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档案、信息数据,全部安然无恙。”这句话,让人们悬着的心放下了——强台风“莫兰蒂”挟狂风暴雨来袭,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厦门市档案馆,平安“挺”过难关,保管的档案资料无一受损。
揭秘档案保管背后故事 厦门“活历史”在这里保存
档案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肩负“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使命,耕耘在这里的“兰台人”,将馆藏悉心呵护。档案馆常年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节假日“四级保障”值班制度,每一轮台风来临,无论其大小,都严阵以待。
档案馆更是一部城市的“活历史”。20多年来,厦门市档案馆低调地隐藏于繁华的市中心,以至于人们提起“档案馆”,似乎总有一种神秘感,或者是固定印象:密密麻麻的档案,黯淡无光的库房,电网密布的围墙……
那么,档案馆里都存有哪些档案?这些档案如何保存?与普通人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本周,记者走进市档案馆,探究关于档案的“秘密”。
本组文/图本报记者陈冬
释问1
他们都存有哪些档案?
文书档案和民生档案都能查到
先来看一则故事——年近七旬的市民吴先生,曾有过上山下乡的经历,回城后在厦门某工厂工作,因工伤导致单眼失明,结果遭遇辞退。身患残疾,没有居所,没有退休金,吴先生的日子过得很艰难。其实,按照规定,他可以依据上山下乡人员退休政策办理退休,但因工厂倒闭,相关档案不知从何找起,手续一直无法办理。几经曲折,吴先生走进了市档案馆,工作人员千方百计地帮助查找线索,终于在思明区档案馆找到了他当年上山下乡的档案。
这样皆大欢喜的事件,隔三岔五就会在市、区档案馆上演。这是因为在档案馆里,除了机关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中产生的文书档案,名人档案,记载和反映本市历史沿革、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档案外,还有与你我生活十分贴近的民生档案,如婚姻、安置、房契、人口普查、破产改制企业、劳动就业、毕业生分配等等。
目前,市档案馆的馆藏档案分为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后,以纸质载体为主,穿越历史时空400多年,是厦门历史的真实记录,同时还包括录音、录像、影片、照片、光盘等其他载体的档案,加起来有30余万卷(件)。
真空充氮除虫灭菌装置,保障档案100%杀菌除虫
释问2
如何妥善保存档案?
恒温恒湿防虫防火防盗
档案库房是档案馆的核心重地,几乎所有的档案资料,都保存在库房内。在总建筑面积为3353平方米的市档案馆里,档案库房面积仅1200平方米,分布于一楼、二楼、三楼,每层一个管理员。这里戒备森严,24小时有人值守。平日里,不是专门的管理人员,其他人是一律禁止进入档案库房,包括档案馆里的其他工作人员。
负责一楼库房的管理员赵树高,再过两年就要退休了。虽然年长,老赵的管理工作可一点都不马虎。有一回,有一批学生经批准要进库房参观,老赵特意安排档案馆的一名工作人员跟在队伍最后,确保门窗关好,“只有这样,我才能安心。”
老赵打开加密锁,库房门开启的瞬间,一阵阴冷的风迎面而来。墙上有一个温度湿度表,温度常年控制在17℃左右,湿度保持在45%至60%之间,全部由电脑控制。“这些档案,比人过得都讲究。”说话间,老赵转动一侧的转轮,密集柜缓缓地移动着,露出排列整齐的文档资料。档案盒的侧面写着文件的年份、形成单位等信息,按年份依次排列,有点发黄的纸上记录着过往的故事……
仅靠人防,远远不够。档案馆的外墙上方是高压电网,馆内监控探头多达60多个,做到“无死角”。自动消防报警系统一旦触发,气体灭火系统也将马上发生作用。
释问3
老旧档案如何修补?
全靠人工一双巧手裱糊
就像人生病进医院首先要做检查一样,当一批文件作为档案进入档案馆进行永久保存之前,一定要经过彻底的消毒。
在一楼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屋子里,一台真空充氮除虫灭菌装置正在默不作声地工作,在档案馆待了31年的李志明,平时也兼顾档案消毒的工作。他大致介绍了消毒的过程——首先要把档案装进机器里,然后抽真空,保持72小时,再加入纯氮加压,保持12个小时,通过真空挤压和加氮高压使菌虫爆裂,加上氮气稀释空气中的氧分子,令菌虫缺氧而死。“这两层的功效,基本上可以100%杀菌除虫。”
在2楼的修复室,林春云也正忙碌着,陪伴她的是一份份珍贵历史档案。把残缺破损的民国时期档案一张张轻轻放置在塑料垫上,用浸润在手工调制的浆糊里的刷子刷一遍,拿着镊子等工具对着纸张“动手术”,捏、刷,反复数遍,直到纸张完全附着在塑料垫且没有产生一点气泡,之后,再将白宣纸裱贴上去,完全晾干,再修补。看似简单的几个动作,凝聚的却是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馆藏的一些清朝和民国时期的档案,由于历史久远和过去完全依靠查阅原件的传统利用方式,已经不同程度地存在损害现象。这时,数字化信息管理中心就要“登场”了。数十位工作人员,忙着通过打字、扫描、数码相机等方式进行电子转化,让档案留存的时间更为久远。
[记者手记]
让历史记录 离市民更近些
“青灯黄卷,皓首穷经”,曾有人这样形容档案工作的枯燥与平淡。
的确,和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接触中,印象最深的便是他们的低调与认真。面对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他们选择的是默默坚守。
市档案馆不仅是一座历史的记录室,更伴随着厦门的成长和发展。只不过,由于场地的限制,档案馆无法真正与市民拉近距离。
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是,新的档案馆大楼已确定选址,面积将比现在的扩容9倍,还会增加实物展厅实时互动。档案馆的工作人员翘首期待,他们希望能改变市民对档案馆的观念和认识,把过去“门可罗雀”的档案馆,打造成像图书馆那样受欢迎的公共文化场所。
原标题:揭秘档案保管背后故事 厦门“活历史”在这里保存 来源:厦门日报