖行靠近现代书画“吃老本”的时代已然过去了。在香港第一波秋拍中逐渐走俏的“新水墨”与“70后”当代艺术群体,却为调整中的市场释放出新的信号。苏富比晚间拍卖专场中首次大力度推出了“70后”年轻艺术家作品,其中《疯景1号》最终以1180万港元成交,其作者贾霭力系1979年出生,这一价格也创造了他个人作品成交纪录;另外两位“70后”王光乐和刘韡的作品,也分别拍出了544万港元和340万港元的好成绩。而当代艺术名家刘小东和方力钧更有惊艳表现,刘小东的《违章》在苏富比晚间专场中拍出6620万港元,成为该专场“标王”,同时刷新本人作品最高纪录;而方力钧的《系列二(之四)》以5948万港元成交,也刷新个人作品成交纪录。
虽说今年秋拍难红火,但的确也有不少利多消息不容小觑。目前许多新的艺术基金在组建,新的艺术机构在涌现,但他们的目标已不限于一般的艺术品收藏与投资,而是全面介入艺术产业:从创办画廊、美术馆、艺术品电商网站、艺术新媒体,到开发艺术衍生品与艺术金融服务等新市场。中国艺术品市场在这次调整后,显然正在酝酿着下一波的繁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