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会作为艺术品的二级市场,与其他艺术品交易渠道相比,似乎是一个公开、透明而公正的平台。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井喷”行情,各种举牌之后赖账的现象大量出现,而且在海外拍卖市场上,也不断传出中国竞拍者不付款的消息,在媒体的聚集下,中国艺术品买家的信誉问题遭到了严重的质疑。
实际上,目前中国艺术品的两个最高成交纪录——2010年11月在英国被中国买家以5300万英镑(约5.5亿元人民币)拍走的一件“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2011中国嘉德春拍以4.255亿元拍出的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到现在都还没有付款。
根据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发布的《2010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公报》,2010年度上千万元的408件成交拍品中,截至2011年4月30日只有237件拍品完成了结算,结算率仅为58.09%,其余171件均为不完全结算或未结算,涉及拍品货款达55.55亿元,“拍而不买率”高达41.91%。也就是说,10件拍品中就有超过4件遭遇“拍而不买”。可见,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虽然走过了20年发展历程,诚信仍然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拍卖场上频频举牌,牛气冲天,拍卖过后却“玩失踪”,当“老赖”,这里面究竟原因何在?据行内人士分析,买家不付款的出发点五花八门,需要具体分析。
其中最多的赖账现象并非买家有意为之,而是在拍卖会过后对拍品的真伪产生怀疑。近年来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空前繁荣,与此同时,赝品伪作泛滥成灾,有些征集能力有限而操守不严的拍卖行,真品率仅有百分之十几,即便是那些拍卖业巨头,赝品伪作在拍品总量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有的买家在拍卖之前“功课”做得不够,匆忙拍下之后才耳闻拍品有真伪之争,便决定不付款,或要求拍卖行拿出能证明作品为真的确凿证据。
还有部分买家拒付款是因为在拍卖会上不够理智,一时头脑发热,把价格举到非理性的高位。中国人太爱面子,到拍卖现场就容易互相较劲,事后冷静下来,觉得与其把价格虚高的拍品扛回家,还不如把保证金弃掉更划算。
此外,有些人拍下藏品之后因财务状况发生变化而无力支付,这种情况也很常见。因为不少买家是“以藏养藏”,或者专业从事艺术品投资,在同一年拍卖季节既是买家也是卖家,如果他送拍的藏品没能如愿卖出,却拍下了别人出售的藏品,就会造成资金周转不灵,不得不欠款。有些企业家或者机构,将艺术品作为一种财富配置的方式,在资金上要随时腾挪,经济形势稍微波动或者手头稍微一紧张,就会造成迟付或者拒付。
买家不守规矩自然各有各的“考量”,而导致中国艺术品市场上“老赖”猖獗的根本因素,还是因为国内相关法规不健全,惩罚措施模糊无力。据了解,在西方国家,对拍卖拒不付款的惩罚是极其严格的。以法国为例,法律规定买家如果竞拍成功,最终拒绝付款,将被判处2.25万欧元的罚款和6个月监禁。而在国内,为了防止“老赖”,拍卖行一般只会在领取号牌时收取一定金额的保证金,一旦买后不付账,这笔保证金不予退还。但由于惩罚成本低,“老赖”依然层出不穷。
2007年底,北京买家孙某在北京长风秋拍中,以1715万元竞得一件清康熙御制摇铃樽,之后却迟迟未能付款。迫不得已,2008年北京长风拍卖公司将孙某告上法庭。长风拍卖的诉讼代理人认为,国内之所以有这么多买家不付款,是由于很多买家都抱着一种“我不付款你又能怎么样”的心理。拍卖公司低三下四请求对方付款的同时,还寄希望对方今后能多拍些货品。拍卖公司的这种心态也纵容了那些赖账行为。
“拍而不买”,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些国内买家对商业诚信缺少敬畏,很多财富新贵并不具备起码的道德素质,他们中的一些人并不觉得赖账是严重的违约行为,甚至把这种事当成“谈资”在朋友间炫耀。看来,整个社会的诚信缺失,才是“老赖”横行的真正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